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的探讨-汉水文化研究集刊.六

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的探讨-汉水文化研究集刊.六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水流域北接关中、东北联中原、中包湖北神农架、南临江汉,为《禹贡》中梁州、荆州属地,大多为上古传说中盘古、女娲、炎帝、尧舜禹等部落联盟首领活动的主要区域,祖先崇拜之风经久不衰。这种自发而又自然传承的敬祖情结包含对圣王之世的追怀与对祖先功绩恩泽的纪念,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历史归属感和心理动力,它成为我国民间宗教的共同源头,也构成汉水流域道教甚至道教的重要思想渊源。

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的探讨-汉水文化研究集刊.六

人类史的绝大部分时间中,由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极端落后,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决定了人类只能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得以生存和发展。在中西思想发展史上,都存在一个将人类纳入一个混然未分、包容一切的自然之中的时期。在这个自然中,人与万物一道因得到自然整体观照而获得了时空定位与存在根据。在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的远古时期,变幻莫测的自然力在这一人与万物共存的世界模式中拥有生杀予夺的强力,无数苦难和血泪铸成的深沉久远的历史经验使人们赋予天体、四时、天气现象、山川江海等自然力以超自然的人格和威力。对 自然力崇拜的最高形式就是“有天下者祭百神”(《礼记 ·祭法》)及各种庄严规范的祭祀形式的出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礼记 ·王制》)早期道经《抱朴子》曰:“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山大则神大,山小则神小也。”与此对应的道教“洞天福地说”源于古代先民对天体、山川的崇拜,其中作为五岳早期表现形态的《五岳真形图》便是为了方便道士寻访五岳仙迹而绘的地图。就汉水流域而言,商山、武当山、荊山、桐柏山是中国道教福地名山,历来为人们寻仙问道、祭祀神仙的重要场所。

人与自然斗争的历史展示了人类的本质力量,忍耐牺牲、不畏强暴、智勇兼具、因公舍私的先民部族领袖和英雄的事迹通过口授和记事的方式流传久远,他们因其美德、智慧和恩泽为后世所崇拜。“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改造和支配自然的力量不断增强,人们将一些早期的文化创造者和氏族首领也予以神话”,并普遍认为“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春秋公羊传》),从而产生了对上古传说时代先民首领的崇拜与祭祀。(www.xing528.com)

汉水流域北接关中、东北联中原、中包湖北神农架、南临江汉,为《禹贡》中梁州、荆州属地,大多为上古传说中盘古女娲炎帝尧舜禹等部落联盟首领活动的主要区域,祖先崇拜之风经久不衰。流传于湖北神农架地区的汉族叙事诗《黑暗传》,叙述了盘古生成于水的经过:“一山长成五龙形,五个嘴唇往下伸,五个嘴唇流血水,一齐流到海洋内,聚会天精与地灵,结个胞胎水上存,长成盘古一个人。”其中也以大量的篇幅歌颂了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创制婚姻制度的伟大功绩。河南南阳桐柏县现存相当数量有关盘古活动的民风民俗、祭祀礼仪,因而被命名为“中国盘古之乡”。安康平利县自古流传着女娲于该县女娲山抟土造人的故事,这里正是《华阳国志 ·汉中志》载“又有作道——九君抟土作人处”。诞生于汉水中游湖北随州的炎帝神农不仅教民播种五谷,也在勇尝百草为民疗疾中开创了中华民族的中医文化和茶文化。尧舜禹时期,汉水中下游地区曾是中原华夏族与南方三苗部族争夺的焦点,历史上著名的“尧战于丹水之浦”“舜伐三苗”和“禹攻三苗之战”都发生在这里。考古研究表明,距今约7000年前被称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标志的陕西西乡李家村遗址和距今约4700年前的湖北省荆州阴湘城遗址、石首走马岭遗址、钟祥六合遗址、天门邓家湾遗址,说明远在新石器时期,中国先民已经在汉水流域繁衍生息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原始文明,为中华文化样态多元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上述传说提供了有力佐证。可以说,祖先崇拜是先民们对自身本质的放大和定位,是群体力量的外化和综合。这种自发而又自然传承的敬祖情结包含对圣王之世的追怀与对祖先功绩恩泽的纪念,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历史归属感和心理动力,它成为我国民间宗教的共同源头,也构成汉水流域道教甚至道教的重要思想渊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