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鱼类资源情况及特有鱼类分析

鱼类资源情况及特有鱼类分析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② 东亚类群鱼类占有较大比重。③ 特有种鱼类较多。目前,特有鱼类在各地渔获物中的比例都较大。白鲟是能在长江上游完成其生活史的两种鲟类之一,是目前上游体型最大的鱼类。

鱼类资源情况及特有鱼类分析

1.鱼类区系组成及其特点

(1)种类组成。据文献记载和调查,金沙江下游和长江上游干流分布有鱼类174种和亚种。20世纪90年代调查表明,在金沙江下游和长江上游鱼类有105种和亚种,分别隶属于5目14科65属。其中,鲟形目鲟科1属1种,白鲟科1属1种;鲤形目胭脂鱼科1属1种,鳅科6属11种,鲤科41属62种,平鳍鳅科3属6种;鲇形目鲇科1属2种,鮡科2属3种,鲿科4属10种,钝头鮠科1属2种;合鳃鱼目合鳃鱼科1属1种;鲈形目鱼旨科1属2种,鰕虎鱼科1属1种,鳢科1属1种。

鲤形目鱼类是组成金沙江和长江上游鱼类的主要类群,共有51属80种和亚种,占鱼类种数的76.2%;鲇形目次之,计有8属18种,占17.1%。在组成金沙江下游和长江上游鱼类的14个科中,以鲤科鱼类种类最多,计有62种,占鱼类种数的59.0%;鳅科次之,有11种,占10.5%;鲿科10种,约占9.5%;平鳍鳅科6种,约占5.7%。

根据中科院水生所2006年对金沙江下游攀枝花至宜宾的调查,共采集到鱼类60种(见表4-2)。其中以鲤科鱼类最多,为29种,分别隶属于10个亚科:丹亚科和鮊亚科均为1属1种,鳑鲏亚科2属2种,鮈亚科6属10种,鳅鮀亚科1属2种,鲃亚科3属3种,野鲮亚科2属2种,裂腹鱼亚科1属4种,鲤亚科2属2种,平鳍鳅亚科2属2种。其他亚科如条鳅亚科3属8种,沙鳅亚科2属6种,花鳅亚科1属1种,皆属于鳅科;鲇科1属2种,鲿科3属7种,钝头鲿科1属3种,鮡科2属3种,鰕虎鱼科1属1种。

表4-2 2006年金沙江下游鱼类名录

续表

续表

(2)区系特点

① 珍稀鱼类较集中。珍稀鱼类在该区域较集中,达氏鲟是本区系的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特有种,另两种珍稀鱼类白鲟和胭脂鱼的主要栖息繁殖地也在本区系所在的区域内。

② 东亚类群鱼类占有较大比重。在鱼类的种类组成中,鲤科的雅罗鱼亚科、鲌亚科和鮈亚科以及鲿科等东亚类群占有较大比重,这与长江中下游鱼类区系的种类组成相似。但是,上述类群中分化出了较多的适应于上游环境条件的特有种,甚至特有属,如厚纥鲂、圆口铜鱼、长鳍吻鮈、黑尾餐以及近红鲌及其三个特有种等,是东亚类群分布区内分化的特有种属最多的区域。

③ 特有种鱼类较多。典型的东洋区类群的鱼类,如鲤科的野鲮亚科、平鳍鳅科、鮡科和钝头鮠科等,在长江上游鱼类区系中有相当数量种类,并且有较大比重的特有种。特别是平鳍鳅科的间吸鳅属,总共有4个种,在长江上游便有3个特有种,而另一种则分布于台湾

④ 有少数青藏高原类群的鱼类。分布有少数青藏高原类群的鱼类,主要是鲤科裂腹亚科的种类。其中,细鳞裂腹鱼是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干流及金沙江下游和雅砻江下游的一个特有种。

(3)生态特点。金沙江下游新市镇以上江段为峡谷河流型,水流湍急,水质清瘦,水体中的饵料生物以着生藻类和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因此,多分布以着生藻类和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的鱼类,如食着生藻类的齐口裂腹鱼等;食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红尾副鳅、红唇薄鳅、山鳅、圆口铜鱼、瓦氏黄颡鱼、拟鲿类、中华纹胸鮡等;兼食两者的泉水鱼、墨头鱼;凶猛性鱼类较少,如南方鲇、长薄鳅。相对下游江段,该江段的鱼类种类少,生物量低。这一江段的一些鱼类特别适应于水急滩多的急流生活,鮡类有着与吸盘相似的器官,平鳍鳅类的基鳍骨通过韧带与肋骨相连,也构成了类似吸盘的装置,使之能够紧紧地吸附在卵石上,不至于被水冲走,并能在吸附状态下进行摄食活动。该江段的鱼类一般在湍急的流水中产卵,卵具黏性,黏附在河床底部砾石上发育。

