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串联滞后校正方法

串联滞后校正方法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串联滞后校正的原理是利用滞后校正器的高频幅值衰减特性,使穿越频率下降,从而使系统获得需要的相位裕度。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设计一串联校正器使系统满足指标:Kp=∞,Kv=40,γ≥40°,ωc≥2 rad/s。图6.4.6例6.4.3系统的伯德图幅频图;相频图确定滞后校正器的传递函数。最后指出,在有些系统中,采用滞后校正可能

串联滞后校正方法

串联滞后校正的原理是利用滞后校正器的高频幅值衰减特性,使穿越频率下降,从而使系统获得需要的相位裕度。因此,滞后校正器的最大滞后角应避免发生在系统穿越频率附近。

【例6.4.3】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试设计一串联校正器使系统满足指标:Kp=∞,Kv=40,γ≥40°,ωc≥2 rad/s。

【解】(1)未校正系统为Ⅰ型系统,故Kp=∞;根据要求Kv=40,可求得K=Kv=40。

(2)绘制K=40时的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示于图6.4.6实线,并查出:ωc=11.1 rad/s,γ=-23.5°,系统不稳定。

(3)由于在ωc附近两个惯性环节的转折频率靠得较近,使φ(ω)随ω增加而下降很快,用一个超前校正器难以达到要求的指标。另外,未校正系统的穿越频率比要求的数值高,故可采用滞后校正。

由图6.4.6实线可以看出,G0(jω)在ω=2.7 rad/s处的相位角等于-134°,与-180°差46°,若用滞后校正器的高频幅值衰减特性使校正后的穿越频率=2.7 rad/s,并恰当地选取滞后校正器的频率范围,使其相频特性附近的相位滞后很小,这样可能满足γ′≥40°,所以试取=2.7 rad/s。

图6.4.6 例6.4.3系统的伯德图

(a)幅频图;(b)相频图

(4)确定滞后校正器的传递函数。

为使滞后校正器在=2.7 rad/s处相位很小,取

为使=2.7 rad/s,由图6.4.6实线查出未校正系统对数幅频曲线在处应下降22dB,这22dB的下降由滞后校正器的高频幅值衰减来实现,故有

将式(6.4.1)代入式(6.4.2),得

所以,滞后校正器的传递函数为

(5)绘制校正后的系统伯德图。

校正后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www.xing528.com)

绘出校正后的开环系统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示于图6.4.6虚线,由图6.4.6查出:=2.7 rad/s,γ′=41.3°,满足设计要求。

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分别如图6.4.7的(a)、(b)所示。校正前系统不稳定,校正后系统σp%=32.6%,ts=5.33 s。

从图6.4.7可以看出,滞后校正系统的阶跃响应以比较缓慢的速度“爬”向稳态终值,出现“爬行”现象,这是因为滞后校正器中引入了较大的惯性时间常数46.83 s。

图6.4.7 滞后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a)校正前;(b)校正后

频域内设计滞后校正器的步骤如下:

(1)根据系统稳态精度的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

(2)绘制上述K值时未校正系统开环伯德图,并查出ωc、γ、Kg的数值。

(3)根据前面所画的伯德图及系统要求的相位裕度,确定校正后的穿越频率。注意滞后校正器在新的穿越频率处会产生一定的相位滞后,一般先假设为-6°左右。

(4)确定滞后校正器的传递函数:

①取

②由20lgβ=-20lg确定β;

③确定T;

④根据β、T,确定滞后校正器传递函数

(5)绘制校正后的开环系统伯德图,并检查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若不满足,则重复上述过程。

可见,滞后校正能够提高系统的相位裕度,改善系统的相对稳定程度,但降低了系统的穿越频率,从而使闭环带宽减小,系统响应速度变慢。

串联滞后校正与串联超前校正两种校正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

①超前校正是利用超前校正器的相角超前特性,而滞后校正则是利用滞后校正器的高频幅值衰减特性;

②对于同一系统,采用超前校正的系统带宽大于采用滞后校正的系统带宽。从提高系统响应速度的观点来看,希望系统带宽越大越好;但是,带宽越大则系统越易受高频噪声及高频未建模动态的干扰。

最后指出,在有些系统中,采用滞后校正可能会得出时间常数大到不能实现的结果,这种不良后果的出现,是由于需要在足够小的频率值上安置滞后校正器第一个交接频率1/T,以保证在需要的频率范围内产生有效的高频幅值衰减特性所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最好采用串联滞后-超前校正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