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外中华鲟自然繁殖研究现状及有效措施建议

国内外中华鲟自然繁殖研究现状及有效措施建议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常剑波则认为河床的底质状况是刺激中华鲟产卵的重要外界因素。为了寻求改善或营造鲟鱼类自然繁殖场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国内有关于中华鲟自然繁殖习性与微生境的关系研究成果丰硕,并提出了一些建议。班璇参照国内不同领域鱼类专家对中华鲟产卵栖息地的物理变量范围研究,结合专家建议法和实测法,为河道内流量增量法中的物理栖息地模拟系统分析中华鲟在不同流量下的加权适宜栖息地面积提供了计算标准。

国内外中华鲟自然繁殖研究现状及有效措施建议

国内外有关于鲟鱼类自然繁殖习性与其外部微生境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积累了较丰硕的成果,并且采取了改善或营造鲟鱼类自然繁殖场的有效措施:Parsley and Kappenman、Paragamian et al.研究结果表明鲟类对产卵地点具有选择性,产卵的具体地点一般在流态复杂的河道急弯处,拥有坚硬的底质,水深从数米至二三十米不等,流速为0.5~2.2m/s;为了改善闪光鲟的产卵条件,沿Volga河和Kuban河使用砾石及直径3~10cm的卵石建立了人工产卵场,而最终证明这种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Veshchev研究表明,产卵场闪光鲟的亲鱼数量和河水水量决定着Volga河闪光鲟自然繁殖规模;Paragamian and Wakkinen认为水温能够较大影响高首鲟产卵,当水温降幅达0.8℃以上时,正在进行产卵的高首鲟会停止产卵活动。

国内,对中华鲟产卵场的非生物因素也获得了大量成果:在葛洲坝截流前,我国科技工作者对中华鲟产卵场进行了系统调查,证实中华鲟产卵场分布的范围至少包括长江的合江至金沙江的屏山江段,调查还对产卵场的河流形态、河床质和产卵条件进行了描述,认为中华鲟产卵场条件是:“上有深水急滩,下为宽阔石砾或卵石碛坝浅滩,中有深洼的洄水沱,底质必须具备岩石或卵石;必须具有使河流转向的峡谷、巨石或矶头石梁延伸于河中,产卵场必在河流转弯或转向的外侧,使产出的卵能散布在下段的岩石上或宽广的碛坝上;并认为‘秋退水’之后,水温、水位、流速、含沙量均退到一定程度中华鲟开始产卵,而各种因子有一种或两种未达到一定程度,产卵推迟或停止产卵,并强调了水位的重要作用。”胡德高和余志堂等也描述了葛洲坝中华鲟产卵场,有与长江上游产卵场相似的特征。常剑波则认为河床的底质状况是刺激中华鲟产卵的重要外界因素。张辉等指出河床形态决定了流速场和河床质的空间分布特性。形成了中华鲟自然繁殖活动的特定空间。

为了寻求改善或营造鲟鱼类自然繁殖场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国内有关于中华鲟自然繁殖习性与微生境的关系研究成果丰硕,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张辉等通过对葛洲坝下游产卵场地形分析,认为中华鲟自然繁殖前期的迁徙分布和产卵后受精卵的散播与河床地形都有一定的关系,葛洲坝下游河势调整工程较大地改变了葛洲坝至庙咀江段河床的地形,地形复杂度的增加可能对中华鲟自然繁殖前期的栖息有利,而河床坡度、底质的改变则可能会对中华鲟受精卵的散播和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杨宇采用野外现场实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对中华鲟行为特征及其栖息地水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系统分析了中华鲟的喜好流速,喜好水深和中华鲟产卵场的水动力学特征,并通过栖息地生境模拟获得中华鲟葛洲坝栖息地流量与有效栖息地面积关系,获得了中华鲟栖息以及产卵所需水环境特征。王远坤等对中华鲟产卵场平面平均涡量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得出鱼卵密集区的平面平均涡量为1.38×10-3~1.64×10-3s,认为中华鲟产卵对区域平面涡量强度有偏好选择,而且这种选择具有生物学意义。班璇参照国内不同领域鱼类专家对中华鲟产卵栖息地的物理变量范围研究,结合专家建议法和实测法,为河道内流量增量法中的物理栖息地模拟系统分析中华鲟在不同流量下的加权适宜栖息地面积提供了计算标准。黄明海采用三维水流数学模型模拟分析了葛洲坝下泄流量总量和枢纽下泄流量分配等流量变化对中华鲟产卵场水流条件影响,提出了葛洲坝枢纽加大下泄流量和优化调度运行方式以改善中华鲟产卵场水流条件的保护措施。(www.xing528.com)

以上研究均从影响中华鲟产卵不同的需求条件出发,探讨了中华鲟产卵场对外部各环境要素的适宜性范围,并利用多种手段,取得了一些建设性的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