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限值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限值

时间:2023-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② 为引入G1、G2B致癌物质分级标识,作为职业病危害预防的参考。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限值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限值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热处理生产过程中,对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职业接触限值。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有害物质 hazardous substance

空气中的气体、粉尘、烟和雾气等,经由呼吸道或与皮肤、眼睛接触而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

2.2 有害物质的浓度 concentra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

单位体积的工作场所空气中所含有害物质的质量。

2.3 工作场所 work place

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全部地点。

2.4 职业接触限值 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OELs

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

2.5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time weighted average,PC-TWA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2.6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short term exposure limit,PC-STEL

在遵守PC-TWA的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

2.7 最高容许浓度 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MAC

在工作地点,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害物质均不能超过的浓度。

2.8 总粉尘 total dust

可进入呼吸道(鼻、咽和喉、胸腔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的粉尘。技术上是用总粉尘采样器按标准方法在呼吸带测得的所有粉尘。

2.9 呼吸性粉尘 respirable dust

按呼吸性粉尘标准测定方法所采集的可进入肺泡的粉尘粒子,其空气动力学直径均在7.07μm以下,空气动力学直径5μm粉尘粉子的采样效率为50%的粉尘。

2.10 超限倍数 excursion limits

对未制定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在符合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均不应超过的PC-TWA的倍数值。

2.11 剧毒物质 extremely-toxic substance

小剂量或少剂量侵入机体,短时间内即能致人、畜死亡或严重中毒的物质。

3 技术要求

3.1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现行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见表1。

表1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3.2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容许浓度

3.2.1 应对热处理工作场所的有害物质进行鉴别。

3.2.2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容许浓度见表2和表3。

表2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容许浓度(化学物质)

3.2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容许浓度

3.2.1 应对热处理工作场所的有害物质进行鉴别。

3.2.2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容许浓度见表2和表3。

表2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容许浓度(化学物质)

(续)

(续)

① 表示即使化学物质浓度低于PC-TWA时,通过皮肤接触也可引起全身效应。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② 为引入G1、G2B致癌物质分级标识,作为职业病危害预防的参考。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表3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容许浓度(粉尘)

① 表示即使化学物质浓度低于PC-TWA时,通过皮肤接触也可引起全身效应。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② 为引入G1、G2B致癌物质分级标识,作为职业病危害预防的参考。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表3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容许浓度(粉尘)

① 指游离SiO2含量低于10%,不含石棉和有毒物质,而尚未制定容许浓度的粉尘。

② 为引入G1、G2B致癌物质分级标识,作为职业病危害预防的参考。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3.3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检测

3.3.1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现场采样,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3.3.2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应按表4的规定执行。

表4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

① 指游离SiO2含量低于10%,不含石棉和有毒物质,而尚未制定容许浓度的粉尘。

② 为引入G1、G2B致癌物质分级标识,作为职业病危害预防的参考。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3.3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检测

3.3.1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现场采样,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3.3.2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应按表4的规定执行。

表4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

① 为仲裁法

3.4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处理及排放

3.4.1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处理及排放,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排气装置排出浓度超标的有害物质时应净化处理,达标后方可向大气排放。

3.4.2 对剧毒物质的发生源应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安装通风装置,不得采用循环空气作空气调节。

3.4.3 有害物质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机械通风设备的下风侧。

3.4.4 工作场所内应设事故排风装置,以排除车间内可能突然产生过量的有害物质。

3.4.5 气体渗碳、气体渗氮、气体碳氮共渗和气体氮碳共渗等排气应点燃,并充分燃烧。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工作场所空气中油雾的测定方法 红外分光光度法[1]

A.1原理

空气中油雾用微孔滤膜采集,四氯化碳解析,用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油雾的含量。

A.2 试剂

A.2.1 解吸液(四氯化碳)

将四氯化碳在波长3200~2700cm-1之间扫描,不超过0.03吸光度(4cm比色皿,空气池做参比)。一般情况下,分析纯四氯化碳蒸馏(控制温度为70~74℃)一次便能满足要求。

A.2.2 标准油

在500mL三角瓶中加入300mL食用花生油,插入量程为500℃的温度计,先控制温度为120℃,敞口加热30min,然后在正上方安装空气冷凝管,升温至300℃,回流2h。

A.2.3 标准溶液

用精度为万分之一的天平称取1.0000g标准油,置于50mL容量瓶中,用解吸液稀释至刻度,此溶液为20mg/mL标准油。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

A.3 仪器

A.3.1 微孔滤膜

0.8μm孔径(或聚氯乙烯滤膜、聚四氟乙烯滤膜或玻璃纤维滤膜)。

A.3.2 红外分光光度仪(或红外测油仪)

能在波长3200~2700cm-1之间扫描操作,并配有4cm带盖石英比色皿。

A.3.3 空气采样器

流量0~5L/min。

A.3.4 容量瓶

容量瓶为25mL。

A.4 样品采集

现场采样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www.xing528.com)

A.4.1 短时间采样

在采样点,将装好微孔滤膜的采样夹,以3L/min流量采集15min空气样品。

A.4.2 长时间采样

在采样点,将装好微孔滤膜的采样夹,以1L/min流量采集2~8h空气样品。

A.4.3 个体采样

将装好微孔滤膜的采样夹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以1L/min流量采集2~8h空气样品。

A.4.4 运输和保存

采样后,将滤膜的接尘面朝里对折2次,放入清洁的容器内运输和保存。

A.5 分析步骤

A.5.1 对照试验

将装好微孔滤膜的采样夹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空气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作为样品的空白对照。

