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子牙河堤防系:稳固水工建设的重要保障

子牙河堤防系:稳固水工建设的重要保障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桩号13+000~23+750m上部以壤土为主,下部以砂壤土为主,局部夹有粘土透镜体,属于Ⅱ2堤基。表4-12滏阳新河左堤堤身土体质量分类表2.右堤堤防工程质量堤基工程地质。表4-13滏阳新河右堤堤身土体质量分类表注 该段堤身土缺少击实最大干密度,该最大干密度据工程类比给出。

子牙河堤防系:稳固水工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宁晋泊北围堤

1.堤基工程地质

工程区内发育巨厚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钻孔揭露深度内(最大深度为9.5m),堤基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松散堆积物,松散堆积物由壤土、粘土、砂壤土组成。

据土工试验成果,堤基土体粉粒含量较高,多为粉质壤土及粉质粘土,可塑—硬塑,多为中等压缩性土,局部为高压缩性土;多属弱—微透水性,局部为极微透水性土。

2.堤身工程质量

筑堤土为人工就地取土,分布无规律,堤身土体主要由壤土、粘土组成,局部为上砂壤土、碎砖土、礓石,土质不均一,其物理力学性质亦有差异。根据堤身土击实试验的最大干密度(根据工程类比提出:若以壤土为主,最大干密度为1.72g/cm3;若以粘土为主,最大干密度为1.65g/cm3)及堤身土填筑干密度,按堤身土体质量可分为4段。堤身土体质量以Ⅱ3类为主,部分为Ⅱ1类,各堤段堤身土体质量分类见表4-10。

表4-9 漳卫新河堤防工程质量分类

续表

表4-10 宁晋泊北围堤堤身土体质量分类表

(二)宁晋泊东围堤

1.堤基工程地质

根据堤基土体组成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将堤基土体工程地质分为三段。桩号0+000~13+000m以砂壤土为主,土质不均一,夹有壤土、粘土透镜体,属于Ⅱ3堤基。桩号13+000~23+750m上部以壤土为主,下部以砂壤土为主,局部夹有粘土透镜体,属于Ⅱ2堤基。桩号23+750~38+000m以粘土为主,夹有壤土透镜体,属于Ⅱ1堤基。

前已述及,桩号0+000~13+000m段,堤基土体以砂壤土为主,行洪时,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呈饱和状态,根据颗分成果,粘粒含量为5.7%~9.1%,均小于16%,故发生7°地震时,初判为可能液化材料。

2.堤身工程质量

筑堤土为人工就地取土,分布无规律,堤身土体主要由壤土、粘土组成,局部为砂壤土、碎砖石、礓石,土质不均一,其物理力学性质亦有差异。该段堤坝长48.9km(桩号0+000~48+900m),以壤土为主,部分为粘土、砂壤土,土质不均一,大部分粘性土被砂壤土包裹。其物理力学性质亦有差异,干密度变化大,部分堤段低于筑堤土填筑质量控制干密度,局部堤段土体疏松。物探成果亦表明,堤身土体土质不均一、存在局部土体疏松、裂缝或鼠獾洞。穿堤建筑物附近堤身土体密实程度较差,局部穿堤处堤体的坡面上发育有大小不一的塌坑。

该段为Ⅱ级堤防,对应于压实度0.92的筑堤土填筑质量控制干密度应为1.58g/cm3。据土工试验成果,参加统计的39组数据中,干密度大于上述质量控制干密度的占28.2%。宁晋泊东围堤堤身土体质量如表4-11。

表4-11 宁晋泊东围堤堤身土体质量分类表

(三)滏阳新

1.左堤

(1)堤基工程地质。根据堤基土体组成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将堤基土体工程地质分为6段分述如后:

桩号0+000~13+000m:主要为粘土,分布稳定。属Ⅱ1类堤基。

桩号13+000~34+000m:以砂壤土为主,局部夹有粘土、壤土透镜体。属Ⅱ3类堤基。

桩号34+000~61+500m:以壤土为主,夹有粘土、砂壤土透镜体。属Ⅱ1类堤基。

桩号61+500~70+500m:以砂壤土为主,夹有粘土透镜体。属Ⅱ3类堤基。

桩号34+000~61+500m:以壤土为主,夹有粘土、砂壤土透镜体。属Ⅱ1类堤基。

桩号34+000~61+500m:粘土与壤土互层,夹有砂壤土透镜体。属Ⅱ1类堤基。

桩号13+000~34+000m、61+500~70+500m堤段,堤基土体以砂壤为主,根据颗分成果,粘粒含量分别为2.4%~8.4%、6.0%~9.5%,均小于16%,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呈饱和状态时,遇到Ⅶ度地震,初判为可能液化材料。

