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访清代绮华馆:晚清工艺局的象征产物

探访清代绮华馆:晚清工艺局的象征产物

时间:2023-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光绪十七年,在西苑门内设立绮华馆”,清代继昌《行素斋杂记》中也有关于慈禧皇太后于福华门内设立绮华馆的记载。西苑所在地就是今天的中南海,绮华馆就位于中海之西的福华门内。绮华馆的工匠多来自南方,由江南三织造选派。所生产的织物数量并不大,机头多织有“绮华馆”三字的织款,产品以赏赐为主。绮华馆是在晚清大办工艺局所的热潮中产生的,其象征意义大于实用功能。

探访清代绮华馆:晚清工艺局的象征产物

位于北京的内织染局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遭裁撤后,其原址 “清漪园”在咸丰十年(1860)遭英法联军焚掠。光绪十四年(1888),慈禧太后重修清漪园,将其改名为“颐和园”,原内织染局旧址改为“水师学堂”。为树立农桑为本的朝廷形象,在改建颐和园的同时,“又于御园造如意庄以观稼穑,设绮华馆以劝蚕桑”[6]

据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光绪十七年(1891),在西苑门内设立绮华馆”,清代继昌《行素斋杂记》中也有关于慈禧皇太后于福华门内设立绮华馆的记载。西苑所在地就是今天的中南海,绮华馆就位于中海之西的福华门内。

绮华馆的工匠多来自南方,由江南三织造选派。枝巢子《旧京琐记》载:“昔内府设绮华馆,聚南方工人教织于中,江宁织造局选送以为教习。”[7]《行素斋杂记》中也载:“敕苏杭织造,募精于织务女工数户来京,优其食饩,以便宫中讲求蚕桑之法。并命内务府大臣,综其事,亦欲习知勤苦意也。”[8]绮华馆的管理和钱粮核销均属内务府,织造品种以普通䌷绉袍料为主,所用的丝斤原料、机张器具等亦多由江南三织造承办,其中以杭州织造出力最多,苏州、江宁织造和广东也有出力。据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载:“制造䌷绉,派杭州织造购办摇纺,炼染五成上好之各经纬丝共一千斤。召募精通缫丝炼染纺织各匠并养蚕妇,以及购买织䌷绉各项机张器具,一并召募制办。”所生产的织物数量并不大,机头多织有“绮华馆”三字的织款,产品以赏赐为主。(www.xing528.com)

绮华馆是在晚清大办工艺局所的热潮中产生的,其象征意义大于实用功能。它的设置在当时成为新闻,《点石斋画报》也刊登过一幅《璇宫课织》,以记其事(图1-2)。但绮华馆并没有存在多久,仅仅过了二十年,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这个织造局也如昙花一现,最终与江南三织造一起消散在历史的云烟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