金沙江下游和长江上游分布有白鲟、中华鲟、胭脂鱼、铜鱼类、长吻鮠、鲤、南方鲇、鲴类、草鱼等珍稀鱼类和重要经济鱼类的产卵场,其中合江至新市镇江段为长江上游和金沙江最重要的鱼类产卵场,宜宾至新市镇江段是珍稀鱼类如白鲟、中华鲟、胭脂鱼等主要产卵场所。金沙江下游和长江上游江面宽窄不一,水流有缓有急,浅滩和深沱交错分布,饵料生物丰富,是鱼类良好的索饵场所和越冬场所。

金沙江下游特有鱼类的种类较多,这些特有鱼类的存在,不仅丰富了长江水域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为研究鱼类的地理分布、系统发育以及长江上游气候、地理和地质变迁等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此外,一部分特有鱼类还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经济鱼类。根据现场调查,长江上游和金沙江下游干流中具有经济意义的特有鱼类有圆口铜鱼、长鳍吻鮈、齐口裂腹鱼、短须裂腹鱼、异鳔鳅鮀、长薄鳅、中华间吸鳅等。目前,特有鱼类在各地渔获物中的比例都较大。

2.主要经济鱼类

渔获物调查资料统计表明,金沙江下游主要经济鱼类有近20种,如圆口铜鱼、铜鱼、长鳍吻鮈、南方鲇、瓦氏黄颡鱼、鲇、长吻鮠、粗唇鮠、凹尾拟鲿、切尾拟鲿、中华倒刺鲃、异鳔鳅鮀、泉水鱼、墨头鱼、长薄鳅、齐口裂腹鱼、短须裂腹鱼、双斑副沙鳅、鲤鱼、鲫等。由于水环境条件和种类的适应性不同,各江段的主要经济鱼类有一定的差异,新市镇以上以长鳍吻鮈、泉水鱼、墨头鱼、裂腹鱼为主,新市镇以下以圆口铜鱼、铜鱼、鲇、长鳍吻鮈、瓦氏黄颡鱼、长吻鮠、粗唇鮠、凹尾拟鲿、切尾拟鲿、中华倒刺鲃和鲤为主。

根据以往的文献资料,长江上游新市镇以下水域是我国珍稀鱼类如白鲟、中华鲟、达氏鲟、胭脂鱼等的重要繁殖场所和栖息地。

3.珍稀鱼类

中华鲟曾是宜宾一带最重要的渔获对象之一,在秋季鱼产量中的比例可达40%左右。葛洲坝建成后,其洄游通道受阻,长江上游已经没有中华鲟。

白鲟是能在长江上游完成其生活史的两种鲟类之一,是目前上游体型最大的鱼类。根据屏山县水利电力局渔政管理站提供的资料表明,1984—1993年新市镇—屏山江段误捕白鲟28尾,其中1987年2月22日捕获的一尾白鲟,全长3.51m,体重140kg左右,雌性,卵巢已发育至Ⅳ期并充满体腔。另外据对渔民的访问,1997年有3次发现白鲟的确切记录,其中1997年4月10日新市镇误捕一尾白鲟,全长3m,体重86kg,经解剖发现此白鲟为雌性,卵巢已发育至Ⅳ期,卵径达3.0mm;1997年2月17日在泸州发现1尾已经死亡的白鲟,全长4.32m,体重168kg,雌性;1997年4月21日在重庆江段误捕1尾白鲟,全长2.41m,体重52kg,雄性。根据以上情况得出的初步结论为:白鲟资源呈下降趋势,数量较80年代进一步减少,种群规模仍维持较低水平;在屏山县境内数次发现性腺处于Ⅳ期白鲟,说明新市镇至宜宾这一鲟类最重要的产卵场依然存在。(www.xing528.com)

达氏鲟是分布于长江上游的另一种鲟科鱼类。在1997年5月1日发现1尾误捕的达氏鲟,全长630mm,体重为1390g。合江至屏山江段历来是鲟类主要分布区和产卵场,根据合江县渔政站的记录,1995年误捕达氏鲟1例,1996年2例;屏山县境内1984—1993年共误捕89尾达氏鲟,但误捕数量逐年下降,1994年后无误捕记录。这些情况表明,达氏鲟的资源也已明显衰退。

