首页 理论教育 变薄拉深模设计的关键点

变薄拉深模设计的关键点

时间:2023-06-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变薄拉深材料为12Cr18Ni9Ti的制件时,制件会紧紧地包在凸模上,故不宜用刮料圈卸料,应在凸模上加一油嘴,借液压卸下制件。表5 - 48 拉深次数及每次拉深材料壁厚表5 - 49 变薄拉深各次拉深的内、外径 计算各次变薄拉深工序件高度 根据公式进行计算,计算过程见表5-50。表5 - 50 各次变薄拉深工序件高度4.变薄拉深模图5-37所示是变薄拉深模通用模架。

变薄拉深模设计的关键点

1.模具结构的选择

在大批量生产中,变薄拉深各工序宜采用单一结构模具,否则会延长生产周期。在小批量生产时,采用通用模架是比较经济的。

2.凹模设计

根据各工序尺寸、各工序间制件的变形,选择采用单一凹模还是阶梯凹模(两层或三层)是重要问题,前者制模精度容易保证,但制件集中变形容易产生问题,后者各凹模同轴度、平行度要求高,会增加制造成本,但是分段变形,制件质量容易保证。一般塑性较好的制件可选用单一凹模。凹模的几何形状如图5-34所示,凹模几何参数见表5-47。

978-7-111-42712-4-Chapter05-175.jpg

图5-34 变薄拉深凹模的几何形状

表5 - 47 变薄拉深凹模的几何参数

978-7-111-42712-4-Chapter05-176.jpg

对于凹模材料,大批量生产时用YG8~YG15,成批生产时用CrWMn、Cr12MoV工作部分表面粗糙度值为Ra0.05~0.2μm,阶梯凹模的变形量(即两工序间的壁厚减薄量)分配为:在两层凹模时,上模占20%~25%,下模占75%~80%;三层凹模时,上模占20%~25%,中模占30%~35%,下模占40%~50%。

3.凸模设计

凸模几何参数如图5-35所示,制件较长,采用液压设备拉深时宜采用浮动形式,便于与凹模自动找正。凸模沿制件脱模方向,宜带0.02∶500锥度,便于制件脱模。凸模材料可选用T10A、CrWMn。工作部分表面粗糙度值为Ra0.05~0.2μm,并沿轴向研光。

在变薄拉深材料为12Cr18Ni9Ti的制件时,制件会紧紧地包在凸模上,故不宜用刮料圈卸料,应在凸模上加一油嘴,借液压卸下制件。在凸模油嘴接头处接上三通阀,一头通油、一头通空气,在套坯件时通气断油,拉深时进油断气。卸件应在拉深结束时立即进行,否则制件冷却后,卡得更紧,不易卸下来。液压可用手动液压泵,这样可以控制压力大小,开始压力大些,松脱后应减压,否则制件颈部会出现胀形。如液压仍无法卸料,可先在坯料内部涂擦硬脂酸锌再用液压卸料。

例5-11 加工如图5-36所示制件,采用变薄拉深。

(1)计算拉深件体积

978-7-111-42712-4-Chapter05-177.jpg

978-7-111-42712-4-Chapter05-178.jpg

图5-35 变薄拉深凸模几何形状

(2)计算毛坯体积

V=1.15V1=1.15×4847mm3=5574mm3

(3)毛坯厚度等于圆筒形件底的厚度 t0=4mm

(4)计算毛坯直径

978-7-111-42712-4-Chapter05-179.jpg

经试模修正后取41.5mm。

(5)计算拉深次数及每次拉深材料厚度 见表5-48,根据表5-46取变薄拉深系数φ

φ1=0.63 φn-1=0.72 φn=0.75

(6)计算出各次拉深的内、外径(见表5-49)。

表5 - 48 拉深次数及每次拉深材料壁厚

978-7-111-42712-4-Chapter05-180.jpg(www.xing528.com)

表5 - 49 变薄拉深各次拉深的内、外径 (单位:mm)

978-7-111-42712-4-Chapter05-181.jpg

(7)计算各次变薄拉深工序件高度 根据公式(5-39)进行计算,计算过程见表5-50。

表5 - 50 各次变薄拉深工序件高度

978-7-111-42712-4-Chapter05-182.jpg

4.变薄拉深模

图5-37所示是变薄拉深模通用模架。

978-7-111-42712-4-Chapter05-183.jpg

图5-36 变薄拉深工序图

978-7-111-42712-4-Chapter05-184.jpg

图5-37 是变薄拉深模通用模架

1—压圈 2—凸模 3—紧固压紧套 4—卸料圈 5—下模座 6—拉簧 7—凹模 8—定位圈 9—校模圈 10—紧固压紧套 11—上模座

图5-38是旋转变薄拉深模示意图。旋转拉深的基本过程是:管坯套在凸模上,钢球套在凹模中,凹模(或凸模)装在机床主轴上并随主轴旋转,凸模(或凹模)装在机床滑板上并随滑板进给,管坯与钢球的相对转动及移动加之钢球本身的自转,迫使材料逐点产生塑性流动并变薄。

978-7-111-42712-4-Chapter05-185.jpg

图5-38 旋转变薄拉深模示意图

1—轴承 2—凸模 3—卸料板 4—钢珠 5—凹模

为保证凸、凹模有较高的同轴度,凸模是浮动的,凸模可在调心球轴承内在任何方向摆动,以补偿机床、模具制造、安装等因素造成的同轴度误差。凸模公称尺寸dp等于管坯内径d,圆角半径略大于管坯圆角。凹模由凹模圈及垫圈组合而成,用不同厚度的垫圈即可组成多组凹模。凹模圈内孔基本直径计算式为

dd=dp+2d+2t-Δ (5-40)

式中 dd——凹模圈内径(mm);

dp——凸模基本直径(mm);

d——钢球直径(mm);

t——旋压后管子的壁厚(mm);

Δ——材料回弹量(mm)。

垫圈外径d1略小于凹模圈的内径dd,垫圈的内径d2计算式为

d2=dp+2t+K (5-41)

式中 K——间隙(mm),一般取1~2m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