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本遗传算法:优化搜索策略

基本遗传算法:优化搜索策略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本的遗传算法由初始化、选择、交叉和变异四个部分组成,其流程如图9.2.1所示。图9.2.1遗传算法的基本流程先把待寻优的参数或变量表示成“染色体串”,染色体中的基因是最基本的单位,用一个二进制码表示。若相对误差小于给定的标准,则遗传算法结束,输出最优解;否则继续进行复制、交换和变异。

基本遗传算法:优化搜索策略

基本的遗传算法(或称标准的遗传算法)由初始化、选择、交叉和变异四个部分组成,其流程如图9.2.1所示。

图9.2.1 遗传算法的基本流程

先把待寻优的参数或变量表示成“染色体串”(一般是用二进制码串表示),染色体中的基因是最基本的单位,用一个二进制码表示。有遗传特性的基因串,称为基因型。染色体即由这些基因型组成。每个染色体所代表的生物体的性状(即搜索空间的参数或解)称为染色体的表现型。所以在使用遗传算法时,要进行两个基本的数据转换操作:一个是从表现型到基因型的转换,此过程又称为编码(coding);另一个是从基因型到表现型的转换,此过程又称为译码(decoding)。

每一基因型有相应的适应度(fitness),表示该基因型生存与复制(reproduction)的能力,适应度fi越大的染色体,复制下一代种群数(染色体个数)越多(表示“适者生存”)。在下一代染色体种群中,还要进行基因型之间的交换(crossover,又称杂交),并在某个基因型的某个或某几个位置上进行代码的突变(mutation,又称变异)。这样就得到交换和变异以后的下一代染色体种群。然后再进行适应度计算,若收敛于最优解,遗传计算便结束,输出最优解,否则继续复制、交换和变异,再进行迭代计算,直到求得最优解为止。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上述过程的细节,我们举一实例。设需要求解的问题是:当自变量x在0~31之间取整数时,寻找函数f(x)=-x2+31x+10的最大值。若要用枚举方法来求解,则要比较x从0至31的所有值,尽管此法是可靠的,但这是一种效率很低的方法。而若要做到小数点后若干位,枚举法甚至由于计算工作量过大而成为不可能,下面我们运用遗传算法来求解这个问题。

1.编码(决定初始化种群)

其目的是将寻求优化解的参数用若干代码串来表示。这种代码串就称为染色体,这个过程便称为编码。编码的方法很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二进制代码来编码。编码的基本要求是要为染色体的基因型(代码串)和表现型(参数值)建立对应关系,采用二进制代码时,这种对应关系就是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的转换关系。在本例中,x值在0~31之间变化,所以有5位二进制代码串就可组成所有染色体的基因型,即所有的染色体基因型在00000~11111之间,接下来是要选择初始染色体种群的个体数及个体的具体基因型。一般种群的个体数要适中,太少了可能迭代次数要增加,甚至得不到结果;太大了会增加很多计算工作量,降低效率。在本例中,我们设种群大小为4,即有4个个体。基因型的选取是随机的,一般在x值的定义域中较均匀地随机分布,我们在本例中随机取4个x值:1,28,8,19。相对应的4个基因型为

00001

11100

01000

10011

这样便完成了遗传算法的准备工作,产生了初始染色体种群的基因型。

2.计算适应度

决定适应度fi的计算公式是一个技巧性很高,但理论研究又很不充分的复杂问题。一般要根据优化的目标函数来决定。在本例中,选择求解最大值的函数f(x)=-x2+31x+10来作适应度fi的计算公式。对应所选的4个个体,计算出的适应度fi的值分别是:40,94,194,238,如表9.2.1所示。

表9.2.1 复制操作之前的各项数据

3.复制

按照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越能适应环境的生物品种,越能繁衍(复制)其后代,而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其生存和繁衍能力则较低,甚至被淘汰。在本例中,初始种群的适应度fi已计算出来。复制的原则是:适应度fi越高的染色体,其复制的可能及复制的个数越多。具体的计算是利用随机方法来实现的。首先按式(9.2.1)来计算复制概率为

再用式(9.2.2)来计算期望的复制个数为(www.xing528.com)

式中:是fi的期望值(平均值)。

根据四舍五入的规则,将圆整为整数Ri。本例经过上述步骤后所得的结果为:串1被淘汰掉,串2被复制一次,串3被复制一次,而串4则被复制了两次。复制后的新种群的4个染色体基因型如表9.2.2所示。

4.交换

交换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选择两两匹配的对象,通常是随机选取的。在本例中,选择新串号1与4匹配,新串号2与3匹配,这样选取是为了避免让新串号3与4匹配(因为两者的基因型相同,这对交换操作没有实际意义)。第二步是决定交换点及交换规则。在遗传算法中,对此步骤的研究也不多,现在一般还是随机选取。例如在本例中,新串1与4的交换点选在左起第3位,交换规则是第3位以后的2位代码交换;新串2与3的交换点选在左起第2位,交换规则是第2位以后的3位代码交换,具体过程如下:

这样就得到了新种群的4个染色体基因型,如表9.2.2所示。

表9.2.2 复制操作之后的各项数据

5.变异

变异是生物体中某一个或某几个基因位变化,这种概率是很小的,在自然选择中,通常是千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在人工选择中,为了得到某个新品种,有时人为改变某几个基因,而造成转基因物种。在遗传算法中,变异就是随机选取的串位的代码由1变成0或由0变成1。变异操作可以防止染色体中丢失一些有用的遗传因子,保证物种基因型的多样性。在本例中,若变异概率取为0.001,则对于种群的总共20个基因位(4个个体,每个个体有5位,所以总共有20位),期望的变异位数为20×0.001=0.02(位),所以本例无变异位。

6.迭代

经过复制、交换、变异操作后得到新一代种群的基因型,对此种群再进行适应度计算,这一过程称为迭代。根据新一代个体的适应度值,按照预先确定的评判规则来估计是否已得到最优解,通常使用的评判规则如下:

式中:是两次迭代的相对误差分别为第k次迭代和第k+1次迭代时各染色体的最大适应度(从k=0开始);ε是给定的评判标准(一般取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若相对误差小于给定的标准,则遗传算法结束,输出最优解;否则继续进行复制、交换和变异。

在本例中,第一次迭代的最大适应度=250,初始种群的最大适应度=238,由此计算出两代种群最大适应度的相对误差为

若选择ε=0.01,则判定遗传算法还要继续进行。第一次迭代以后进行复制及交换操作的计算结果如表9.2.3所示。由此表可知,在这一次得到的新种群中,已有两个染色体基因型保持未变,其适应度仍为250。这就是说,本次计算的最大适应度与上次相同,相对误差为0,遗传算法便结束,所得的最优解是:x=16,f(x)=250。由此例可见,仅通过一次迭代便得到结果,遗传算法的效率是很高的。

表9.2.3 第一次迭代以后的各项数据

数学分析可知,函数f(x)=-x2+31x+10的极值点为x=15.5,最大函数值为max(f(x))=250.25。可见用遗传算法计算的结果也是很精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