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读服装历史相关文献与史料

解读服装历史相关文献与史料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古代,服装作为礼仪、礼节和社会秩序的体现,常被列入到政治制度之中。意谓先考虑服装等物的实用功能,然后再寻求审美与艺术活动上的满足。要人们以其服为美,满足于已有的服装,不必再去创新。中国宋、元、明、清无不将衣冠与文物制度相联系,在有关礼制、风俗的著作中加以探讨;许多笔记小说更记有许多服装逸史轶事,非常具体可信。而且在中国每次改朝换代时,统治阶级都必然对服装进行探讨、争论,同时自上而下予以改制。

解读服装历史相关文献与史料

在中国古代,服装作为礼仪、礼节和社会秩序的体现,常被列入到政治制度之中。这部分内容大量出现在正史之中,如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史书,就有10部书专列《舆服志》。一些哲学家需要为自己的论点寻找论据时,也常常以日常着装为例。如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正值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传为左丘明撰写的《左传》上,就在阐述其美学观点时,谈到服装中的“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左传·桓公二年》),以此来表述统治者的德行。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在《墨子佚文》中留下了他的主要美学见解。他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意谓先考虑服装等物的实用功能,然后再寻求审美与艺术活动上的满足。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要人们以其服为美,满足于已有的服装,不必再去创新。

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提出一种“取情去貌”的美学观点,他认为“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韩非子·解考》)。在汉高祖之孙淮南刘安主持下,由其门客共同编写了一部《淮南鸿烈》,又名《淮南子》。全书以改良的道家思想为中心,综合了儒、法、阴阳等名家思想,提出了美是以一定条件为前提而存在的。其中提到妇女笑靥在两颊是美的,如果在额头上就成为丑的了。(www.xing528.com)

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论述绘画艺术时,也以实例强调服装是历史文化的反映。他说:“若论衣服、车舆、土风、人物,年代各异,南北有殊。观画之宜,在乎详审。只如吴道子画仲由,便带木剑;阎令公画昭君,已著帷帽;殊不知木剑创于晋代,帷帽兴于国朝。”(《历代名画记》)。中国宋、元、明、清无不将衣冠与文物制度相联系,在有关礼制、风俗的著作中加以探讨;许多笔记小说更记有许多服装逸史轶事,非常具体可信。而且在中国每次改朝换代时,统治阶级都必然对服装进行探讨、争论,同时自上而下予以改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