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食品中细菌的危害及控制措施

食品中细菌的危害及控制措施

时间:2023-06-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细菌危害的预防和控制1.防止食品污染、二次污染和交叉污染加强食品原料、贮运、加工和贮藏过程的卫生管理,是防止细菌污染食品、造成危害的关键。食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员工的健康与卫生控制程序。采取措施杀灭原料、食品中的细菌。

食品中细菌的危害及控制措施

(一)细菌对人体健康的伤害

细菌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为食品感染和食品中毒。

1.食品感染

细菌随食物被摄入后,停留在人体内生长繁殖,直接侵害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造成腹泻、呕吐等症状。由于感染是细菌本身的侵袭所致,所以从摄入到出现症状所需的时间相对较长。即有一定的潜伏期。

2.食品中毒

某些特定的细菌在食物中生长并产生毒素后,被人体摄入,造成食品中毒,即是细菌的代谢产物——毒素致病,而不是细菌本身造成的侵害。由于毒素通过肠道吸收就可以引起发病,因此出现中毒症状的时间明显短于食品感染。

3.中毒性感染

中毒性感染是前两种类型的结合,其特点是细菌本身没有侵袭性,但它可以在肠道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中毒。一般而言,这类疾病的发病时间比食品中毒要长,比食品感染要短,但不绝对。

(二)细菌危害的预防和控制

1.防止食品污染、二次污染和交叉污染

加强食品原料、贮运、加工和贮藏过程的卫生管理,是防止细菌污染食品、造成危害的关键

(1)食品原料的管理 食品原料中存在大量微生物,若采用不卫生原料则其污染更严重,所以对食品原料一定要经过严格选择,并加强卫生管理与控制。原料加工前的消毒、清洗可根据实际需要决定,严禁将病、死禽畜食用和作为食品加工原料。

(2)生产加工、经营中的卫生管理 空气、土壤中含有许多种微生物,如细菌、酵母、霉菌等,它们可以通过对动植物的附着、飞尘、空气等途径污染食品,所以加强食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卫生防护是防止细菌污染、保证食品安全质量的关键。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车间内应保持洁净无尘、通风良好,温度不应过高,防霉、防虫(鼠)、防尘设施符合要求,尽量采用密闭生产。

②生产用具、设备设计合理,表面光洁易于清洗和消毒,不存在积垢和无法清除的死角,便于清洗消毒。

③生、熟食品严格分开,防止食品原料对产品的污染。

④控制食品贮运过程的温度、装载货物种类,防止交叉污染。(www.xing528.com)

(3)生产从业人员的卫生管理 从业人员是食品污染、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此明确规定食品从业人员一定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食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员工的健康与卫生控制程序。

(4)采取措施杀灭原料、食品中的细菌。

2.控制致病菌的生长与繁殖

只要采取措施控制细菌的生存或繁殖的条件,就能使其得到控制。表3-2列出了部分致病菌生长所需的外界条件,即嗜氧性、生长温度、最适温度、酸度(pH)、最大盐浓度、最低水分活度(Aw)。

表3-2 致病菌生长所需的外界条件

续表

注:∗生长最低水分活度0.83;产毒最低水分活度0.85。

3.控制细菌毒素的形成

对细菌生长和产生毒素的条件进行限制,就能控制这些细菌及其毒素的危害。表3-3说明了将食品放置在某一温度下的最长时间。

表3-3 致病菌生长和产生毒素的时间与温度参数

续表

注:①暴露温度:细菌能够生长繁殖或产生毒素的温度。②最大累计暴露时间:指在特定的温度下生长繁殖或产生毒素所需的时间。

4.杀灭细菌

食品由采购原料开始到人们食用是个系列过程,为了使食品细菌性危害得到有效控制,除在加工生产的每一步注意对细菌进行控制外,对最终产品采取适当措施(如加热处理,因为一般致病菌都不耐热)杀灭细菌。表3-4说明了主要致病菌的发育条件和热致死条件。

表3-4 主要致病菌的发育条件和热致死条件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