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优美地拍摄背面角度?

如何优美地拍摄背面角度?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许正是由于背面角度具有参与感、伴随感等特点,所以我们电视纪实节目的拍摄方法往往采用“跟拍法”。背面角度具有借实写意的效果,并且立意深刻,它让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事物背影的具象,但画面却往往表达画外之意。在背面角度中,人物或事物的神情、细节降到次要地位,姿态、轮廓变为刻画人物或事物的主要语言,要注意背影的传情写意,着意刻画人物的姿态、轮廓,并选择提炼典型线条。

如何优美地拍摄背面角度?

背面角度即从物体背后拍摄,在拍摄方向的四中角度中是一种较少被采用的角度,它往往能产生特别的效果,比较含蓄,给观众留下的联想、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可以引人思考。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看到描写事物背影的文章,如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通过父亲爬铁道的背影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图5-2-4 电影金刚骷髅岛》截图

背面角度往往会给观众带来很强的参与感、伴随感。它能将主体人物和他们所关注的对象表现在同一画面上,观众可以看到主体人物和面对的人和事,也就容易体会主体人物的所思所想。也许正是由于背面角度具有参与感、伴随感等特点,所以我们电视纪实节目的拍摄方法往往采用“跟拍法”。即跟着主要对象或记者的背后去拍摄,由主要被摄对象或记者带领着摄像机进入到所拍摄的事件、场景中去。摄像机镜头成为观众的眼睛,这样主体人物或记者面对什么,观众也会面对什么,有一种层层深入、探求未知的效果。(www.xing528.com)

在某些理论文章中,我们看到有人提出纪实摄影的主要方法就是“跟随跟随再跟随”,纪实摄影就是要“提前早开机,中间不停机,拍完了晚关机”。我们认为,“跟拍法”有它一定的作用,是纪实摄影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同时“跟拍法”也有自身的一些不足之处,绝不应将其看做纪实摄影的唯一方法。目前的电视节目制作,越来越强调制作的精良,强调前期的策划、设计、控制,强调制作成本的核算,简单的“跟拍法”所带来的随机性、大片比、画面景别变化少、声画质量差等缺点显得愈加突出。应将“跟拍法”与设计拍摄相结合,并且将“跟拍”纳入整个节目的前期策划之中,“跟拍”应该成为精彩瞬间和完美过程的记录方式,而不应用来展示拖沓冗长的流程和拼凑、填充节目的时间。

近年来,影视制作在美学观念和制作方法上相互影响,电视制作借鉴电影制作的经验,电影制作也吸收电视制作的一些方法,有理论工作者甚至提出了“影视合流”的说法。张艺谋导演拍摄的电影《有话好好说》就借鉴了电视纪实节目的拍摄方法,主要采用手持摄像机拍摄的方式,运用斯坦尼康稳定器作为运动摄影的主要辅助工具,目的就是为了追求一种纪实的效果。这部作品的某些段落也运用了电视摄影中常用的“跟拍法”,摄影机随着主人公去寻找、去追逐。

背面角度往往具有一定的悬念效果。事物的背面往往只能表现该事物的一小部分特征,当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背面发生兴趣的时候,根据人的正常心理反应,也就会更加期盼知道它正面的状况,从而全面地把握一个事物。这种期盼心理往往被创作者用来设计矛盾冲突和推进情节发展,往往会形成“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戏剧效果。这一点在悬疑、刑侦题材的电影里面表现得较为明显,比如某犯罪分子每次出来作案,画面上都是出现他的背影,到最后,谜底揭开,出现其正面,观众往往会大吃一惊,原来竟是大家认为最没有可能的人。

背面角度具有借实写意的效果,并且立意深刻,它让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事物背影的具象,但画面却往往表达画外之意。在背面角度中,人物或事物的神情、细节降到次要地位,姿态、轮廓变为刻画人物或事物的主要语言,要注意背影的传情写意,着意刻画人物的姿态、轮廓,并选择提炼典型线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