(2)堤身工程质量。筑堤土为人工就地取土,分布无规律,堤身土体主要由壤土、粘土组成,局部为砂壤土、碎砖石、礓石,土质不均一,其物理力学性质亦有差异。堤身土体颗粒组成较复杂,土体结构较疏松,而穿堤建筑物附近堤身土体密实程度较差,局部穿堤堤段堤身土体的坡面上发育有大小不一的塌坑。据有关资料,村庄、堆积柴草附近堤段发现鼠、獾洞。历史上,曾对该段堤防进行过加固处理,但应注意加高培厚体与原堤接触面的质量。

堤身工程土体质量分类如表4-12。

表4-12 滏阳新河左堤堤身土体质量分类表

2.右堤堤防工程质量

(1)堤基工程地质。根据堤基土体组成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将堤基土体工程地质分为5段简述如后。

桩号0+000~1+250m:主要为粘土,分布稳定。属于Ⅱ1类堤基。

桩号1+250~35+000m:以砂壤土为主,夹有壤土透镜体。属于Ⅱ3类堤基。

桩号35+000~110+000m:粘土、壤土互层,夹有砂壤土透镜体。属于Ⅱ2类堤基。

桩号116+500~129+900m:以砂壤土为主,夹有粘土透镜体。属于Ⅱ3类堤基。

桩号116+500~128+900m:以壤土为主,夹有砂壤土、粘土、淤泥质土透镜体。属于Ⅱ2类堤基。

综上所述,桩号1+250~35+000m、110+000~116+500m段,堤基土体以砂壤土为主,土体结构较疏松。

桩号1+250~35+000m、110+000~116+500m段,堤基土体以砂壤土为主,根据颗分成果,粘粒含量为7.0%~10.0%、6.4%~9.7%,均小于16%,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呈饱和状态时,故Ⅶ度地震时初判为可能液化材料。

(2)堤身土体工程质量。筑堤土为人工就地取土,分布无规律。滏阳新河右堤堤身土体主要由壤土、粘土组成,局部为砂壤土、粉砂、碎砖石、礓石,土质不均一,其填筑干密度变化大,部分低于筑堤土填筑质量控制干密度。其物理力学性质亦有差异。物探成果亦表明,堤身土体土质不均一,存在局部土体疏松、裂缝或鼠、獾洞等。穿堤建筑物附近堤身土体密实程度较差,局部穿堤堤体的坡面上发育有大小不一的塌坑。

堤身土体质量分类如表4-13。(www.xing528.com)

表4-13 滏阳新河右堤堤身土体质量分类表

注 该段堤身土缺少击实最大干密度,该最大干密度据工程类比给出。填筑干密度由标贯试验换算得到。

(四)子牙新河

1.左堤

(1)堤基工程地质。堤基为冲积相(alQ4)的壤土、砂壤土及粘土,多呈层状分布,部分堤段呈透镜状分布;多为中等压缩性土;地下水位埋深较大(勘探深度内未揭露),堤基土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所以产生较大沉陷的可能性不大;但桩号132+500~139+000m、141+250~143+050m段,为淤泥质土,应注意堤基的沉陷问题。

桩号132+500~139+000m、141+250~143+050m段,以淤泥质壤土为主,局部为淤泥质壤土、壤土;下卧层为粘土,应注意其抗滑稳定性问题。

桩号10+000~19+000m、79+500~83+500m、102+000~111+500m段,堤基土体以砂壤土为主,局部为粉砂,土质较松散,应注意堤内低洼地形部位可能发生的渗透破坏。

桩号10+000~19+000m、79+500~83+500m、102+000~111+500m堤段,堤基土体以砂壤土为主,局部为粉砂,根据颗分成果,粘粒含量分别为4.8%~9.6%、7.5%~10.0%、6.8%~8.4%,均小于16%,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呈饱和状态时,遇有Ⅶ度地震,初判为可能液化材料。

