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当代服装的文化特征与趋势分析

现当代服装的文化特征与趋势分析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现当代服装现象1.内衣外穿在西方,内衣的英文为Undercover或Underwear,它涵盖紧身胸衣、乳罩、束腰、连胸紧身衣等许多种类。一般来讲,服装要突出体现男性的阳刚之美和女性的阴柔之美。因此,男性穿西服、西裤、夹克、衬衫等外部廓型较硬朗的服装,女性穿裙子、胸衣、丝袜等突出柔美的服装。这种流行主要表现在服装呈现出一种无显著性别特征的、男女都能穿着的风格上。男女着装的界限被逐渐打破了。

现当代服装的文化特征与趋势分析

(一)现当代服装现象

1.内衣外穿

在西方,内衣的英文为Undercover或Underwear,它涵盖紧身胸衣、乳罩、束腰、连胸紧身衣等许多种类。

内衣最早产生于古罗马时期。后来的几个世纪,女性将衬裙作为内衣。从17世纪开始,女性开始穿紧身内衣塑造身型,紧身内衣从此时断时续地束缚着人的身体长达3个世纪。

20世纪初,伴随着弹性织物在服装中的广泛应用,内衣变得越来越舒适宜穿。1922年,接近我们现代胸罩的内衣被推出。1946年,一位名叫刘易斯·里尔德的法国人推出了胸罩和三角内裤的著名组合,它被冠以于同年爆破原子弹的岛名——“比基尼”(Bikini)。比基尼只能遮住女性身体上的三个关键点,如此大胆又如此性感的衣服确实可成为时尚界的一枚“原子弹”。

但内衣外穿风潮真正在一个大范围内流行,却在半个世纪以后,时尚顽童让-保罗·高缇耶设计了令人震惊的衣裳。1990年,歌星麦当娜穿着他设计的尖胸装在她的巡回演唱会上高歌《物质女孩》(Material Girl),从而掀起了一股强劲的内衣外穿时尚潮流。

这之后,各个大牌设计师纷纷推出自己的内衣外穿风格:有维维安·韦斯特伍德宫廷内衣风格,有让-保罗·高缇耶内衣搭配长裤的出场;有杜嘉班纳(D&G)复古的胸衣配纱裙,也有香奈儿迪奥轻薄的蕾丝内衣透视装。随后,这股秀场上的内衣外穿风又吹入寻常百姓家,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女性们以各种方式将内衣或近似内衣的服装穿到了外面。

2.中性风格

服装除了具有保护、修饰身体的功能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作用就是性别的标识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能从服装上看出男女性别角色的不同。一般来讲,服装要突出体现男性的阳刚之美和女性的阴柔之美。因此,男性穿西服、西裤、夹克、衬衫等外部廓型较硬朗的服装,女性穿裙子、胸衣、丝袜等突出柔美的服装。但是,人们并不能从此满足,着装者总想寻求新奇。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性风格(Unisex)在时尚界形成一股热潮。这种流行主要表现在服装呈现出一种无显著性别特征的、男女都能穿着的风格上。这个时期的一些次文化现象对中性服装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嬉皮风貌”的一个典型着装特色就是紧窄的衬衫和紧身喇叭裤的组合,穿着这身行头的人无论男女都留着长长的头发。紧身的衬衫塑造出一个细细的腰肢,裤子上紧下松形成一个喇叭状,每个人的造型都是如此,所以只有从正面才能看出男女,仅从背影是无从分辨的。其实,除了牛仔裤外,T恤本来也只是男人的内衣,后来成了外衣,再后来也被女性穿着。男女着装的界限被逐渐打破了。

时装设计师哈代·艾米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孔雀革命”(Peacock Revolution)的口号,这种提法认为男性可以像开屏的雄孔雀一样充满魅力,男装也可以像女装一样缤纷,以此来展示其雄性瑰丽之风,这也成为带动男人着装新风尚的重要标志。牛仔裤是具有代表性的中性服装,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冲破了性别的界限,成为弱化性别以至中性的服装符号。它和60年代的“孔雀革命”一起使男女服装的性别差距缩小了,这使服装的真正现代化又迈进了一步。

