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化中工作场所中的人权

全球化中工作场所中的人权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正是和平的基石,其基础在于对人权普遍性的认可。每年有200万工人死于职业病或工伤意外事件,这一人数超过道路事故或战争中的死亡人数。2001年,估计有740万菲律宾劳工在海外工作,其中270万人为永久性定居劳工,310万人为暂时居留的劳工,另外160万人为不定期劳工。

全球化中工作场所中的人权

这一模块相关联的核心价值观和平与公正,和平不只是避免暴力,同时也包括尊重、宽容、信任、相互理解、合作、公正和自由。公正是和平的基石,其基础在于对人权普遍性的认可。

这一模块对应的相关价值观是尊重人权,涉及对人权的完整理解,包括所有人(不论其如何多样化)的基本自由和平等,并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

学习目标:

●识别并讨论在亚太地区一些国家存在的侵犯人权的现象。

●解释人权和工作的关系及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分析妇女、儿童和移民工人工作状况的案例。

●认同所有类型工作的尊严,包括体力劳动和积极职业道德的价值观。

学习内容:

●工作场所中的人权:重点是女工、童工和移民工人。

程序/学习活动:

认知层面——知晓

1.协调员给参与者展示一个照片展览,内容是从报纸和杂志中收集来的,反映了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中的富有与贫穷的一套图片。

2.协调员把参与者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组富有与贫穷的图片,并做下述事情:

(1)描述图片反映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2)识别对人权的侵犯。

(3)讨论人们如何在物质上贫穷却在其他方面很富有,例如,身体强壮,家庭关系亲密。

3.协调员引导参与者把这些图片与全球的工作状况联系起来。

(1)世界上有10亿人口处于失业或未充分就业的状态。

(2)2.46亿5到14岁之间的孩子参与不合格的劳动。

(3)妇女占世界人口的50%,但是只赚得世界薪水的10%,只占有世界1%的财富

(4)每年有200万工人死于职业病工伤意外事件,这一人数超过道路事故或战争中的死亡人数。

4.协调员指导参与者借助世界人权宣言,辨别在工作场所中的人权状况。

世界人权宣言第23条:

——人人有工作的权利,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有获取公正和良好工作条件的权利,以及得到失业保障的权利。

——人人有同工同酬的权利,不受任何歧视。

——每一个工作的人,有权享受公正和合适的报酬,保证使他本人和家庭有一个符合人的尊严的生活,必要时辅以其他方式的社会保障

——人人有为维护其利益而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

概念层面——理解(www.xing528.com)

5.协调员介绍关于一个移居他国的菲律宾工人的案例研究(见本模块后的“附录”),并要求参与者回答下列问题:

●你认为这个移居他国的菲律宾工人受到了哪些侵犯人权的待遇?

●为保护她的人权,需要做些什么?

情感层面——评价6.协调员问参与者,“你如何评估这个国家对待工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女工、童工和移民工人的态度?请按1~5的尺度打分!”

7.协调员让参与者分成几个三人小组,交流他们各自的等级划分结果及评分的理由。然后要求参与者在全班汇报讨论结果,讨论他们对工人工作状况的感觉,重点是女工、童工和移民工人。

活动层面——行动

8.协调员向参与者提出一个挑战,要求他们想出改善女工、童工和移民工人人权状况的办法,在思考时回答下列问题:

(1)更加善待工人,你能为政府和文明社会提出什么具体和可行的措施/步骤?

(2)为保证使政府和文明社会制定一个有利于保护劳动者人权的政策和实施计划,你个人能做些什么?

需要的材料:

●展示的照片(由协调员收集)。

●海外菲律宾工人分布表。

●个案研究(见本模块后的“附录”)。

建议读物: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2003). Work in the World :A Teacher's Guide to Work Issue,Rome:ILO.

Department of Labour & Statistics.(2003). LABSTAT Updates,October.Manila. DOLE.

背景资料

安置海外菲律宾工人最多的十个国家及地区

*根据菲律宾海外就业管理机构(POEA)三宝颜的报告,包括3596名从马来西亚来的被放逐者和611名被菲律宾海外就业管理机构的就业调控部门的特别清理要求离开的工人。数据来源:菲律宾海外就业管理机构(POEA)

附录

对移居香港的菲律宾劳工的案例分析

菲律宾是世界上向海外输出劳工最多的国家之一。从19世纪开始,该国就向海外输出劳工。在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这段时间里,向海外输出劳工的主导模式是非熟练劳工流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熟练劳工流向中东地区。2001年,估计有740万菲律宾劳工在海外工作,其中270万人为永久性定居劳工,310万人为暂时居留的劳工,另外160万人为不定期劳工。

罗莎莉欧·普娜[1](Rosario Puno),来自一个名叫卡拉提佩(Calatipe)的小镇,该镇位于潘帕恩加(Pampanga)的阿帕里特(Apalit)。在安格里斯学院(Angeles College)教了六年书后,她决定给自己的职业生涯来个大转变。39岁的她拥有文学硕士的文凭,并且正在攻读博士。她期待着凭借几年的专业学习之后,可以稳获提升。可是她还要做别的计划。最近才和丈夫分开的她成了六口之家中唯一赚钱养家糊口的人,她有两个孩子,小的8岁,大的10岁,另外有年迈的父母亲。仅凭每个月教书的3100比索(大约相当于110美元)工资收入,她的收入刚刚够维持基本的家庭生存需要。

她多次往返马尼拉,通过一家招聘中介申请海外工作机会,旅途开销不菲。经过六个半月的等待,罗莎于1991年11月14 日飞赴香港,应聘在王大关家做保姆。临行她对家里人承诺每个月会负担他们的基本生活费用。

在香港头一年的艰难超出了她的想象。王家属中产阶级,有六口人,婆婆(祖母)是个要求苛刻的人,她一定要罗莎随叫随到。罗莎无论做什么几乎都被指责,婆婆对她不公正的待遇看来总是没完没了。罗莎私底下常常以泪洗面,在孤独和困惑中想家。本地人对她的歧视也使她不知所措。工作环境本身和在这种环境下挣扎适应的痛苦,让罗莎觉得她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简直无法挣脱。

然而,由于婆婆的过世,事情出现了转机。因为罗莎口齿伶俐,做事干脆利落,所以她开始得到雇主的尊重。此后她过得比较顺利,尽管思乡和普遍存在的本地人的歧视并没有完全消失,而且由于王家添丁,她的工作担子更重了,不过她的处境确实大大改善了。她把每月收入的75%寄回菲律宾给家里人,她觉得由于自己做保姆,家里的生活的确改善了。两年后,她决定和雇主续约。

现在罗莎有了别的梦想。她希望去加拿大,最后可以完成博士学业。她相信在香港的经验是她实现梦想的基石。与此同时,她继续勤奋地为王家服务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