(2)堤身工程质量。筑堤土为人工就地取土,分布无规律,其物理力学性质亦有差异。子牙新河左堤堤身土体主要由壤土、粘土组成,局部为砂壤土、粉砂、碎砖石、礓石,土质不均一。其填筑干密度变化大,部分堤段填筑干密度低于筑堤土质量控制干密度,堤身土体松散。物探成果亦表明,堤身土体土质不均一,局部堤段土体疏松、裂缝或鼠獾洞等。

穿堤建筑物附近堤身土体密实程度较差,局部穿堤堤体的坡面上发育有大小不一的塌坑,沿建筑物与堤身土体接触部位为产生渗透破坏的薄弱地带。

堤身工程土体质量分类如表4-14。

表4-14 子牙新河左堤堤身土体质量分类表

2.右堤

(1)堤基工程地质。堤基为冲积相(alQ4)的壤土、砂壤土及粘土,多呈层状分布,部分段呈透镜状分布;多为中等压缩性土;地下水位埋深较大(勘探深度内未揭露),堤基土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上。

桩号24+500~32+500m、58+75061+000m段,堤基土体以砂壤为主,局部为粉砂,土体质地较疏松。

桩号24+500~32+500m、58+75061+000m段,堤基土体以砂壤为主,局部为粉砂。根据颗分成果,粘粒含量为7.0%~8.0%,均小于16%,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呈饱和状态时,遇有Ⅶ度地震时,初判为可能液化材料。

(2)堤身工程质量。筑堤土为人工就地取土,分布无规律,堤身土体主要由壤土、粘土组成,局部为砂壤土、碎砖石、礓石等。其填筑干密度变化大,部分低于筑堤土填筑质量控制干密度。物探成果亦表明,堤身土体土质均一、存在局部土体疏松、裂缝或鼠、獾洞。局部堤段堤身土体松散,尤其应注意堤身中下部或建基面附近砂壤土、粉砂分布的堤段。此外,由于坡道、近堤砖窑取土及侵堤种田等人为破坏活动,造成堤身断面单薄,为堤防工程的隐患。穿堤建筑物附近堤身土体密实程度较差,局部堤体坡面上发育有大小不一的塌坑。沿建筑物与堤身土体接触部位可能产生接触冲刷及渗透破坏。

堤身工程土体质量分类如表4-15。

表4-15 子牙新河右堤堤身土体质量分类表

(五)滹沱河

1.堤基工程地质

滹沱河北大堤(左堤)自无极县东罗尚,经深泽、安平、饶阳至献县枢纽,全长101.1km,担负着保卫清南地区、华北油田、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重要防洪任务,属于1级堤防工程。

滹沱河北大堤以北为由河间地块组成的滹沱河与磁河分水岭,地势开阔平缓。自东罗尚至献县枢纽,地面高程为41.5~12.5m,由西向东微倾。大堤以南为滹沱河河床,无极县以西河床宽阔平缓,河床低于地面0.5m左右;无极—一深泽段河床狭窄,低于地面约2.0m;深泽—献县河床开阔,高出地面0.5~1.0m。河床滩地高程41~13m,河床平均坡降1/3607。沿堤村民挖砂取土,在大堤内外形成了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深坑。

北大堤处于三个地貌单元的交会地带。滹沱河以南为冲积扇平原,其上发育有古河床高地和洼地等微地貌形态。滹沱河以北的安平县刘口以西为洪冲积平原,其上发育有古河床高地,西北部为微倾斜平地,东部为平地。安平刘口以东为冲积平原,其上发育有微高地、平地和古河床高地等微地貌。

大堤穿过地带第四系全新统地层厚度20~40m,由棕黄、黄色粘土、壤土、砂壤土和粉细砂组成,夹有薄层黑灰色淤泥质土。

该地段构造活动,主要受北北东向新华夏构造系的控制,以升降运动为主。1966年邢台地震对该地带影响很大,北大堤部分地段出现喷砂冒水及地表裂缝等地震破坏现象。

该地段与堤防工程关系最密切的为表部孔隙潜水含水层,埋藏於粉细砂及砂壤土层中,接受大气降水和河水的补给,径流较强烈,向下游方向径流排泄,水量不丰富。由于近几年的天气干旱,开采量过大,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很大,有的地段达10m以上。

综上所述,大堤地基土体以全新统冲积松散堆积物为主,夹有湖沼相堆积。大堤穿越洪冲积平原、冲积扇平原和冲积平原三个地貌单元,岩性组成复杂。主要松散堆积物有棕红色粘土、棕色壤土及黄色砂壤土,夹有粉细砂和湖沼相堆积的黑灰色淤泥质薄层或透镜体。

