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移民社会适应的挑战与应对方案

移民社会适应的挑战与应对方案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有以下因素影响着移民的社会适应性和满意度:第一,劳动就业与经济手段。在我们历年的调查中,移民反映这类问题的不在少数。如何增加移民财富,提高移民的社会地位,引导他们重建新的社会关系网络,积累足够的社会资本,已经成了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社会问题。文化认同与社会适应性息息相关。

移民社会适应的挑战与应对方案

要做好移民工作,最终还得使移民尽快适应安置区社会生活文化,从而尽早融入当地社会,成为安置区的一员,为当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研究移民对社会的适应性,把握他们从满意到适应到融入社会的脉搏,对做好移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移民搬迁安置尤其是外迁安置,涉及到社会关系的改变和重建,关系到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的变迁。安置区对他们来说,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环境,从生产方式到生活习惯,从行为方式到文化习俗,从经济手段到政治参与,一切都显得较为陌生。这种陌生感如果得不到克服就会演变成一种无形的恐惧,再由恐惧发展成为一种对新环境、新社区的拒斥,产生对新环境的不信任,不认同,最终影响到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和满意度。

社会学的角度看,有以下因素影响着移民的社会适应性和满意度:

第一,劳动就业与经济手段。我国的水库移民绝大多数是农民,对他们来讲,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种植、养殖等知识是他们具有的基本生活技能。土地和他们具有的生活技能有很大的相关性,一旦失去土地,他们所具有的技能将失去意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水库移民安置土地普遍偏少,人均占有耕地尚不足0.5亩,有的地方甚至不足0.2亩。地少人多,导致劳动力严重过剩。由于他们以往都是农民,从事农业几乎是他们唯一能够胜任的工作,失去土地之后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如何引导移民学习新的生产技能,如何把他们从单一从事农业中分离出去,使他们在新的市场中充分就业,实现经济手段的多元化,是关系到移民稳定与发展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水利部移民开发局制定了科教兴库战略并在实施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总体来看,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城镇移民除了较有保障的国家工职人员和大型企业职工以外,其他如手工业者、小商业者、私人企业主等将面临严重的挑战。原来服务的社区解体,服务对象解散,交易市场消失,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尽快找到新的服务社区和服务对象以及交易市场,否则他们所拥有的劳动技能将不再具有价值,他们将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而且,即便他们能找到新的环境和服务对象,真正要进入一个社会的成本也比较高昂,他们要想恢复原有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仍将有很多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在我们历年的调查中,移民反映这类问题的不在少数。

第二,社会资本与社会互助。社会资本就其表现形式而言,是一种镶嵌于社会结构之中的民间非正规互助网络,人们通过这一网络,能够获取各自所需的利益。

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既有相似性,也有区别。相同点包括:①都具有积累性;②都具有规模效应;③需要不断地更新;④都具有生产性。不同之处体现在:①在使用上可以达到互惠的效果;②不可让渡,具有个性,与拥有者共存,并有使用范围;③是可再生性的,非短缺的;④其作用的发挥是直接通过不同主体间的合作实现的;⑤其作用不仅体现在生产价值上,而且体现在有关方面可以共享收益上,体现在对共同体的维持和促进上,因此虽然社会资本有所有者,但是其利用的效果更具有社会性,收益有更大的扩散性。

社会学家科尔曼认为,“社会组织或社会关系的瓦解会使社会资本消失殆尽”,“个人流动将使社会资本赖以存在的相应结构完全消失”。移民搬迁,不但破坏了原有的生活环境,而且使原有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消失,移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社会资本。在移民原有的熟人社会中,邻居、亲戚、朋友组成一个个自愿的互助组织,彼此在农忙时互相帮助,在缺钱缺物的时候互相周济,互通有无,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互助网络。人们凭借自己拥有的社会资本,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搬迁之后,移民往往被安置在不同的地方,由于空间距离上的阻隔,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被破坏。按照组织社会学结构洞理论,在社会关系网中,互不相邻的“节点”,可以通过中间“点”来实现交流,保持利益上的连续。现在,这些“节点”呈零星分布,中间又失去了赖以联系的“节点”,社会资本因之消失或部分消失,他们面临的将是一个陌生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一方面,他们要融入新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重建新的社会关系网络,积累新的社会资本。(www.xing528.com)

