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正确分析和制定工序计划?

如何正确分析和制定工序计划?

时间:2023-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工序分析的目的明确工序顺序,能编制工序一览图。因此,不可分工序划分的正确与否,将为组织生产是否先进、合理打下基础。此项工作也称为工序同步化。工序的集中与分散,是实现工序同步化的重要一环。工序组要求符合经济原则,一般来说,机、辅工工序宜分不宜合。一般要求所组成工序的完成时间与节拍的差距应在7%以内。

如何正确分析和制定工序计划?

服装生产过程中,由于专用机器设备和劳动分工的发展,服装制品生产过程往往分若干个工艺阶段,每个工艺阶段又分成不同工种和一系列上下联系的“工序”。

一、工序及工序分类

“工序”是构成作业系列的分工上的单位,是生产过程的基本环节,是工艺过程的组成部分。它既是组成生产过程的基本环节,也是产品质量检验、制订工时定额和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单位。

服装制品生产过程的全部工序,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列几类:

(1)工艺工序:使劳动对象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的加工工序,如裁剪工序、缝制工序等。

(2)检验工序: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质量进行检验的工序。

(3)运输工序:在工艺工序或工艺检验工序之间运送劳动对象的工序。

二、工序分析的目的和用途

工序分析是一种有效的产品现状分析方法,是把握生产分工活动的实际情况,按工序单位加以改进的最有效的方法。

(一)工序分析的目的

(1)明确工序顺序,能编制工序一览图。

(2)明确加工方法,能理解成品规格及质量特征。

(二)工序分析的用途

(1)能按工序单位加以改善,并跟其他水准作比较。

(2)能当作动作改进的基本资料,从中挑出进一步改进的重点。

(3)能成为生产设计的基础资料。

三、工序分析的表示方法

(一)符号

1.一般符号(表5-1-1)

物品是指面料、辅料、半成品或成品。

表5-1-1 工序符号

2.缝制符号(表5-1-2)

表5-1-2 缝制符号

(二)图表表示方法(图5-1-1)

图5-1-1 图表表示

(三)排列填写方法

(1)大小不同的材料组合如图5-1-2所示。

(2)同样大小的材料组合如图5-1-3所示。

图5-1-2 大小不同的材料组合

图5-1-3 同样大小的材料组合

(四)编排次序

(1)准备产品实样。

(2)确定大身衣片组合数、组合次序及编排位置。

(3)由大身开始分析,按工序次序依次编排。

(4)半成品须待装配时才可插入排列。

(5)列出总加工时间明细表。

左右对称的同工序可省略,合并排列。

(五)工序组织

服装工业生产的工序组织,是按生产形态分解和组织制成品生产工序以及制订工序的工时定额和技术要求的管理工作,包括划分不可分工序,确定工序技术等级、工时,研究流水形式,组成工序等几项工作。(www.xing528.com)

1.划分不可分工序

所谓不可分工序,就是在不变更操作技术性质和不更换生产工具操作时,不能再进行细分的生产工序。这些工序如果再细分就会造成不合理及浪费现象。因此,不可分工序划分的正确与否,将为组织生产是否先进、合理打下基础。

划分不可分工序,主要取决于产品结构的复杂性、加工方法以及所使用的机器设备。一般来说,划分不可分工序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按照上级机关颁布的技术文件进行,其中包括制品的成品尺寸、制作要求、实物标样、产品结构和加工方法等。如是新产品,则必须通过试制,找出工序的特点、性质和内在因素,以便了解产品全部的加工过程和制作工艺上的要求,经过研究、核对后,作为划分不可分工序的技术依据。

(2)划分不可分工序前,应了解本厂和同行业其他一些工厂历史上生产同类产品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及资料,作为依据。

(3)划分不可分工序时,要研究采用什么样的加工方法、何种专用机器设备。随着生产的发展,革新成果的应用,加工方法也将发生变化,工序的划分也会随之有所变动。

在划分不可分工序的工作上,由于选择的方法不同,所收到的效果也不同,因此在划分不可分工序时,必须根据本厂技术力量和设备工具的具体情况选择和采用能提高产品质量的先进方法和设备。

