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传统与内涵探究

文化传统与内涵探究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个区别是,文化传统将日常生活与用户视角引入研究。文化传统的研究中,定性研究方法占优势地位,这是第三个主要区别。“自然的”文化准则现举一例,芬兰社会中,传统文化高度重视阅读尤其是阅读报纸,此时电子媒体与网络的出现、读者数量的减少,被认为是对公民或大众启蒙的威胁。

文化传统与内涵探究

20世纪70年代,研究人员开始对早期大众传播、接受的观点提出质疑,质疑的焦点是大众传播没有被看成是更大社会、经济与政治背景下的文化介导过程[23]。早期研究认为媒体受众是由个体组成,个体可由人口社会学指标分类、描述,这一观念也受到批判。与之相反的是,研究者开始对信息接受时人脑的活动感兴趣。新的媒体受众概念,把受众看成是媒体的主动信息解释者,鼓励人们用定性研究方法,努力进行解释分析与理解分析。

文化导向的媒体应用研究,其第一阶段被称为接收研究,是基于如下思路:信息的真实含义由接收者在解码过程中产生,接收者解码得到的含义,可能与信息作者或制作者编码赋予的含义不同;换成另外一名接收者,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之前对相关话题的了解不同,对于相同的信息,可能会解码得出不同的含义。相对于前述的行为理论,信息传播过程不再被理解为技术过程而是文化过程。接受研究强调媒体用户接受信息时的思维过程[24]。到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开始强调媒体应用的日常生活环境,并开始做个案研究,探究受众群体的日常生活,并将其与程序或媒体的使用关联起来。文化传统通常被称为媒体民族志,推动了民族志的观察研究方法的应用,即研究人员应在家庭进行观察,或在媒体使用时间足够长的其他场所观察,收集素材用于研究。显然,组织这样的研究比较昂贵且费时,因此通常被对媒体用户的深入访谈取代。这也在媒体研究领域受到批评,称所谓的“媒体民族志”在方法论或认识论上,并未给媒体接受的定性研究提供新的方法[25]

若在媒体双重特性(见前文讨论)背景下,认真思考文化导向的接受研究、媒体民族志两种研究传统,可以说接受研究主要关注媒体的社会层面,即媒体信息传播及产生的含义,以及媒体信息对于用户的含义。而在研究媒体的技术层面,媒体民族志则是合适的方法。媒体民族志研究的特点,是其关注信息提供者生活中媒体的作用,而对节目内容的关注程度降低[26]。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媒体使用应该被理解为相对而言不带任何含义的惯常行为,而不是塞满各种含义的行为,如前文中文化导向研究所所假设的。根据Hermes[27]的研究,媒体使用的“不带任何含义”,源于日常生活的背景,及生活主要围绕惯常行为进行,而不允许复杂反思的这一事实。这些想法的结果,要求媒体应用研究采用新的理念。Bausinger[28]列出其中一些新的理念。首先,有意义的媒体应用研究必须考虑可供用户使用的不同媒体。第二是承认媒体不是被完全使用或者被专心使用,而是用户依赖日常生活中的情绪或其他冲动,给予媒体不同程度的关注。媒体使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因而媒体使用不是孤立的、个体的过程,而是家庭背景或社会背景下发生的集体过程。再者,媒体传播不能与直接的个人交流分离,比如媒体内容是谈话的素材。

行为传统与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前者的心理学角度,向后者的更加重视社会学角度转变。行为传统的观点是基于个体特征、需求与动机指导媒体使用,而文化传统的基线社会关系、文化因素,乃至人的所有活动均与媒体使用有关。第二个区别是,文化传统将日常生活与用户视角引入研究。行为主义者可将媒体使用与其他活动隔离,甚至在实验条件下研究媒体使用。但对于文化传统的研究者,自然背景下研究媒体使用非常重要。文化传统的研究中,定性研究方法占优势地位,这是第三个主要区别。(www.xing528.com)

需要注意的是,定性研究并非只是一种“方法”,还包含多个不同的理论与方法,因而会影响研究进行的方式。然而,定性研究的一些共同点,使其与定量研究不同。定量研究过程可以被分为不同阶段,包含形成假设、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与产生报告,而定性研究本质上是一个迭代过程,即分析、解释与报告难以分为不同阶段。定性研究通常利用口头资料或文本数据,数据可通过对人的访谈或观察,或利用既有私人日记或电视节目收集。定量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在自然背景下研究社会现实,这样参与者(受访者或信息提供者)本身对现实的原有观点,能在本研究中得到体现,研究者在研究中是解释的主体,与定量研究中角色完全不同。定量研究所有的解释与结论,应得到统计学意义的支持[29]

对于文化导向的定性研究,最重要的共同特征,可能是对含义分析的专注。这一观点背后的基本假设是,现实是由社会构建,社会生活本质上总是由信息含义协调[30]。因此,研究现实往往不能从外部照原样进行,但可分析人们给现象赋予的含义,如何解释这些含义,以及解释含义的规则。这些都是需要分析的重要问题,因为日常生活中个体的倾向是基于含义及其解释。社会研究中含义的概念有些模糊不清。经验社会学研究中,含义的概念经常涉及符号象征,符号与特定对象或活动发生关联。对于某些社会群体,符号非常重要,群体通过符号表达并实现自己的生活方式世界观及对生活的态度,如早期的移动电话对用户即具有这样的象征意义,即使其技术性能、实用性远远不及现有的型号。根据社会学的其他观点,含义源于对象的最终用途与功能,如移动电话或电视机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前者适合于个人通讯,后者只能接收大众传播的内容。但是,现实是由社会构建的基本假设,又使含义的起源问题变得不相干。人与世界接触时含义便产生了,人要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则需要学习社会共同的含义,在人际交往中按照共同的含义行事。

最后用几句话对本节的文化概念作如下总结:文化导向的社会研究中,文化的概念通常指各群体或社区的生活方式及其对世界的看法[31],即人们在既定情境下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32]。情境为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可能框架,但主流的文化是如此自然,人们通常不会去注意它,而此时某种生活方式似乎是唯一可能的选择。另一方面,即使我们选择的生活方式或世界观,表面上看似乎是非常个性化,但这种选择从来就不是真正、彻底的个性化或独特的选择,主导文化仍在其中发挥作用。文化研究是让这些“自然”的文化选择显露、可见,以便有更多空间留给其他替代生活方式。“自然的”文化准则现举一例,芬兰社会中,传统文化高度重视阅读尤其是阅读报纸,此时电子媒体与网络的出现、读者数量的减少,被认为是对公民或大众启蒙的威胁。退一步讲,对于制浆造纸业这一情况仍然是一个威胁,这个问题将在本章最后一节进行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