从实地调查看,现在仍然有一部分外迁移民没有彻底融入安置区社会。有的虽然也在小范围内建立了新的社会关系网络,但多数都限于移民之间,圈子很小,可供利用的社会资本相对较少。在生产生活中,安置区农民往往很少与移民进行劳动力交换,在钱物方面也很少实行互助,由于绝大多数移民普遍比较贫困,移民之间的资金周转和物质互助也很少,移民往往处在一种孤岛状态,无法及时得到帮助,由此导致普遍的次生性贫困。最困难的是,由于移民普遍贫困,社会财富较少,社会地位较低,当地农民子女特别是女性一般都不愿意与移民通婚,移民与移民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又有限,原有通婚圈消失,导致移民尤其是男性移民无法在可能的通婚半径内找到伴侣。据我们调查,不少省份的水库都存在这种问题,有的村简直就是光棍村。

如何增加移民财富,提高移民的社会地位,引导他们重建新的社会关系网络,积累足够的社会资本,已经成了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社会问题

第三,文化认同与政治参与。文化认同是指对所处环境的政治模式、经济生活、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传统道德以及宗教艺术等文化特质的认可,并愿意接受并发扬这些文化特质。文化认同与社会适应性息息相关。可以说,一个人如果对其所处环境的文化不予认同就很难说他真正适应了这个环境。文化认同最表层的是指对所处群体行为方式的认同,认同者不是被动地而是主动地接受所处环境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交往规则,并在生活中自觉地采用同样的方式和规则与他人交往。具体到移民,他们要能对安置区农民的行为方式和交往规则形成自觉的认可,并从心理上放弃“我是移民”的心理,放弃或改变原有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则,按照安置区现有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则进行交流与合作。深层次的认同是对新环境价值观念的自觉认可,它涉及到移民的再社会化和角色的转变。由于原有的价值观念已经成为指导他们行为、做事的文化法则,要使他们真正改变心理上潜在的文化法则去接受新的一套价值观念,除了外在的压力,还需要主动放弃心理上的拒斥,这对移民来讲是一个很难做到的问题。从目前的调查了解看,从接受行为方式到文化涵化,再到合二为一地彻底融入往往需要很长时间,不可一蹴而就。如何引导移民认同新的文化,尽快融入到新环境的社会文化中去,任重道远。

政治参与程度往往是衡量移民社会适应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关系到移民社会的长期稳定。政治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到移民对安置区的认同,关系到基层政策的决策与执行。可以说,政治层面的平等参与是移民迅速融入安置区社会的重要一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那些移民没有参与的决策,往往在贯彻执行过程中会遭到移民的拒斥甚至反对,即使决策是正确的,移民也往往因为自己没有参与决策过程而觉得事不关己,不愿配合。这不仅降低了政策的执行力度,而且也伤害了移民与非移民的感情,影响他们与安置区农民的正常交往,阻碍了他们快速适应安置区环境并融入其中。

第四,居住环境与生活习惯。那些外迁移民,尤其是跨省外迁的移民,往往不但要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而且要适应新的自然地理环境。新环境在土壤、气候等方面往往与原来的环境相差甚大,从而直接面临生产生活习惯不适应的问题。像三峡移民,有的从江南河谷地带搬迁到北方平原,在生产生活上首先就面临着考验。江南河谷地带不但气候温暖而且用水方便,饮水、灌溉用水都不花钱,但到北方之后由于干旱缺水,灌溉甚至饮水都必须付钱,这不但加重了他们的经济负担而且改变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祖辈以来习得的生计知识就是从事水稻种植,到了北方却不得不改重玉米高粱等旱地作物,其生长特性和耕作季节都很不相同。此外,在日常起居和饮食方面也面临着新的适应。三峡移民原来生活在重庆或湖北,作息时间一般都是早出晚归,中午烈日暴晒的时候在家休息。但到了北方之后,由于北方早晨天气寒凉,不宜早出,为了弥补时间的不足,中午就不得休息。饮食方面也有很大的不便。南方地湿,所以重庆、湖北两省饮食多麻辣滋味,但北方菜都不尚麻辣。就算移民能够自己弄到麻辣等佐料,由于地理气候的原因也不能吃太多的燥火之物。所以,饮食习惯也将面临着新的适应。

由于受种种条件限制,移民社会适应性问题的实证研究还很缺乏,一些社会学者已做了一些探讨,但总的来看,研究尚处于个案阶段。客观地讲,从个案得出的结论显然不具有普适性,难以用来作为决策的依据。所以,社会呼唤更多、更深入的移民社会适应性实证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