A.5.2 样品处理

将采过样的滤膜置于溶剂解吸瓶中,加入10mL解吸液,摇匀为样品解吸液,供测定。若样品液中待测物的浓度超过测定范围,可用解吸液稀释后测定,计算时乘以稀释倍数。

A.5.3 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上述标准溶液1.0mL于50mL容量瓶中,用解吸液定容,得到浓度为400.00mg/L的中间液。分别取中间液0.50mL,1.50mL,2.50mL和3.50mL于4个25mL的容量瓶中,用解吸液定容分别得到浓度为8.00mg/L,24.00mg/L,40.00mg/L和56.00mg/L的标准系列。打开红外分光光度仪(或红外测油仪),预热30min以上,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使用,在3200~2700cm-1之间扫描,得出四氯化碳的扫描曲线,再分别对标准系列各浓度进行测定,绘出标准曲线。

A.5.4 样品测定

用测定标准系列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解吸液和空白对照,测得的样品解吸液吸光度值减去空白对照吸光度值后,由标准曲线得样品油雾含量(μg/mL)。

A.6 计算

A.6.1 按公式(A.1)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

① 为仲裁法。

3.4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处理及排放

3.4.1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处理及排放,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排气装置排出浓度超标的有害物质时应净化处理,达标后方可向大气排放。

3.4.2 对剧毒物质的发生源应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安装通风装置,不得采用循环空气作空气调节。

3.4.3 有害物质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机械通风设备的下风侧。

3.4.4 工作场所内应设事故排风装置,以排除车间内可能突然产生过量的有害物质。

3.4.5 气体渗碳、气体渗氮、气体碳氮共渗和气体氮碳共渗等排气应点燃,并充分燃烧。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工作场所空气中油雾的测定方法 红外分光光度法[1]

A.1原理

空气中油雾用微孔滤膜采集,四氯化碳解析,用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油雾的含量。

A.2 试剂

A.2.1 解吸液(四氯化碳)

将四氯化碳在波长3200~2700cm-1之间扫描,不超过0.03吸光度(4cm比色皿,空气池做参比)。一般情况下,分析纯四氯化碳蒸馏(控制温度为70~74℃)一次便能满足要求。

A.2.2 标准油

在500mL三角瓶中加入300mL食用花生油,插入量程为500℃的温度计,先控制温度为120℃,敞口加热30min,然后在正上方安装空气冷凝管,升温至300℃,回流2h。

A.2.3 标准溶液

用精度为万分之一的天平称取1.0000g标准油,置于50mL容量瓶中,用解吸液稀释至刻度,此溶液为20mg/mL标准油。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

A.3 仪器

A.3.1 微孔滤膜

0.8μm孔径(或聚氯乙烯滤膜、聚四氟乙烯滤膜或玻璃纤维滤膜)。

A.3.2 红外分光光度仪(或红外测油仪)

能在波长3200~2700cm-1之间扫描操作,并配有4cm带盖石英比色皿。

A.3.3 空气采样器

流量0~5L/min。

A.3.4 容量瓶

容量瓶为25mL。

A.4 样品采集

现场采样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A.4.1 短时间采样

在采样点,将装好微孔滤膜的采样夹,以3L/min流量采集15min空气样品。

A.4.2 长时间采样

在采样点,将装好微孔滤膜的采样夹,以1L/min流量采集2~8h空气样品。

A.4.3 个体采样

将装好微孔滤膜的采样夹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以1L/min流量采集2~8h空气样品。

A.4.4 运输和保存

采样后,将滤膜的接尘面朝里对折2次,放入清洁的容器内运输和保存。

A.5 分析步骤

A.5.1 对照试验

将装好微孔滤膜的采样夹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空气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作为样品的空白对照。

A.5.2 样品处理

将采过样的滤膜置于溶剂解吸瓶中,加入10mL解吸液,摇匀为样品解吸液,供测定。若样品液中待测物的浓度超过测定范围,可用解吸液稀释后测定,计算时乘以稀释倍数。

A.5.3 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上述标准溶液1.0mL于50mL容量瓶中,用解吸液定容,得到浓度为400.00mg/L的中间液。分别取中间液0.50mL,1.50mL,2.50mL和3.50mL于4个25mL的容量瓶中,用解吸液定容分别得到浓度为8.00mg/L,24.00mg/L,40.00mg/L和56.00mg/L的标准系列。打开红外分光光度仪(或红外测油仪),预热30min以上,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使用,在3200~2700cm-1之间扫描,得出四氯化碳的扫描曲线,再分别对标准系列各浓度进行测定,绘出标准曲线。

A.5.4 样品测定

用测定标准系列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解吸液和空白对照,测得的样品解吸液吸光度值减去空白对照吸光度值后,由标准曲线得样品油雾含量(μg/mL)。

A.6 计算

A.6.1 按公式(A.1)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

式中 V0——标准采样体积(L);

V——在温度为t℃,大气压为P时的采样体积(L);

t——采样点的温度(℃);

P——采样点的大气压(kPa)。

A.6.2 按公式(A.2)计算空气中油雾的浓度:

式中 V0——标准采样体积(L);

V——在温度为t℃,大气压为P时的采样体积(L);

t——采样点的温度(℃);

P——采样点的大气压(kPa)。

A.6.2 按公式(A.2)计算空气中油雾的浓度:

式中 C——空气中油雾的浓度(mg/m3);

W——测得样品中油雾的含量(μg/mL);

式中 C——空气中油雾的浓度(mg/m3);

B——测得样品空白中油雾的含量(μg/mL); V0——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L);

B——测得样品空白中油雾的含量(μg/mL);

10——样品溶液体积(mL)。

V0——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L);

A.6.3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计算。

10——样品溶液体积(mL)。

A.6.3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计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