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服装的崇敬:对自然和祖先的表达

服装的崇敬:对自然和祖先的表达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认为服装的主要作用不是为了满足身体的需要,而是体现对自然神灵和祖先的崇拜和敬畏。所以至夏代以及后来的商周,都承袭这种在服装中体现自然崇拜的观念。天子之冠有12旒,每旒贯以玉珠12颗,“12”这个数字体现了人们对一年12个月的天文观。祭祀是商周最大的政治活动,为五礼之首,称为吉礼。这其中既表明了不同朝代对自然物的崇拜主体不断增加,也表明了他们祭祀时对天地神灵﹑祖先的不同祈求。

服装的崇敬:对自然和祖先的表达

人们认为服装的主要作用不是为了满足身体的需要,而是体现对自然神灵和祖先的崇拜和敬畏。服装的形制和色彩,都分别传达出奴隶主及统治者们的这种原始信仰心理,这种状况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初现端倪。《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黄帝及尧帝﹑舜帝发明了布帛制的衣裳,来教化天下,治理好了国家。衣裳的形制是按天地的特征来制定的。乾为天,未明时为玄色(黑色),坤为地,为黄色,所以最初的上衣下裳分别是上玄下黄的服色。所以至夏代以及后来的商周,都承袭这种在服装中体现自然崇拜的观念。古代尤其重“冠”,因其居头之上,上与天近,冠的形制更要体现对天的崇拜(图4-1)。“天”字的本义就是人的头顶,甲骨文金文都是在“大”(即人)字上加一横或圆点以突出之。天子之冠有12旒,每旒贯以玉珠12颗,“12”这个数字体现了人们对一年12个月的天文观。由“12”的观念引申到宇宙万物,概括出12纹饰来分别代表不同的意义,其中就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自然事物,都加强了这种崇拜信仰(图4-2)。

对神灵和祖先的敬畏,是以祭祀仪式来表达的。祭祀是商周最大的政治活动,为五礼之首,称为吉礼。《礼记·祭统》记有:“凡治人之道,莫免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五经即五礼,即吉礼﹑军礼﹑宾礼﹑嘉礼﹑凶礼,分别都要举行仪式活动,诸如军事﹑会盟﹑喜庆﹑丧葬之类,参加活动的人在服装上有着严格的要求。而祭祀作为吉礼最为隆重,要求也更加严格。《礼记·郊特牲》:“祭之日,王被衮(ɡǔn,衮服)以象天。戴冕璪(即藻)十有二旒,则天数也。乘素车,贵其质也。旂十有二旒,龙章而设日月,以象天也。天垂象,圣人则之(以天为法则仿效之),郊(祭天)所以明(宣扬)天道也。”这段文字更详细地描述了周王出行祭祀时的舆服所代表的自然崇拜。被衮,指披着画有日月星辰之章的祭服;素车,指未有绘饰的御车;天垂象,说的是大自然表现的特殊现象,如日月循环一年12月之类;圣人则之,谓圣王以天象为准则,在服装上来效仿。《礼记·明堂位》又说在夏商周不同时代的君王,祭服上的文饰也是逐步发展的:“有虞氏(舜帝)服韨(fú,祭服之蔽膝),夏后氏山(画山纹),殷(商)火(画火纹),周龙章(画龙纹为章)。”这其中既表明了不同朝代对自然物的崇拜主体不断增加,也表明了他们祭祀时对天地神灵﹑祖先的不同祈求。这种祈求在人们祭祀时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中满足了他们的崇拜心理需求,而祭祀者的穿戴打扮﹑服饰样式则成为满足心理需求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这个时期的许多考古发掘出土的人物形象中,我们都能深切地感受到服饰已成为人与天沟通的中介之一。

图4-1 冕旒示意图

图4-2 十二章纹(www.xing528.com)

图4-3 四川三星堆出土的 青铜大立人

图4-4 已出土的祭祀人像

1968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一座晚商的青铜立人(图4-3)。这尊通高2.6米,重达180公斤的青铜铸像,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和最大的青铜造像,他气宇非凡的面部和似乎握着某种法器的大手,以及所穿的服饰(头戴华美的冠冕,身着龙纹斜襟长衣,赤足佩脚镯)都鲜明地体现了正在祭祀中的大巫的形象。而图4-4是两件已出土的三千多年前的祭祀人像,从其服饰﹑佩件﹑姿态等方面也都向我们传达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的我国古代先民所具有的崇拜习俗和信仰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