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办企业研发基地,打造新产品设计创新

创办企业研发基地,打造新产品设计创新

时间:2023-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使产品适应市场,同时开拓销路,确保企业的生命力,美亚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与生产管理制度。反观中国,丝绸工业之所以落后,与这些基础性研究工作缺失、技术与产品得不到改进有关。美亚的决策者看到了新产品开发的重要性,以基础研究为美亚的未来发展做好长远准备。美亚织物试验所自成立至抗战全面爆发时停止,约六年。全面抗战期间,美亚厂损失惨重。

创办企业研发基地,打造新产品设计创新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增加,产品开发和创新显得更为重要。为了使产品适应市场,同时开拓销路,确保企业的生命力,美亚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与生产管理制度。其中最主要的是成立纹制合作社和织物试验所。

美章纹制合作社:成立于民国十八年(1929),后改为美亚纹制厂(图8-16)。美亚集团有很多分厂,在花样设计上,各厂都有自设的纹工部,每因需要缓急、生产快慢的关系,形成忙闲不匀、存积与不足并存。合作社成立后,所有的踏花机、纹板材料和纹工人员集中到了一处,集中进行设计与纹板轧制,统一调度,减少了花本的积压,同时也促进了企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提高了丝绸产品更新的速度。

美亚织物试验所(图8-17):丝织品开发离不开试样,而美亚于民国十七年(1928)设置了试样机数台,成立技术研究委员会,由各级技术人员参加,不定期召开会议,以交流技术、改进产品为宗旨。在近代从作坊发展起来的中国丝织厂中,很少有厂方会致力于织物的改进与研究,这一点与日本相差甚远。日本在近代丝织业起步后,就在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设置了工商省绢丝试验所,从机械设备的改进、各道生产工艺和技术的研究,到新产品开发,组织完备,工作精进,这也是日本丝绸工业在明治维新后崛起并迅速超越中国、抢占中国丝绸国内外市场的重要原因。反观中国,丝绸工业之所以落后,与这些基础性研究工作缺失、技术与产品得不到改进有关。基础研究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持,而当时的中国政府内外交困,不可能投入基础研究,而民营企业又往往自顾不暇,满足于眼前利益。美亚在经营情况良好的20世纪20年代末能拨出规元银一万两,于民国十九年(1930)正式成立美亚织物试验所,可以说是用心良苦。美亚的决策者看到了新产品开发的重要性,以基础研究为美亚的未来发展做好长远准备。[40]

图8-16 美亚纹制厂(www.xing528.com)

图8-17 美亚织物试验所

美亚织物试验所聘请徐昭熙为所长,所内下设研究、分析、实验、调查、编译等几个系(组)。其工作内容从机构分组上可以看出:一是收集国内外织物样品加以分析,并试验仿造;二是进行各种新织物的设计研究与试验;三是编译有关技术书籍,翻译日本丝绸专刊中的相关信息与产品报道,供技术和业务部门参考,借以了解世界丝绸产销形势;四是研究工艺技术,指导各厂产品改良方法,并接受各厂关于技术方面的咨询。从织物试验所的业务来看,实际上美亚办了一个丝绸技术研究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并为厂方提供情报咨询。这一体制实际上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丝绸系统得以贯彻,各主产区均成立了丝绸研究所,所内设置情报组收集市场信息、编译国外技术资料、保存产品档案,为行业提供各方面的技术与咨询服务。笔者曾在此类机构工作多年,对其运营机制有一定了解。这样的机构是服务性质的,其常年经费须有固定拨款单位,美亚织物试验所的经费由各分支机构按章程所定比率分摊。在20世纪30年代初,对一家丝绸厂来说,这样的机构设置确属创举,但因时代局限,其工作主要为丝织品的采样、分析与试制,以及日本丝绸刊物内容的摘要翻译,而对丝织业相关技术与设备的改进与开发,当时的民营企业是难以开展的。

美亚织物试验所自成立至抗战全面爆发时停止,约六年。全面抗战期间,美亚厂损失惨重。战争期间,真丝原料不易获得,但人造丝却大量进口,且价格低廉,上海的绸缎厂为了维持生计,逐渐将产品转向真丝与人造丝交织为主,或纯粹以人造丝为经纬,精心研究复杂的花色品种,以求获利。因此,20世纪40年代,丝绸产品趋向花色绸缎的制造,对纹样与组织设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为此,美亚厂亦恢复了织物试验所,加强花色品种的开发,并从杭州招聘熟练工人,不惜工本,期望在花色设计上有所收获。据记载,新中国成立后,纺管局和丝绸公司所领导的技术研究会向美亚借去历代丝织试样品标本凡600余种共计718片,说明短短几年内美亚织物试验所已积累了相当多的资料,实属不易。[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