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气火灾的安全措施与急救技能

电气火灾的安全措施与急救技能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扑救电气火灾时,应注意触电危险,为此要及时切断电源,通知电力部门派人到现场指导监护扑救工作。初起火最容易扑灭,在消防车未到前如能集中全力抢救,常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当其浓度达85%时,人就会感到呼吸困难,要注意防止窒息。

电气火灾的安全措施与急救技能

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各个场所中,广泛存在着易燃易爆物质,如石油液化气、煤气、天然气、汽油柴油乙醇、棉、麻、化纤织物、木材塑料等。另外,一些设备本身可能会产生易燃易爆物质,如设备的绝缘油在电弧的作用下分解和气化,喷出大量油雾和可燃气体;酸性电池排出氢气并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等。一旦这些易燃易爆物遇到电气设备和线路故障导致的火源,便会立刻着火燃烧。周围存放易燃易爆物是电气火灾环境条件。

相关知识

一、电气火灾的主要原因

电气火灾是指由于电气原因引发燃烧而造成的火灾,短路、过载、漏电等电气事故都有可能导致火灾。设备自身缺陷、施工安装不当、电气接触不良、雷击静电引起的高温、电弧和电火花导致电气火灾的直接原因。

1.设备或线路发生短路故障

电气设备由于绝缘损坏、电路年久失修、疏忽大意、操作失误及设备安装不合格等可能造成短路故障,其短路电流可达正常电流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产生的热量(正比于电流的平方)使温度上升超过自身和周围可燃物的燃点引起燃烧,从而导致火灾。

2.过载引起电气设备过热

选用线路或设备不合理,线路的负载电流量超过了导线额定的安全载流量,电气设备长期超载(超过额定负载能力),引起线路或设备过热而导致火灾。

3.接触不良引起过热

如接头连接不牢、触点压力过小等使接触电阻过大,在接触部位会发生过热而引起火灾。

4.通风散热不良

大功率设备缺少通风散热设施或通风散热设施损坏造成过热而引发火灾。

5.电器使用不当

电炉电熨斗电烙铁等未按要求使用,或用后忘记断开电源,引起过热而导致火灾。

6.电火花和电弧

有些电气设备正常运行时就能产生电火花、电弧,如大容量开关、接触器触点的分、合操作,都会产生电弧和电火花。电火花温度可达数千摄氏度,遇可燃物可点燃,遇到可燃气体便会发生爆炸。

二、电气火灾的防护措施

电气火灾的防护措施主要致力于消除隐患、提高用电安全,具体措施如下。

1.保持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防止电气火灾发生

(1)正确使用电气设备,是保证电气设备正常运行的前提。因此,应按设备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操作电气设备,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2)保持电气设备的电压、电流、温升等不超过允许值;保持各导电部分连接可靠,接地良好。

(3)保持电气设备的绝缘良好;保持电气设备的清洁;保持良好通风。

2.正确选用保护装置,防止电气火灾发生

(1)对正常运行条件下可能产生电热效应的设备应采用隔热、散热、强迫冷却等结构,并注重耐热防火材料的使用。

(2)按规定要求设置包括短路、过载、漏电保护设备的自动断电保护:对电气设备和线路,要正确设置接地、接零保护;为防雷电,应安装避雷器及接地装置。

(3)根据使用环境和条件正确设计选择电气设备: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有导电尘埃的地方,应选择有抗绝缘老化功能的产品,或增加相应的措施;对易燃易爆场所,则必须使用防爆电气产品。

3.正确安装电气设备,防止电气火灾发生

(1)合理选择安装位置:对于爆炸危险场所,应该考虑把电气设备安装在爆炸危险场所以外或爆炸危险性较小的部位。开关、插座、熔断器、电热器、电焊设备和电动机等应根据需要,尽量避开易燃物或易燃建筑构件。起重机滑触线下方不应堆放易燃品。露天变、配电装置,不应设置在易于沉积可燃性粉尘或纤维等地方。