胭脂鱼以往曾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在某些江段的产量占总捕捞量10%以上。由于过度捕捞和葛洲坝的阻隔而得不到中下游资源的补充,胭脂鱼上游种群数量急剧减少。1984—1993年屏山县误捕胭脂鱼33尾,90年代误捕记录明显少于80年代,合江江段在1994年6月12日和1997年5月4日,误捕为3尾。1997年3月3日,宜宾安边镇误捕1尾胭脂鱼,全长1.37m,体重约35kg,雌性,卵巢已发育至Ⅴ期,有大量成熟的卵粒流出,这一情况说明胭脂鱼的产卵场就在附近,佐证了以往的调查结果,即新市镇至宜宾江段是胭脂鱼的重要产卵场。

4.特有鱼类

60年代中期前,长江上游地区的主要经济鱼类约有50余种,来自长江中下游的种类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其中产漂流性卵的江湖洄游性鱼类在渔获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例如,长江干流重庆四大家鱼约占总产量的20%,鳊类占9%,雅罗鱼亚科占5%。

70年代以后,由于受长江全流域的过度捕捞、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主要经济鱼类的数目缩减到20~30种,减少的种类主要是与中下游地区湖泊环境密切联系的产漂流性卵的洄游性种类如四大家鱼、鯮、鳡、鳤、赤眼鳟等。比重增加的主要为定居性鱼类鲤、鲫等。葛洲坝建成前,铜鱼在上游各地鱼产量中上升至第一位,比例在30%~50%之间,葛洲坝建成后,其资源也明显减少。由于其他种类资源的减少,特有鱼类的比重相对增加,圆口铜鱼在新市镇及其以下各地鱼产量中上升至第一位至第二位,比例在14.27%~51.06%之间。

目前,特有鱼类在各地渔获物中的比例都较大,裂腹鱼、红尾副鳅、前鳍高原鳅、圆口铜鱼、粗唇鮠、白甲鱼、彩石鳑鲏在巧家江段秋季渔获物中的比例为71.7%,裂腹鱼、圆口铜鱼、长薄鳅在雷波江段秋季的比例为90.5%,圆口铜鱼、铜鱼、凹尾拟鲿、长鳍吻鮈、瓦氏黄颡在新市镇江段秋季的比例为78.0%,圆口铜鱼、瓦氏黄颡、鲇、凹尾拟鲿、长吻鮠在水富江段春季和秋季渔获物中的比例分别为85.1%和91.2%。从种类所占比重来看,新市镇以上江段以裂腹鱼,新市镇以下江段以圆口铜鱼为主,金沙江下游的特有鱼类中,适应急流生活的种类如裂腹鱼类、鳅科鱼类等占相当的比重,愈往下游,适于缓流生活的种类在渔获物中的比例逐渐增大。

与50、60年代相比,目前鱼类产量大幅度下降,而特有鱼类在各地渔获物中比例上升,仅仅说明了其相对于其他种类的状况,并不能反映其资源状况,相反,据渔民反映,近年来这些特有鱼类资源也呈显著下降趋势。

5.早期鱼类资源现状

根据2006年5—7月的调查,共查明产漂流性卵鱼类17种,包括圆口铜鱼、犁头鳅、中华沙鳅、长薄鳅、双斑副沙鳅、中华花鳅、花斑副沙鳅、蛇鮈、中华倒刺鲃、圆筒吻鮈、吻鮈、逆鱼、餐条、宽体沙鳅、宜昌鳅鮀、长鳍吻鮈、翘嘴鲌等。

以固定采样断面-云南水富向家坝电站坝下1.5km的水富港码头作为计算起点,然后按向家坝水文站的流速记录,依鱼卵胚胎发育时间,分别求取漂流距离,遂把各个批(次)鱼卵产出地的集中江段划分为产卵场。流速按不同实测值分别采用了0.6m/s、0.8m/s、1.0m/s、1.5m/s等计算。根据计算结果,金沙江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有6个(表4-3)。

(1)会东产卵场。会东县新田乡至龙树乡72km江段,大多为鳔一室至雏鳔期鱼苗(可仍按鱼卵单位个数表述)推算的。

(2)溪洛渡产卵场。距上方产卵场340km,在建溪洛渡水电站坝下20 km的桧溪乡至永盛乡江段,长21km。大多为心脏博动期鱼卵至孵出期鱼苗推算的。

(3)新市产卵场。距溪洛渡产卵场43km,自南岸咀至新市镇,长6km。大多为尾泡出现期至晶体形成期鱼卵推算的。

(4)绥江产卵场。距上方产卵场6km,自新滩至绥江江段,长9km。大多为肌节出现至尾芽期鱼卵推算的。

(5)屏山产卵场。距上方产卵场5km,自屏山至新滩江段,长14km。大多为原肠早期至胚孔封闭期鱼卵推算的。

(6)向家坝产卵场。距上方产卵场15 km,自向家坝至云富镇江段,长14km。大多为32细胞期至桑椹期鱼卵推算的。

表4-3 金沙江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分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