北大堤部分堤段坐落在古河道高地砂层上,如桩号5+000~17+000m、25+000~29+000m、75+000~76+000m三段最为典型,且与地貌相吻合,粉细砂堆积厚度大,前者的东滩附近和后者的吕汉附近两处,钻孔揭露粉细砂层厚度达12m,尚未见层底。粉细砂不均匀系数Cu=2~3,孔隙比均值为0.92,最大孔隙比为1.05,故粉细砂层质地疏松,属于不良堤基。

上述粉细砂层分布地段,1966年邢台地震时,地下水位埋深仅3m左右,饱水粉细砂在地震力作用下发生液化,液化粉细砂向上充填壤土或未液化的土层裂缝中,形成分布面积较大的一条条砂带。砂带的形成,使下伏粉细砂层更加疏松,使上覆未液化壤土、砂壤土或砂层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留下很多松散的砂带,地基土体的透水性更强,只要有水浸泡就形成一个个塌坑、裂缝等,在姚庄(桩号72+120~72+600m)、吕汉(桩号75+000~76+000m)时有发现,裂缝宽可达40cm。若不进行加固处理,作为堤防工程的基础,是严重的隐患。

其他堤段堤基土层亦为近代堆积物,孔隙比大部大于0.8,渗透系数最大为9×10-5 cm/s,压缩模量6.2~14.3MPa,属中等压缩性土,仅少量粉质粘土近高压缩性土。

2.堤防工程质量

北大堤为在大堤两侧就近取土填筑。堤身主要由粘土、壤土和砂壤土混杂填筑,致使堤身土体质地不均一。大体可分为以粘性土为主堤段和以砂性土为主堤段两种情况:

堤身以粘性土为主堤段:以棕红色粘土、棕黄—黄色壤土为主,混杂灰黄色砂壤土和粉土。粘土一般呈团块状,壤土或砂壤土包在粘土团块周围。粘土团块的最大直径可达40cm。壤土和砂壤土,干燥,呈碎块或松散状,堤身土体质量较差。

堤身以砂性土为主堤段:以灰黄色砂壤土或粉土等砂性土为主组成,夹少量粘土或壤土团块。土体质地较均一,但结构疏松。

由于筑堤土料质地不均一,堤身土体填筑质量差异较大,堤身土填筑干密度最大值为1.76g/cm3,最小值为1.16g/cm3,平均值为1.44g/cm3,如果筑堤土质量控制干密度按1.5g/cm3,则全堤质量合格率仅为27%,且粘性土堤段合格率稍高于砂性土堤段。经粗略统计,大堤土体质量分类:Ⅰ1类约占堤长的15%、Ⅰ2类约占20%、Ⅰ3类约占65%。

从探坑揭露资料,粘性土组成的堤身,粘土往往呈团块状,周边被壤土或砂壤土包裹,壤土和砂壤土呈松散状,局部壤土或砂壤土呈松散夹层,并含有腐烂的树根等。砂性土组成的堤段,质地疏松,有时手指轻轻即可插入。在粘性土堤段表部2m以上,有的堤段有干裂和鼠洞等。

由试验资料可以看出,堤身质量最差堤段为:桩号20+000~36+000m、46+000~62+000m两段,长约32km。尤其前一堤段,堤身土体填筑干密度平均值仅有1.385 g/cm3,填筑质量控制干密度按1.5g/cm3,其合格率仅为4%。上述堤段,土体结构松散,凝聚力低,风吹雨冲蚀,大堤极易破坏,在洪水期的防渗、抗冲刷等将是最薄弱的堤段。

为了加固堤防工程,于桩号47+623~52+623m(曹庄—南牛县)段,加有后戗台,戗台高1.5~2.5m。台面宽3~10m,河床高程较地面高程高1m左右。戗台土体干密度平均值为1.4g/cm3,戗台基础土体5m深度内均为砂壤土、粉土、粉细砂等砂性土;深度5m以下的厚层壤土夹少量砂壤土和粉细砂透镜体。桩号61+069~62+369m(袁营段)堤段加有前后戗台,前戗台宽7m,高为3m;后戗台宽约9m,高不足1m,堤内、外高程基本一致,戗台基础土体,自上而下依次为砂壤土层,厚2m,壤土层,厚约2.5m;砂壤土夹壤土和粉细砂透镜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