(2)保持必要的防火距离:对于在正常工作时能够产生电弧或电火花的电气设备,应使用灭弧材料将其全部隔围起来,或将其与可能被引燃的物料,用耐弧材料隔开或与可能引起火灾的物料之间保持足够的距离,以便安全灭弧。安装和使用有局部热聚焦或热集中的电气设备时,在局部热聚焦热集中的方向与易燃物料之间必须保持足够的距离,以防引燃。电气设备周围的防护屏障材料,必须能承受电气设备产生的高温(包括故障情况下);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可燃、阻燃材料或在可燃性材料表面喷涂防火涂料

三、电气火灾的扑救

发生火灾,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报警并向公安消防部门求助。扑救电气火灾时,应注意触电危险,为此要及时切断电源,通知电力部门派人到现场指导监护扑救工作。初起火最容易扑灭,在消防车未到前如能集中全力抢救,常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1.常用灭火方法

根据物质燃烧的原理,通常的灭火方法有以下几种:

(1)隔离法:这是一种隔离火源与可燃物的方法。当发生火情时,迅速将火源移到没有可燃物质的地方,或是将火源附近的可燃物隔离至安全的地方,或用灭火器把周围的可燃物作防火处理。关闭可燃气体、液体管道阀门,减少或中止可燃物进入燃烧区域,或者拆除与火源相毗连的可燃物,形成阻止火势蔓延的空间地带。这种方法适用于扑救各种物质火灾。

(2)冷却法:把水或其他灭火剂喷射到燃烧物上,将其温度降到燃点以下,迫使燃烧停止。也可以将水或灭火剂喷洒到火源附近的可燃物上,降低可燃物的温度,避免火情扩大。冷却法是灭火的重要方法,主要用水来冷却降温,一般物质如木材、麦草、纸张、布匹、棉花家具等起火都可用水冷却灭火。

(3)窒息法:根据着火时一般是大量空气助燃这个条件,阻止空气进入燃烧区域,使火源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在火场上运用窒息法灭火时,可采用不燃物或难燃物如石棉毯、湿麻袋、湿棉被、沙土、泡沫等物品覆盖在燃烧物体上,以隔绝空气使火熄灭。

(4)抑制法:这种灭火方法是将化学灭火剂喷入燃烧区,使之参与燃烧的化学反应,从而使燃烧反应中止达到灭火的目的。目前,这种灭火方法主要使用干粉和卤代烷灭火剂,灭火后不留痕迹,不会造成污损,是扑救家用电器、计算机等精密设备、档案资料和各种可燃气体火灾较为理想的方法,灭火后应立即采取降温措施。

2.正确选择使用灭火器

在扑救尚未确定断电的电气火灾时,应选择适当的灭火器和灭火装置;否则,有可能造成触电事故和更大的危害,如使用普通水枪射出的直流水柱和泡沫灭火器射出的导电泡沫会破坏绝缘。常用灭火器的种类、用途及使用方法,如表10-11 所示。

表10-11 常用灭火器的主要性能

使用四氯化碳灭火器灭火时,灭火人员应站在上风侧,以防中毒;灭火后要注意空间通风。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当其浓度达85%时,人就会感到呼吸困难,要注意防止窒息。

3.正确使用喷雾水枪

带电灭火时不能用水来冷却降温,但使用喷雾水枪比较安全,因为这种水枪通过水柱的泄漏电流较小。用喷雾水枪扑救电气火灾时,水枪喷嘴与带电体的距离可参考以下数据。

(1)10 kV 及以下者,不小于0.7 m。

(2)35 kV 及以下者,不小于1 m。

(3)110 kV 及以下者,不小于3 m。

(4)220 kV,应不小于5 m。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喷雾水枪带电灭火,必须有人监护。

4.灭火器的保管

灭火器在不使用时,应注意对它的保管与检查,保证随时可正常使用,其具体保养和检查可参考表10-11。

四、触电的预防与触电的急救(www.xing528.com)

1.触电的危险性

触电对人体的破坏程度很复杂。一般讲,电流对人体的伤害大致分为两大类,即电击和电伤。电击是指电流通过人体内部,造成人体内部组织的损伤和破坏。电伤是指强电流瞬间通过人体的某一局部或电弧对人体表面的烧伤。在触电事故中,多数是电击造成的,而且电击的危险也高于电伤。电流对人体的伤害程度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流过人体的电流。流过人体的电流又称人体触电电流,它的大小对人体全组织的伤害程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表10-12 列出了不同触电电流时人体的生理反应情况。