图3-37 内衣外穿

1983年,英国的《太阳报》首次出现了一个新造的词“Gender Bender”,用以描绘那些在着装、化妆和发型上打破男女之间界限的特征。这之后一直到今天,中性化的设计方向一直是时尚流行的一个重要方面。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设计师乔治·阿玛尼为中性化的穿衣时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较多地运用黑、灰、深蓝等色调,还独创出一种介于淡茶色和灰色之间的生丝色。他不仅改变了男性上衣过于硬朗刚毅的外观,还将厚垫肩和男子上装宽阔的造型应用到女装上,使女装具有一种干练、优雅、强势的中性色彩。设计师维维安·韦斯特伍德也设计了一些男女界限模糊的服装,如以摄政时代为灵感的华美的“海盗”系列。

其他设计师如让-保罗·高缇耶、约翰·加利亚诺、高田贤三(Kenzo)等人都大胆借鉴了女性的时装元素,如男式的裙子,男装也用蕾丝的花边等。这股风潮甚至吹到了进行表演的T台上,以往高大威猛的肌肉男型模特一统天下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纤细、阴柔类型的模特,甚至有着比女人更精致的面庞的男性成为时尚标志,中性当道的年代到来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男人的服装也在悄悄地变化着,如西装一改以往的黑、灰、棕色系列,而是和各种鲜明的颜色有了联系;上浆的衬衣改为采用轻薄的面料,可以像一层纱一样呈现一种飘逸之风;造型女性化的太阳镜和丝巾也被男人们作为装饰佩戴,等等。这股风一直延续至今。

3.“青年思潮”与服装流行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变幻的政治体制的阴影、残酷的战争以及充斥欧洲的各种激进思潮使那些步入青春期的战后婴儿潮的一代充满了反叛、不安的情绪。年青一代带着他们浪漫的热忱、“打破”的冲动与追求更高精神层面的愿望,成为反权威与反传统的“执戈者”。而急剧演变的社会价值观、丰裕的物质文化又给这股年轻的思潮提供了发展的温床。

青年思潮主张政治、文化和心灵的自由。年轻人们反对既成的社会规范,反对他们父辈的价值观,也反对破坏一切的战争(1965年的伦敦集会以“要爱不要战争”的口号来反对越南战争)。以“避世派运动”(Beat Movement)为契机和开端,年轻人们用集会游行、怪异装束和跨越国界的音乐来发泄他们狂热的情绪,来诠释他们所认同的思想体系。逐渐地,这种初时只为少数激进分子所拥护的“年轻的文化”以它崭新的、充满活力的面貌征服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以新音乐、新艺术和新政纲为改革内容的青年思潮奏响了它虽稚嫩但发人深省的时代号角。

图3-38 乔治·阿玛尼设计作品

正是这股“青年思潮”打破了这之前服装那种成熟的、优雅的、上位的经典旧容,服装第一次呈现了它年轻多变的、个性化的新鲜样貌。不同于以往以“成熟夫人”为流行的根基,20世纪60年代的风尚充分地体现了下位文化论(Bottom-up Theory)。这是一个对年轻进行赞美的时代,从这个时期最著名的时装模特崔姬[1](Twiggy)身上可以管窥当时风尚之一斑:儿童般未发育的细长身材——长臂、长腿、窄肩、平平的胸和窄窄的臀;留着维达·沙宣(Vidal Sasson)设计的在视觉上使头部比例放大的几何状发式;描着粗重的黑眼线、戴假睫毛、弱化唇色;被强化的大大的双眸中闪烁着孩子般单纯与明净的光芒。这个14岁成名、19岁就名成身退而退出时尚圈的名模具有孩童般的样貌,是此时期最受推崇的女性形象,代表了20世纪60年代的审美取向。

任何时代的服装不仅是当时政治、经济的缩影,也是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产物——时代思潮的反映。20世纪60年代的几种青年文化——嬉皮士(Hippie)、摩登派(Mods)、摇滚派(Rockers)和朋克(Punk)等无疑成为引领时尚的风向指标。

它们创造出许多新的款式与流行,与服装的结合达到了完美的程度,作为这个时代的血液最佳地诠释了它年轻、叛逆的因子。

图3-39 20世纪60年代最著名的模特崔姬

图3-40 崔姬的时装照(www.xing528.com)

多样化是此时期流行的特点。在“青年思潮”统治下的服装舞台上既有对东方文化崇拜而衍生的宽松佛袍、看似保守而实则激进的“祖母风貌”(Granny Look)、故作天真的孩童款式,又有大胆到极致的比基尼泳装和无上装设计。牛仔裤也是此时流行的必备元素。