划分不可分工序是一项带有基础工作性质的技术研究工作。划分不可分工序是在详细了解产品结构、规格式样、工艺方法和技术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对产品全部操作内容的分析与研究,以加工部件和部位为对象,按其加工顺序划分开来。一般来讲,应使划分工序既不影响制作规格,又要便于操作;既要保证产品质量,又要考虑生产效率;既要考虑传统的加工方法,又要尽可能多地采用新的技术革新成果和新的机器设备。此项工作是进行许多其他方面工作的技术依据和基础资料。不可分工序若有变动,如增加或减少,其他许多工作也将随之变动。因此,对这项工作,应朝着多研究、细分析、一次成的方向去努力。

划分不可分工序的工作,是一件非常细致和基础性的技术研究工作。在实际生产中,除了遵循上述三条依据外,还应该注意确定机、辅工工序,必须以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力求经济节约。划分中,对于某些难以确定的工序,应通过试制验证后再加以确定,切忌凭主观臆断的办法去确定工序。

2.确定工序技术等级

工序的技术等级是根据工序在操作上的难易程度,该工序在产品质量上的主次地位等情况确定的。一般可参考有关工种既定的技术等级内容,确定某工序应由何级别的技术工人来担任。

四、工序组

工序组是将所划分的不可分工序,按照一定的要求合并成的一组工序,这种一组工序就称为“工序组”。

工序组是为了达到工序的同步化,流水线的节拍确定后,就要依据它来组织工艺过程,使各道工序的加工时间与流水线的节拍相等或成整倍数关系。此项工作也称为工序同步化。工序的集中与分散,是实现工序同步化的重要一环。通过把小工序并大、大工序划小的办法,可以使各个与节拍不成比例的工序,调整为与节拍相等或成整倍数关系。此外,改进工艺过程、采用先进的工艺方法、采用高效率的设备、合理设置机台和配置人员等都能调整工序的长短,以达到工序同步化。

(一)工序组的要求

(1)合并在一个工序组内的各道不可分工序,应符合连续性的要求,以减少辅助动作的时间。

(2)合并在一个工序组内的各道不可分工序,在工艺技术上应符合同类型的要求。

(3)工序组要求符合经济原则,一般来说,机、辅工工序宜分不宜合。

(4)工序组在完成时间上虽然以节拍为标准,但常不能与节拍正好相等或成整数倍关系。一般要求所组成工序的完成时间与节拍的差距应在7%以内。

(5)各工序组的加工顺序,必须符合顺序性的要求,不应当发生倒流、倒放现象。

(6)适宜在流水线外集中加工的部件,应尽量置于流水线外加工,具体产品和具体情况应作具体分析确定。

(二)工序组建立的步骤与方法

(1)按照不可分工序表,填写不可分工序卡。

(2)确定节拍、工作地数量、核算负荷率等。

(3)将需要集中合并加工的不可分工序卡抽出,而后以节拍为组成工序的时间标准。

(4)按照制品的加工顺序,逐部件或逐部位地把所包括的不可分工序组织成一个新的工序组,最后编制成“工序组表”,尽量避免逆流和交叉。

五、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

组织生产过程要对各个工艺阶段和各个工序的工作在时间上进行合理安排,使产品在全部生产过程中处于运动状态,达到时间少、行程短、耗费小、效益高的目的。

(一)连续性

连续性是指产品在各工序之间连续地流动,在时间上紧密衔接,始终处于运动状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可以缩短生产周期,减少在制品占有量,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

(二)比例性

比例性是指生产过程各阶段、各工序之间在生产能力上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可以保证生产过程的工序平衡,减少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停放、等待时间,充分利用人力、物力,提高设备利用率

(三)平行性

平行性是指生产过程的各项生产活动在时间上尽可能地平行进行。平行性是生产过程保持连续性的必然要求。

(四)节奏性

节奏性是指各个生产环节在相等时间内,生产相等数量的产品,各工作地的负荷相对稳定,不至于出现时松时紧、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等现象。

以上是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生产过程的比例性与平行性是实现连续性的前提条件;而比例性、平行性与连续性又是保证节奏性的前提条件。这四个要求是随着企业生产技术条件、生产组织形式、工人技术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生产过程的比例性、连续性、平行性和节奏性是相对变化的,必须从各方面考虑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尽可能多地采用新技术,有利于合理的劳动分工。在有机联系中,全面实现生产过程的比例性、连续性、平行性与节奏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