表10-12 不同触电电流时人体的生理反应情况

由表10-12 可知,流过人体的电流越大,对人体组织的破坏程度也就越大,因而也就越危险。一般规定:工频交流的极限安全电流值为30 mA。

(2)人体电阻。流经人体电流的大小,与人体电阻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电压一定时,人体电阻越大,流过人体的电流越小,反之亦然。

人体电阻包括两部分,即体内电阻和皮肤电阻。体内电阻由肌肉组织、血液、神经等组成,其值较小,且基本上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皮肤电阻是指皮肤表面角质层的电阻,它是人体电阻的主要部分,且它的数值变化较大。人体电阻与人体皮肤状况、触电的状况等因素有关。当皮肤干燥完整时,人体电阻可达10 kΩ 以上,而当皮肤角质层受潮或损伤时,人体电阻会降到1 kΩ 左右;当皮肤遭到破坏时,人体电阻将下降到600~800 Ω。

(3)人体接触电压。流经人体电流的大小与人体接触电压的高低有直接关系,接触电压越高,触电电流越大。但二者之间并非线性关系,如图10-31 所示。这是因为人体电阻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电压增加,触电电流增大,人体会出汗,此外人体皮肤角质层可能炭化或击穿,使人体电阻急剧下降,触电电流便迅速增大,触电的危险性也就越大。

图10-31 触电电流与接触电压的关系

极限安全电流和人体电阻的乘积,称为安全接触电压,它与工作环境有关。根据GB 3805—1983 规定其有效值最大不超过50V,安全额定电压等级为42 V、36 V、24 V、12 V 和6 V。一般工厂企业安全电压采用36 V。

(4)触电持续时间。触电持续时间是指从触电瞬间开始到人体脱离电源或电源被切断时的时间。它与触电电流一样是影响危害程度的重要因素。触电持续时间越长,对人体引起的热伤害、化学伤害和生理伤害就越严重,越易引起心室颤动。此外,随着电流在人体内持续时间的增加,人体发热出汗,人体电阻会逐渐减小,因而触电电流增大。所以,即使是比较小的电流,若流经人体的时间长,也会造成伤亡事故;反之,即使触电电流较大,若能在很短时间脱离,也不致造成生命危险。因此,我国规定:触电电流与触电时间的乘积不得超过30 mA·s。

触电对人体的伤害程度除上述几个主要因素外,还与电流的频率、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人的体质状况等因素有关。工频交流对人体危害最大,直流电比工频交流电危害小,交流电的频率越高,危害越小。从左手到脚的触电电流路径最危险。

2.触电的预防方法

实际工作中,由于电气设备安装或维护不当以及工作人员的疏忽大意或违反操作规程,很容易造成人身触电事故。为了有效地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必须采取以下安全措施。

(1)使人体不易接触和接近带电导体。将带电导体置于一定高度或者加保护遮栏,使人体接触不到带电导体。如地面1~10 kV 架空线路经过居民区时,对地面最小距离为6.5 m;在进底车场,其敷设高度距轨面不得低于2.2 m。电气设备外盖与手把之间,设置可靠的机械闭锁装置,以保证合上外盖前,不能送电;不切断电源,不能开启外盖。操作高压回路必须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靴等,以防触电。

(2)人体接触较多的电气设备采用低电压。人体接触机会多的电气设备造成触电的机会也多,为了保证用电安全,应采用较低电压供配电。例如,井下手持煤电钻工作电压不得超过127 V,控制回路和安全行灯的工作电压不得超过36 V 等。

(3)设置保护接地或接零装置。当电气设备的绝缘损坏时,可能使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外壳或支架带电,如果人体触及这些带电的金属外壳或支架,便会发生触电事故。为了防止这种触电事故的发生,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对正常未带电的金属外壳和支架可靠接地或接零,以确保人身安全。

(4)设置漏电保护装置。电气设备或线路在绝缘损坏时才有触电的危险。所以,应设置漏电保护装置,使之不断地监测线路的绝缘状况,在绝缘电阻降到危险值时,或人身触电时,自动切断电源,以确保安全。

3.触电后的急救

在供配电系统中,尽管采取了上述有效的预防措施,但由于人为因素、设备问题等也会偶然发生触电事故。当万一出现触电事故时,为了有效地抢救触电者,要做到“两快、一坚持、一慎重”。

