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体复氧过程:分子扩散、双膜与薄膜更新理论探究

水体复氧过程:分子扩散、双膜与薄膜更新理论探究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体中的溶解氧被不断消耗的同时,大气中的氧不断溶入水体中,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产氧等,使水中的溶解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水体的大气复氧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下着重介绍分子扩散理论、双膜理论、薄膜更新理论。图7-8双膜理论的水体复氧模式气膜和液膜是呈层流流动状态的稳定膜层,溶质必须以分子扩散的形式连续的通过这两个膜层。环境因素如水温、水体污染、风浪及二次环流对K2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水体复氧过程:分子扩散、双膜与薄膜更新理论探究

水体中的溶解氧被不断消耗的同时,大气中的氧不断溶入水体中,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产氧等,使水中的溶解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一)大气复氧

大气中的氧溶入水体的现象,称大气对水体的复氧作用,这是水中溶解氧最重要、最普遍的补给来源。

水体的大气复氧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下着重介绍分子扩散理论、双膜理论、薄膜更新理论。

1.分子扩散理论

分子扩散理论将大气向水体的复氧现象,看做是一种气相和液相之间的分子扩散过程,它的基本表达式可用费克(Fick)定律表示为:

式中 M ——氧分子扩散通量,mg/(m2·d);

Em——氧在水中的分子扩散系数,m2/d;

O——溶解氧浓度,mg/m3

——x方向的溶解氧浓度梯度,mg/(m3·m)。

将式(7-39)代入,得:

布莱克(Blake)和费尔普斯(Phelps)用傅立叶级数求解上式,得到由于大气的水体复氧作用使水体溶解氧浓度的变化规律为:

式中 OS——水体的饱和溶解氧浓度,mg/L;

Ot、O0——时间t=t和t=0时水体的溶解氧浓度,mg/L;

H——水体平均水深,m。

饱和溶解氧浓度OS是—定的大气压和水温下溶解氧达到的平衡浓度,对于比较清洁的水体,如一般的河水、湖水,可按式(7-43)计算,即

式中 OS——饱和溶解氧浓度,mg/L;

T——水温,℃。

当水体污染严重时,OS将有所减小,例如一般生活污水,其OS为清洁水的0.9,漂染废水的OS为清洁水的0.80~0.85。

2.双膜理论

双膜理论(Two Film Theory)是惠特曼—刘易斯 (Whitman-Lewis)1924年提出。该理论认为在气相和液相之间的界面上,存在气体和液体两层薄膜——气膜、液膜,如图7-8所示,气体通过薄膜进行分子扩散。

图7-8 双膜理论的水体复氧模式

气膜和液膜是呈层流流动状态的稳定膜层,溶质必须以分子扩散的形式连续的通过这两个膜层。膜外为紊流(即湍流)区,属紊动扩散混合,移出液膜的溶质能很快在紊流区中混合均匀。由于分子扩散作用引起的溶质转移远远慢于紊流混合,故可认为两相主体中的浓度梯度为零,即浓度梯度全部集中在两个膜层中,传质速度受控于薄膜间的分子扩散。

当液体中的气体未达到饱和时,气体分子从气相转入液相,这时对于像氧气这样的微溶气体,阻力主要来自于液膜;对于易溶于水的气体,阻力则主要来自于气膜;中等程度溶解的气体,两层薄膜都呈现出相当的阻力。而对于过饱和溶液,被溶解的气体还会释放出来。

在紧贴大气的液膜表面总能得到充足的氧量,因此,可以认为水表面的溶解氧处于饱和状态,基本上为饱和溶解氧浓度OS,而在液膜的下层界面上的浓度,则为水体的溶解氧浓度O。由分子扩散定律,即式(7-39)可得氧溶入液膜的速度为:

式中 ——t时刻氧溶入水体的转移速度,mg/d;

A——水面面积,m2

Em——液膜中氧的分子扩散系数,水温20℃时Em=1.762×10-4m2/d;

l——液膜厚度,m;(www.xing528.com)

OS——液膜表面的饱和溶解氧浓度,mg/m3

O——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mg/m3

设V 为水体体积,则:

式中 K2——复氧系数,d-1

KL——氧分子迁移系数,m/d。

将上两式代入式(7-45)后,得到现在广泛采用的水体大气复氧方程:

该式表明:大气对水体的复氧速度与氧亏 (Os-O )成正比。

3.薄膜更新理论

奥康纳—多宾斯(O′connor—Dobbins,1935)认为惠特曼—刘易斯设想的双膜仅具有统计上的意义,同时,薄膜并非静止,而是在不停地运动和更新,即表面的液膜不断地进入水中,在那里又不断更新出新的薄膜。假设液膜的表面更新时间间隔为t′,单位时间的更新率为γ=1/t′,在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图7-8)为:t=0,x>0处,O=O1;t>0,x=0处,O=OS;x=∞处,O=O1的情况下,解式 (7-40),得到大气对水体的复氧方程为:

式中 O——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mg/L;

H ——水深,m;

Em——氧在水中的分子扩散系数,m2/d;

γ——液膜更新率,d-1

l——液膜厚度,m;

OS——液膜表面的饱和溶解氧浓度,mg/L;

K2——复氧系数,d-1

K2为薄膜更新理论导出的复氧系数公式,于是得到与双膜理论形式上完全相同的复氧方程。但它们的复氧系数公式却很不相同。

环境因素如水温、水体污染、风浪及二次环流对K2都有着一定的影响。水温的升高提高了水分子扩散的动能,促进了水表面膜的更新,所以K2将随温度上升而增加;水体污染或对水进行水处理将对水的表面张力有所影响,从而影响大气对水的复氧速度;风对水面的直接影响是产生波浪,即波浪对复氧的影响;二次环流是由于河道弯曲、河岸丁坝和风向与河流流向不一致等因素引起的,它虽然对河流平均流速影响较小,但对横向紊动扩散、垂向混合和纵向离散却有较大的影响,从而使水表面氧的交换能力加强,进而影响K2值。

上面介绍的分子扩散理论、双膜理论、薄膜更新理论,都是在基于气体向水中转移的各种设想上建立的,目前尚缺乏实验方面的严格论证,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二)藻类光合作用对水体的复氧

河流、湖泊、水库、海洋中常常生长有大量的水生植物,它们可以利用二氧化碳、水和氮、磷等无机营养物,并借助光能合成有机物,藻类的这种光合作用在水生植物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藻类在水体中与细菌具有共生互利关系,如图7-9所示。

藻类的光合作用是以二氧化碳、水和氨作为碳源、氧源和氮源,并借助光能合成单细胞藻类有机体C7.6H8.0O2.5N,其反应是一个增氧过程,如式(7-48)表示,即

图7-9 藻菌共生关系

同时,水中的好氧细菌利用藻类光合作用释放的溶解氧进行代谢活动,其过程又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无机营养物 (如NH+4),供藻类生长的需要。二者共生互利,有助于有机物的降解和减少N、P。

藻类光合作用产氧的速率可用式(7-49)表示,即

式中 t——时间,d;

P——产氧速率,mg/(L·d);

O——溶解氧浓度,mg/L。

光合作用的产氧速率与水中藻类的浓度、光照强度、水温、水深等因素有关,其中光强、水温又具有日周期性变化,从而使光合作用产氧速率P呈现出明显的日周期波动,白天中午时分P达最大,晚间P则等于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