最能体现这个时期风貌的服装当首推迷你裙。玛丽·匡特(Mary Quant)使迷你裙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她的设计根源于街头文化而体现了自然的风貌。而在此之后安德烈·库雷热(André Courrèges)把迷你裙与连裤袜、靴子并用,使之被提升到一个艺术的高度,打破了“街头服装”与“高级时装”的界限。它以年轻的特征和膝以上25cm的极限长度造成对“高雅传统”的致命一击,因而具有非凡的意义。

此外,“未来主义”风格也表现了这一时期的流行趋势。皮尔·卡丹的“宇宙服风格”和伊夫·圣·洛朗的“蒙德里安风格”都是当时非常前卫的典范。同时对材料的应用也日新月异。19世纪末擎起高级时装大旗的沃思和20世纪50年代的完美主义者克里斯汀·迪奥一定都不会想到他们的后人竟然会摒弃精美的丝绸和高品质的毛呢,如此大量地把塑料橡胶作为服装的原料。应当指出的是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服装的深刻变革不仅仅局限于款式、材料和运作方式上,它更是观念上的急转。

(二)现当代服装理念

1.TPO原则与着装礼仪

在整个西方和一些东方国家,如日本,人们穿衣有着一整套规则,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TPO原则,TPO就是时间(Time)、地点(Place)和场合(Occasion)的缩写。

图3-41 朋克服饰形象(之一)

图3-42 朋克服饰形象(之二)

图3-43 服装设计师玛丽·匡特

西方一直以来对穿着服装很有讲究,但TPO原则的最早提出者是东方的日本人。这个原则是日本的男装协会(Japan Men′s Fashion Unity,简称JFU)作为该年度的流行主题在1963年提出的,其目的主要着眼于为日本的公众尽快树立起一整套基本的现代男装国际规范与准则

TPO原则的核心思想就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和一定场合穿着正确的衣服。首先是时间,如男装中的燕尾服和小礼服只能在下午六点以后的社交场合中穿着,而在白天穿则是不允许的,也是失礼的;与此相对,晨礼服只能在白天穿而不能在晚上穿。

其次是地点,如果在旅游时穿着笔挺的西装就会让人觉得很怪异;同样,如果在办公场所和谈判场地穿衬衫和短裤,也是对其他人的不尊敬。

最后是场合,在西方参加一些聚会,如果主办方在给来宾的请柬中注明“请系白领带”,那么说明这是一个规格较高的场合,来宾就必须得穿燕尾服;如果注明“请系黑领带”,那么说明这是一个规格稍低的场合,人们可以穿小礼服。

TPO原则在西方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只是进入21世纪后,由于社会节奏加快,加上对个性与自由的追求,人们才在重视程度上有所减弱。

2.多元化的社会宽容

人类服装的演进如同自然界的进化,当服装个性化更加趋于成熟时,世界上的服装将出现万紫千红、瞬息万变的壮观场面。服装变化的流速一定要加强,服装形象才会日新月异。人们的着装心理,会从趋同变得更为喜新厌旧(旧,非指传统)。物质的丰富加速了这个进程。但这种变化即使不断出新,也是往复循环的,是呈螺旋形上升状态的。

如果把服装的发展浓缩为一个简单公式,那就是各民族服装——国际化服装(各民族共同服装)——多元服装(现代化的、民族性的、个性化的服装)。

图3-44 穿西装的绅士

图3-45 20世纪中期的男装

但愿这种预想是符合未来世界的,我们的下一代将以自己独到的文化认知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去续写人类服装永无终结的新篇章。

3.对个性的追求

所谓个性,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着装者所表现出来的意识,也可能是一个着装者群,如职业装、礼服等,这些都是对民族、部落服装完全统一的反证,又是在大机械时代成批量生产的标准服装上的提高。很有可能的是,以后在相当一部分着装者中,又必然重新依赖于个体设计、个体制作,以至部分地取代流水线的工厂生产的状态。当然,这些都是难以在今日准确地做出预想的。但是可以说,个性在服装上越来越显著的体现,是人类文化高度发展的历史时期中的服装发展方向。

个性化服装生产的概念与时装规模化生产之前的个体裁缝店量身定做服装不同,是利用现代技术使服装工业化生产与消费者需求直接挂钩的新创举。研究认为,由于消费者对个性化服装需求的增长或说疯狂的追求,该市场经济前景非常乐观。如今看来,智能化的社会,会把人类对服装的需求通过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