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源安全评价的综述

资源安全评价的综述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生态安全评估: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主要是对区域内人类活动对生物与环境的影响评价。它包括对 “单一因子的生态安全”及 “综合因子与系统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的两个方面评价,而且偏重于 “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生态安全的维持水平的评价。对土地资源安全评估:主要是指对土地生态系统健康危害与危险状况所做出的评价。

资源安全评价的综述

我国评价活动的发展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改革开放前,我国评价活动主要运用的是单个指标通过简单比较而进行的,这是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密切相关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统计、分析、评价制度的设计是围绕着计划管理展开的,政府宏观管理重视的是物质生产领域的产值、产量统计,指标的运用相对比较简单,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统计活动可以说几乎是一片空白,不可能进行较为复杂的评价。对于物质生产领域的统计评价,也多侧重于计划完成程度和计划进度的评价,以及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的评价。再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全国一盘棋”,地方和企事业单位的资金、人员、任务、工作量均通过计划来调节,地方或企事业单位的“优”是计划安排下的“优”,地方或企事业单位的 “劣”也同样是计划控制下的 “劣”,从而缺少“评优评劣”这一评价永恒主题存在的土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地方或企事业单位自主权的增加以及个性化发展,随之而来的市场化进程,客观上提出了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价的要求。改革开放促进了统计、分析、评价方法的国际接轨,使得我国政府分析评价的范围得到了拓展,方向评价内容也日益丰富,为实施综合评价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国外一些专题研究成果,如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创新等的引入为国内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素材。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指标、多单元(多地区、多单位)的综合评价活动得到迅速的发展。

1982年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委开展的工业综合经济效益评价可以算作我国综合评价活动的开端。当时,为了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要把经济工作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的要求,在1982年4月,由国家经济委员会等六部委共同做出决定,定期公布工业总产值及其增长率、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计划完成情况等16项指标,作为考核和评价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之后,鉴于以上指标和评价方法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六部委又联合制定了《定期公布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的实施细则》,确定了用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主要工业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主要工业产品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降低率、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等10项指标计算综合经济动态指数,用于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状况的考核和评价。在对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过程中,由于对经济效益的认识还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加上指标的选择及方法的运用上经验不足,从其结果看显得较为粗糙,甚至还闹出一些 “笑话”。在此之后,综合经济效益评价几经修改完善,发展定型为当今的7项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

如果说有关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代表了我国综合评价活动的开端,那么,自1985年科技普查后,科技领域开展的一系列有关区域科技能力、科技实力和科技绩效等综合评价活动可以看作是综合评价活动范围的拓展。这一系列评价活动以科技普查资料为基础,以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为先导,继之以区域科技能力、绩效的综合评价,掀起了综合评价活动的一次小小的高潮。在这一阶段,综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已经较为成熟定型,但由于当时统计资料的相对不足和质量不高,再加上评价实施者多是机械地照搬国外的理论和方法,评价结果并不十分理想。自此之后,有关社会发展状况的评价、各种类型企业实力的评价等在各个领域广泛展开。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机构的评价取向对我国的综合评价活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经济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引入,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活动涉足于我国众多领域和宏观、中观和微观各个层面。另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提出,小康评价体系和英克尔斯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及标准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各地区现代化进程的综合评价中,特别是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和世界银行有关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的引进,更是掀起各领域、各地区有关竞争力评价的热潮。

对于资源安全评价,国外对资源安全的理论、评估及指标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许多国家都把资源安全战略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国家资源安全战略关注的焦点是对资源供应风险的防范上,更注重在国家政策上如何应对和化解资源供应中的风险问题。

国内有关资源安全方面的研究,根据研究者的背景和研究工作侧重点不同,可分为:

(1)是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角度研究评估资源安全相关的问题。

(2)是以经济界和金融界的人士为主,分析研究评估的重点是经济或金融安全问题。(www.xing528.com)

(3)是以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者为主体,这是近年来资源安全研究的主要力量,主要研究分析评估的领域一个是能源安全,另一个是粮食安全问题。

近几年,在能源安全研究的基础上,对生态安全、矿产资源安全、土地资源安全等也做了一些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就。

对于生态安全评估: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主要是对区域内人类活动对生物与环境的影响评价。它包括对 “单一因子的生态安全”及 “综合因子与系统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的两个方面评价,而且偏重于 “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生态安全的维持水平的评价。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采用 “压力—状态—响应”(PSR)指标体系,主要为环境安全指标、生物安全指标、生态系统安全指标、保障能力指标四个方面的内容。评价方法主要为综合指数法、景观生态学法、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法以及目前最常用的层次分析法。对其评价等级的划分方法主要是按照生态安全随发展程度由低到高逐步改善的,将发达国家大多数指标的平均水平定为1,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定为0,与此相反的是,发展带来的生态问题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定为0,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定为1,世界平均为正常标准,则越接近1 越安全,越接近0,越不安全。

对土地资源安全评估:主要是指对土地生态系统健康危害与危险状况所做出的评价。它必须在一般的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研究对象最有意义的若干生态特性,进行专项评价,进而查明土地生态类型与土地利用现状之间的协调程度及其发展趋势,诊断土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与土地利用的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也是采用“压力——状态——响应” (PSR)指标体系,主要有土壤特征、生产能力、地表侵蚀、荒漠化、水资源等。主要采用 “破坏度指数”与“自然度指数”来进行综合评价与等级划分。

对粮食安全评估:评估粮食安全的主要指标是粮食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到底贸易依存度多大为警戒线或临界水平,各国情况不同,很难有一致的标准。即使是一个国家,不同的研究者提出的标准也各不相同。就我国目前来说,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粮食进口依存度低于5%,即表明该国实现了粮食自给,进口依存度低于10%,表明该国粮食供求处于安全状态。当然有的研究者认为,即使我国粮食的进口依存度达到20%,也是可以的。有关测定粮食安全的指标还有以下几个:粮食进口量占粮食消费量的比例;粮食进口所需的外汇占出口外汇收入的比重;粮食缓冲储备量占粮食常年产量的比重;一国粮食的国际贸易量占世界粮食贸易总量的比重等。对资源储备规模指标,FAO 的标准是粮食储备量为消费量的17%~18%,其中12%为周转储备,5%~6%为后备储备。

另外,对能源安全的评价采用有关能源安全储备的指标,主要是储备天数来评估。有关储备天数有3个不同的概念:①储备资源相当于多少天的净进口量;②储备相当于多少天的进口量;③储备相当于多少天的消费量。现在许多欧盟国家都把90天的消费量作为资源 (石油)储备的标准。国际上,评估能源安全的另一个指标是石油供应中断量占需求量的7%作为临界值,认为如果超过7%,就会严重影响石油安全,需要采取包括动用储备等措施进行干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