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严如熤治理陕南的现代意义:汉水文化研究集刊.六

严如熤治理陕南的现代意义:汉水文化研究集刊.六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清时期是秦巴山地开发的重要时期,严如熤对清中期三省边区的发展功不可没,其治理陕南经验及著述对国务院2011年启动的扶贫攻坚规划——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工程有重要意义。严如熤治理三省边区,功绩卓著,且早已受到时人肯定。如严如熤所认为时事万变,山川终古依然,故严如熤治理陕南社会问题的成功经验仍然可供当今开发和建设秦巴山区借鉴。

严如熤治理陕南的现代意义:汉水文化研究集刊.六

明清时期是秦巴山地开发的重要时期,严如熤对清中期三省边区的发展功不可没,其治理陕南经验及著述对国务院2011年启动的扶贫攻坚规划——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工程有重要意义。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水系发达,森林覆盖率高,矿产资源品种多样,极具开发潜力。但受大山阻碍,山内相对封闭,水利设施薄弱,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小;教育设施落后,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技能和经营能力不足,秦巴山区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发展优势。加之山区地形复杂,洪涝、干旱、山体滑坡自然灾害频发,至今存在大范围深度贫困区,故被列为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之一。开发秦巴山区,使农民脱贫致富,历代治理者的成功经验不可忽视。严如熤治理三省边区,功绩卓著,且早已受到时人肯定。“今上用贤多不次,与廷臣言疆吏才,未尝不首及公。特以南山二十年镇静之力非公莫属,故虽迁擢频仍,犹若不得已迟留之,俾敛惠一方,比任久,地方绥辑规划已无遗”。“自公之来,再造鹑首,披荆刈莱,荡涤群丑,讼不再,炊亩有余粮,以拯秦人于沟于隍。”时人对严如熤取得成就评价不可谓不高。严如熤治理南山策略依然可为今人效法,自述曰:“夫今昔情形不同,则规划亦异,安必今之所云足备探择哉。然时事万变,而山川终古依然。览乎此者,当亦得又安边疆之一助矣。”陶澍曰:“所规划常在数十百年外,遇盘根错节无不迎刃以解,其措施往往见于所著书。……后之有志经世者,必将取镜也。”宋联奎《三省山内风土杂识·跋》曰:“是书首篇即谓‘又安边之策必合三省通筹之’,实为经国大猷。邵阳魏氏默深所云割地设省亦不外此,比岁疆圉多事,兵家有言贵知彼己,循是以求进止方略,得其肯綮矣。”胡思敬评其曰:“后世谈兵形险要者,读其书通其意,随时变通,而善用之,一隅之法,推之以治天下不难也。”严氏充分利用山内资源,引入先进技术,造福山区百姓,加快了秦巴山地偏僻地区与中心地区经济文化接轨的步伐。严如熤兴修水利,提高农作物产量;利用山区资源,建造工厂,发展副业,为无业流民创造谋生机会,稳定百姓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引进手缫车,发展棉纺织业;办义学,整修书院,振兴文教事业,提高山区人民文化素养;察贪吏举廉洁之士,以正民风。严氏还根据山区特殊地理位置,采取增设厅治行政区规划,以稳定社会,可供陕南城镇现代体系规划及交通要道建设借鉴。如严如熤所认为时事万变,山川终古依然,故严如熤治理陕南社会问题的成功经验仍然可供当今开发和建设秦巴山区借鉴。

严如熤既是疆臣官吏,又是田野派学者,著作所记都是实地走访考察所见所闻及身体力行之事,真实地反映了清中期陕南人民的生活史实。《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三省边防备览》《汉中府志》以及《乐园集》中大部分作品,都是作者宦游南山,经过大量实地调查,参阅众多史籍完成的,是严氏治理陕南二十余年经验与心血的结晶。著作中对三省边区环境变迁、流民成分、人民生活习俗及农作物种植特点等,都有系统记录,对当今建设秦巴山区意义重大,也是今人研究汉中地区社会变迁以及生态灾变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三省边防备览》记载三省边区流民情况:“川陕边徼土著之民,十无一二;湖广客籍,约有五分;广东、安徽、江西各省,约有三四分。”这对研究清中期秦巴山区流民来源至关重要。清代南山老林因流民大量涌入而遭到大面积开垦,民众利益也因之受到巨大损失。《三省边防备览》中记录:“汉中之乌龙江、湑水河各水,民循堰渠之规,田收灌溉之益,盖有利无害者。 自数十年来,老林开垦,山地挖松,每当夏秋之时,山水暴涨,挟沙拥石而行,各江河身渐次填高,其沙石往往灌入渠中,非冲坏渠堤即壅塞渠口,稻田正含胎扬穗,待泽甚殷,而挖筑之工,所费不赀,民颇病之。”严如熤指出只有“民循堰渠之规”,才能“田收灌溉之益”,即退耕还林,保护自然环境,这也是当今治理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话题。严如熤遍历南山,对各地土质、水质都做了详细的考察,南山脊背水土:“不能有平旷之地,即就山湾水曲垒石作田,气寒水冷,其米色黑,不甚养人。”这些既可为开发秦巴山地提供资料参考,也是研究陕南土地水力资源变化的重要文献。《三省边防备览》舆图一卷,详细绘制了山区各地道路交通图,是当今治理者了解三省边区各县乡镇地理位置变化的可贵资料。

【注释】
(www.xing528.com)

[1]原载于《史料研究》,2015年第 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