“两快”是指快速切断电源和快速进行抢救。因为电流通过人体所造成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电流的大小和作用时间的长短,因此抢救触电者最要紧的是快速切断电源。当出事地点没有电源开关时,若是380 V 以下的低压线路,可用木棒、绳索等绝缘体拨开电源线或直接将触电者拉脱电源;若是高压线路,则应用相应等级的绝缘等物品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应立即进行抢救,不能消极地等待医生到来。如果伤员是一度昏迷,尚未失去知觉,则应使伤员在空气流通的地方静卧休息。如果呼吸暂时停止,心脏暂时停止跳动,伤员尚未真正死去,或者只有呼吸,但比较困难,此时必须立即采用人工呼吸法和心脏按压法进行抢救。

1)人工呼吸法

人工呼吸法是用人工的方法代替伤员肺的活动,供给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最常用且效果最好的方法是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如图10-32 所示。它的操作简单,一次吹气量可达1 000 mL 以上。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如下:

(1)使伤员仰卧并把头侧向一边,张开伤员的嘴巴,清除口腔中的血块、异物、假牙和呕吐物等,以使呼吸道畅通,同时解开衣领,松开紧身衣服,使其胸部自然扩张。

(2)抢救者在伤员的一侧,一手捏紧伤员的鼻孔,避免漏气,用手掌的外缘顺势压住额部;另一只手托在伤员的颈后,将颈部上抬,使其头部充分后仰(在颈下可垫以东西)。

(3)急救者以图10-32(a)所示的方法,先吸一口气,然后紧凑伤员的嘴巴,向他大口吹气,时间约2 s。

(4)吹气完毕后,立即离开伤员的嘴,并松开捏紧鼻孔的手,这时伤员的胸部自然回缩,气体从肺内排出,如图10-32(b)所示,时间约为3 s。

图10-32 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a)步骤一;(b)步骤二

按以上步骤连续不断地操作,每分钟约12 次。如果伤员张嘴有困难,可紧闭其嘴唇,将口对准其鼻孔吹气,效果也可。

2)心脏按摩法

心脏按摩法又叫胸外心脏挤压法,如果触电者心跳停止,就必须进行心脏按摩,以达到推动其体内血液循环的目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使伤员仰卧于平整的木板或硬地上,以保证挤压效果,急救者在伤员一侧,或骑跨在伤员的腰部两侧。

(2)急救者两手相叠,下面一只手的掌根按于伤员胸骨下1/3 处,四指伸直,中指末端卡在颈部凹陷的边缘。

(3)急救者用上面的手加压,压时肘关节要伸直,垂直向下挤压,使胸骨下陷30~40 mm,如图10-33(a)所示,这样可以间接挤压心脏,达到排血的目的。

(4)挤压后突然放松(注意掌根不要离开胸壁),依靠胸廓的弹性,使胸骨自动复位,心脏扩张,大静脉的血液就能回流到心脏,如图10-33(b)所示。

图10-33 人工胸外心脏按压法

(a)步骤一;(b)步骤二

按照上述步骤连续进行操作,成人每分钟挤压60 次。挤压时定位需正确,用力要适度,以免引起肋骨骨折气胸、血胸及内脏损伤等并发症。如果伤员的心脏和呼吸都停止了,则两种方法应由两人同时进行。若现场急救只有1 个人时,应先做人工呼吸两次,再做心脏按压15 次,然后再做人工呼吸,如此反复进行。此时,为了提高抢救效果,吹气和挤压的速度要快些,2 次吹气在5 s 内完成,15 次挤压在10 s 内完成。

“一坚持”:坚持对失去知觉的触电者持久连续地进行人工呼吸与心脏按压,在任何情况下,这一抢救工作决不能无故中断,贸然放弃。事实证明,触电后的假死者大有人在,有的坚持抢救长达几小时,竟然能复活

“一慎重”:慎重使用药物,只有待触电者的心脏跳动和呼吸基本正常后,方可使用药物配合治疗。

任务实施

触电现场急救

任务实施表如表10-13 所示。

表10-13 任务实施表

评价总结

考核按100 分制进行,见表10-14。

表10-14 考核标准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