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瓷器烧制的意义

瓷器烧制的意义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约在东汉晚期,成熟青瓷烧造成功。六朝时期,南方政治形势总体上较稳定,社会经济一直处于上升势头,而广大的中原地区则因战乱人民大批南下,南方地区的这种情形,为瓷器等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而使得东汉晚期发明出来的青瓷、黑瓷制造得到了进步和发展,新兴的制瓷业迅速兴起。同时制瓷手工艺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摆脱了东汉晚期承袭陶器和原始瓷器工艺的传统,在制瓷技术方面有着明显的进步。

瓷器烧制的意义

考古发掘表明:我国瓷器的烧造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 多年前,原始青瓷最晚出现于商代,盛于西周、春秋、战国,在西汉以后开始衰落。约在东汉晚期,成熟青瓷烧造成功。有确定年代可考的青瓷器有东汉延熹七年(164 年)纪年墓中所出的麻布纹四系青瓷罐,熹平四年(175 年)纪年墓内出土的五联罐等。

瓷器是由瓷土或瓷石等复合材料,在1 200~1 300 °C 的高温中涂以高温釉烧制而成,是在原料粉碎和成型工具的改革、胎釉配制方法的改进、窑炉结构的进步、烧制技术的提高等条件下出现的。瓷器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六朝时期,南方政治形势总体上较稳定,社会经济一直处于上升势头,而广大的中原地区则因战乱人民大批南下,南方地区的这种情形,为瓷器等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而使得东汉晚期发明出来的青瓷、黑瓷制造得到了进步和发展,新兴的制瓷业迅速兴起。同时制瓷手工艺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摆脱了东汉晚期承袭陶器和原始瓷器工艺的传统,在制瓷技术方面有着明显的进步。(www.xing528.com)

第一,胎料选择和加工技术方面有了稳步发展。这个时期胎料配制技术上的两个重要事件是越窑瓷胎含铁量增加和婺州窑化妆土的使用成功。第二,到了晋代,德清窑又利用含铁量很高的紫金土,甚至掺入了含锰黏土来配制黑釉,这是制釉工艺又一个大的进步。第三,我国大约在汉代就采用了浸釉法施釉,但当时仍以涂刷法为主,三国、西晋后,在普遍采用浸釉法的基础上,达到了釉层较为均匀,呈色亦较稳定,胎釉结合好,流釉较少的程度。第四,龙窑技术的改进。迟至南朝,龙窑结构逐渐变得合理起来。与东汉龙窑相较,优点是窑身加长了,采用分段烧成,龙窑长度可视需要而定。加大长度的优点是:一可增加装烧面积,从而增加装烧量;二可提高热利用率;三可使窑身宽度变小,从而可延长窑顶寿命;四可使窑内温度分布更为均匀。

之后一段时间因连年战祸,陶瓷技术长期停滞不前,陶瓷包装自然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变化。到公元4 世纪末,随着北魏政权的建立和北方的统一,至隋统一南北为止,中原的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南北交往日趋频繁。在这种情势之下,率先在南方发展起来的瓷器制造工艺逐步影响北方,于是北方的青瓷、黑瓷和白瓷得以相继出现。首先是烧制成功的青瓷,多数胎体厚重,加工粗糙,其色灰黄,多数釉面缺少光泽、透明度较差,少数器物存在脱釉现象。之后进步发展出了黑瓷和白瓷,白瓷的出现,尽管在当时对包装的影响不甚明显,但它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又一重大成就,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为后世的青花、釉里红等各种彩绘瓷器的出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我国瓷器技术的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