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开放时期的服装设计与变革

改革开放时期的服装设计与变革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到20世纪末,经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各方面都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服装也不再以年为单位呈现新旧迭变,而是以月甚至以日来展现她丰富多彩的面貌,所谓“日新月异”,用在服装变化上,正是恰如 其分。中国也出现了职业的本土服装设计师。

改革开放时期的服装设计与变革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到20世纪末,经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各方面都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服装也不再以年为单位呈现新旧迭变,而是以月甚至以日来展现她丰富多彩的面貌,所谓“日新月异”,用在服装变化上,正是恰如 其分。

1. 服装产业的复苏与 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服装业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低迷后,开始逐渐复苏。这段时期,服装企业逐步添置了许多工业用缝纫机,各种锁眼机﹑钉纽机﹑包缝机﹑裁布机﹑整烫机等也大批的投入使用,电熨斗﹑电动裁剪刀的运用也十分普及。服装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到了50%左右。到了1978年,全国许多大中城市服装行业机械化程度基本上达到了70%。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由机械化进入半自动化,并引进了许多国外新设备﹑新工艺。到20世纪90年代初又陆续引进了服装CAM/CAD技术,大大提高了我国服装制造业的速度与 水平。

20世纪70年代初,化纤面料问世,服装面料的品种,花色变得十分丰富,许多人开始摆脱老三色﹑老三样服装,追求新的服装式样。那些歇业已久的服装店又逐渐恢复了往日忙碌的场面,特别是一些服装老字号又重新挂牌营业,他们精湛的技艺﹑良好的质量吸引了许多新老顾客。20世纪70年代末期,人们除了在裁缝店加工服装外,还喜欢购买成衣,图其方便﹑省事。这种转变是服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中国服装业的振兴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服装出口产量也日益增大,整个服装行业出现一片勃勃生机。

到2001年,中国已拥有4.8万家具有一定规模的服装企业和400余万服装从业人员,实现对外加工及成衣出口366亿美元,位居世界服装出口国首位;国内衣着消费约450亿美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全年服装总产量约230亿件,其中出口129亿件。

中国的服装产业已从单一的生产模式发展成现代化的工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中国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

2. 服装的多样化和着装的个性化

改革开放带来了新的服装观念,服装要表现人的个性,必然会产生多样化。最先掀起这种高潮的是西装的重现,国家领导人率先穿出了新式双排扣西服,这无疑是一个无声的号召,开启了中国服装和西方沟通的大门。西方流行的各种款式纷纷涌入国门,从喇叭裤﹑牛仔服﹑运动装到职业装,无不打上西方的烙印。20世纪90年代又盛行夹克及其变异的休闲衫。女性的连衣裙又一次出现,之后蝙蝠衫﹑健美裤﹑高跟鞋牛仔裤﹑吊带裙﹑迷你裙﹑婚纱等,一阵阵风起云涌,又一阵阵大浪淘沙。T恤﹑牛仔裤﹑运动鞋﹑旅游鞋则成为男女共宠的时尚。发式也随服饰变化,烫发和披发齐现,染发与剃发共存,长发在飘逸中保留些朦胧和神秘,短发在简洁中包蕴涵着劲健和时尚。与以往时代相比人们几乎都能按自己的喜好穿着,按自己的经济状况和社会身份打扮自己,这是一个完全开放﹑充分发扬个性的时代,服装在这一时期展示了她最全面的美和最生动的感染力(图8-37﹑ 图8-38)。

图8-37 20世纪80~90年代的各式服装

图8-38 20世纪80年代的新式发型及帽子

3. 服装设计师和服装模特

中国服装和国际接轨后,国外服装观念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着装,国外的服装信息迅速地在中国传播,外国服装设计师不断被介绍到中国,并被邀请访华。中国也出现了职业的本土服装设计师。在各类服装设计大赛中,一批批服装设计师脱颖而出,到20世纪90年代,数以百计的优秀服装设计师推出了成千上万的各种款式的服装,以满足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着装需求(图8-39﹑图8-40)。

与此同时,为了宣传服装设计师的新款服饰,职业服装模特也产生了,她们穿着新设计出的各种服装,在T型台上展示服装的美,宣传着某种新的时尚观念和服装美学 (图8-41)。

和这相关的重大活动就是服装节的举办,1990年北京首办了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其后各地也纷纷效仿,举办了类似的活动,1994年上海举办国际时装文化节,在大连﹑宁波﹑南京﹑虎门香港等地,也纷纷举行了服装节或服装展示活动。同一时期内,中国还参加许多国外的服装博览会,在巴黎纽约伦敦﹑东京﹑悉尼等地,我们时常会看到中国模特展示中国服装的倩影(图8-42)。

图8-39 中国服装设计师的作品

(www.xing528.com)

图8-40 第二届“兄弟杯”作品

图8-41 1989年首届新丝路中国模特大赛

图8-42 无用工作室作品

4. 服装高教、科研和 报刊

服装的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等人才,最先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高校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培养优秀设计师的同时,也锻造出中国服装教育的专家。其后,各地美术院校﹑纺织院校等纷纷建立服装设计专业,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服装设计人才。服装高等教育日趋成熟,不但产生了许多教育专家,还编写出大量的服装设计教材﹑著作和辞 典等。

服装科学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全国性的理论研讨会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各地不断召开。会议不光有中国的服装学者﹑设计师,还邀请国外专家和设计师出席。会议发表的论文,大大促进了我国服装理论建设,开阔了视野,也明确了中国服装发展的方向。

服装杂志和报刊也在为服装的理论研究和普及作贡献,《现代服装》《时装》《中国服装》《服装设计师》《中国服饰文化》以及《中国服饰报》《服装时报》等报刊是其中的代表,他们为中国服装的国际化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本章综评

近现代服装的发展,是和近代社会变革和政治思想变化同步的,变革得激烈,服装的变化就急剧,政治思想封闭或开放,服装也相应出现停滞或繁荣。从晚清的渐变到辛亥革命的蜕变,从20世纪下半叶的短暂滞后到重开国门后的飞速革新,无不标志着服装和时代之间的紧密关系。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山装是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服饰,其对后世的文化影响,远远超过服装的本身。新文化运动妇女的解放,从服装形态上有了直观的效果,袄裙和学生装是其先声,继之而来的时装和旗袍,则展示了中国服装的强大生命力,其影响之久远,在20世纪末仍然感受到当年的风采魅力。这一时期女装变革的划时代意义,除了服装现象外,其内在的文化萌芽,到世纪末才真正结为具有中国服装特色的硕果。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服装多样化现象,体现人们有了宽广的个性拓展空间。当变革到一定阶段时,创新就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国服装历经数千年演进,才在20世纪20年代在全面吸收了西方优秀成果后,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迈入新世纪

思考题

1. 简述“西风东渐”对晚清服饰的影响。

2. 辛亥革命前后男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举例说明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 新文化运动对女装变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具有怎样的意义?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 简述中山装和旗袍的特点与影响。从它们的演变过程中你怎样理解民族服装的继承与发展?

5. 新中国的服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改革开放后又出现了哪些变化?其原因是什么?

6. 从中国近现代服装的蜕变与革新中,你是怎样理解服装发展与社会变化的关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