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机械感受器及其调节触觉的基本神经机制

机械感受器及其调节触觉的基本神经机制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压力如表面纹理的感应,是由大量的机械刺激感受器完成。外周感觉神经元及其专门的感受器,被合称为触觉单元。图11-2 人体皮肤的垂直剖面:皮肤的结构及特化神经末梢表11-1 指尖皮肤4类触觉单元的特性续表产生触觉感应的基本神经活动,是多个机械刺激感受器群体的时间、空间编码机制的复杂组合。

机械感受器及其调节触觉的基本神经机制

触感又被称作触觉机械刺激感受,是人体感知压力时的感觉,它存在于皮肤的每一部分,但以面部、手掌、特别是指尖的触觉功能最为有效。对压力如表面纹理的感应,是由大量的机械刺激感受器完成。外周感觉神经元及其专门的感受器,被合称为触觉单元。触觉单元按感受区域的大小、适应特征,可分成四类。

约44%的机械刺激感受器,被发现是属于慢速适应(SA)感受器,对静态的组织变形产生持续的放电反应,其余则属于快速适应(FA)感受器,只对皮肤压痕的变化[3]有反应。FA和SA触觉单元可根据感受区域的大小,再细分为两小类,Ⅰ类触觉单元的感受区域很小、界限分明,Ⅱ类触觉单元的感受区域大一些,但没有明确的轮廓界限。两者之间的这一差异可用感受器的分布位置说明:Ⅰ类感受器通常分布于真皮的上部,靠近表皮底层界面,距皮肤表面约0.15mm;Ⅱ类感受器的分布要深一些,距皮肤表面约0.3~0.5mm。皮肤的基本结构及其特化神经末梢,如图11-2所示。触觉单元的主要特性,如表11-1所示。

图11-2 人体皮肤的垂直剖面:皮肤的结构及特化神经末梢

表11-1 指尖皮肤4类触觉单元的特性

续表(www.xing528.com)

产生触觉感应的基本神经活动,是多个机械刺激感受器群体的时间、空间编码机制的复杂组合。空间分布的神经模式负责纹理表面的二维重构,而感受细微的表面不连续和质感(texture)时,是非空间的编码机制发挥作用。

人体感受外力的绝对灵敏度、相对灵敏度测试,描述人体对机械牵张强度的阈值响应(探针刺入皮肤深度)。体表感受外力的绝对阈值,人体的各个部位差别甚大,面部和躯干最为敏感,其次为手指和下肢,绝对阈值的范围约为0.05~3.5N[5]。体表感受重复外力(振动)的绝对灵敏度,人体各个部位亦有差别,但敏感度模式与静态压力不是完全一致。皮肤的差别灵敏度,也被从不同的刺激维度,用韦伯比例描述,如手指在感受静态压力、脉冲刺激、160Hz振动时,得到的韦伯比例分别为0.14、0.2和0.2[5]

皮肤的空间分辨能力可用多种方式测量,如经典的两点辨别法,测量皮肤受到两点点状刺激时只能辨别出一点的阈值。两点辨别法得到皮肤空间锐度估值,该值因人体部位不同差别甚大,指尖皮肤两点辨别测得的最小值约为2~3mm。研究发现,若采用格栅方位辨别法,指尖皮肤的空间锐度约为1mm,而更精确的辨别法则显示,实验对象的指尖皮肤能感受小至0.1mm的位移[5]

参与实验人员静态触摸表面时,以上数值对于皮肤感觉有效。实践中用手指触摸表面几乎都是用手指抚摸,这时皮肤感觉又与手指、手、肩、臂产生的运动感觉相关,两者合称为触觉感觉。然而现在已经注意到,假设皮肤、表面间存在相对运动,感受细小、凸起的微观形貌和表面质感,似乎主要是由皮肤触觉完成。表面粗糙度的触觉感受虽有广泛研究,但对平滑表面上单个微观结构能被感应的最小尺寸,研究未能得出统一的结论,文献报道的最小值见于Johnsson和Lamotte的论文[6]。Johnsson和Lamotte研究发现,平滑表面单个点的感应阈值,随点的直径增大而变小;所有实验对象的平均感应阈值,棱角阈值为0.85μm,直径为602μm、231μm、40μm的点,对应阈值分别为1.09μm、2.94μm、5.97μm。对于点或其他微观结构阵列组成的花纹表面,结构的空间分布使感应阈值增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