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欧式与美式切磨:冠高带来的影响

欧式与美式切磨:冠高带来的影响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对称锯切为例,对一颗八面体原石分别使用美国式切磨和欧洲式切磨两种设计方案进行设计,比较两者间的差异。对比两钻,由于美国式切磨比欧洲式切磨有更高的冠高,故使得美国式钻的直径不如欧洲式。图2-18欧洲式切磨图2-19美国式切磨与欧洲式切磨在原石利用上的不同

欧式与美式切磨:冠高带来的影响

托尔科夫斯基式切磨由于提出时间较早,又有较完整科学的理论支撑,故而成为了之后钻石切磨的一般标准与认识。然而它所代表的是他当时对钻石切磨的一种较先进的认识,并不可能被所有人接受。在欧洲不断有新的切磨理念被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理念互相交流碰撞逐渐形成了新的共同理念,而美国人墨守早期数字,因此凡按托尔科夫斯基比例切磨的钻石后来都称为美国式切磨。

早期的欧洲大陆群雄逐鹿,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标准,其中北欧各国与西欧各国之间便有着诸多差异,而这种差异也影响了日后钻石切磨标准在欧洲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经济实力,欧洲世界各行各业都处于战后复兴的过程中,这促进了欧洲各国的融合与交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洲钻石加工从业人员开始对过去保守教条的切磨理念进行反思,并在设计上开始关注更多经济性的需要。而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则依旧沿用过去的切磨理念。这便是形成后来所谓欧洲式切磨与美国式切磨之别的原因。

截至1979年,继托尔科夫斯基后欧洲人先后提出了如下几个重要的切磨标准(表2-2)。

表2-2 现代圆钻主要比例参数变化

在以上这些标准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两个:Eppler(艾普洛)和Scan.D.N(斯堪的纳维亚),而只有唯一一个标准被沿用至今——Scan.D.N。艾普洛琢型由德国人于1933年提出,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又衍生出了诸多不同版本,是当时欧洲具有相当代表性的切磨理念,时呼“欧洲式切磨”,可见战前的德国对钻石切磨的认识已经领先于欧洲其他各国,然而其并不是现在所说的欧洲式切磨,现在所谓的欧洲式切磨指的是1979年由北欧诸国,其中以挪威、瑞典、丹麦及芬兰主导所提出的参考了艾普洛切磨的斯堪的纳维亚式切磨。

之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式切磨会成为欧洲标准的代表,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由此带来的政治文化上的融合有着密切的联系。

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又译斯堪地那维亚,在地理上是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包括挪威和瑞典,文化与政治上则包含丹麦。这些国家互相认为对方属于斯堪的纳维亚,虽然政治上彼此独立,但共同的称谓显示了其文化和历史有着深厚的渊源。

图2-16红色部分:根据最严格定义之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三个君主立宪国);橙色部分:可被视为属于斯堪的纳维亚的国家;黄色部分:最宽松的定义,与红色和橙色部分统称北欧国家。

图2-16 北欧主要国家地理分布位置(www.xing528.com)

相对独立的自然气候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得半岛上的国家都能自给自足地生活,半岛上的人民相比欧洲大陆,思想上的认识也更加接近与统一。受益于工业革命,北欧国家开始逐渐壮大起来,至一战期间北欧四国宣布中立,并未受到战乱影响,二战期间瑞典中立,丹麦在战争初期迅速被德国占领,而挪威和芬兰分别被德国和苏联入侵,损失较大但相比欧洲大陆的满目疮痍,其受损程度则要小许多,战后快速复苏的北欧国家经济实力超越战前的西欧大国,并开始大量出口汽车、家电、重工业等产品。随着战胜国对东西欧政治格局的影响,使得西欧各国更加无暇思考原有钻石标准是否需要改进这类问题,也较难形成共同的认识,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接纳与应用北欧提出的在原先艾普洛标准上的改进方案则成为了一种务实的选择。

托尔科夫斯基琢型(美国式)的数值与后来的Scan.D.N(欧洲式)之间主要不同点在于台面大小及全深高度,而亭角则一致,体现了亭角在钻石切磨中的重要地位(图2-17)。

图2-17 美国式切磨

而Scan.D.N 有比其他“理想”切磨稍大的台面,较薄的冠高,比较符合当时的实际需要(图2-18)。

从整个钻石加工方案的宏观角度来看,欧洲式比美国式在原石的利用率方面更高,经济价值方面的总体表现也较好,符合当时欧洲的实际情况与需要。

以对称锯切为例,对一颗八面体原石分别使用美国式切磨和欧洲式切磨两种设计方案进行设计,比较两者间的差异。对比两钻,由于美国式切磨比欧洲式切磨有更高的冠高,故使得美国式钻的直径不如欧洲式。由于直径对重量的影响要远大于高度,两相比较可知,欧洲式切磨钻石的成品率高于美国式(图2-19)。

图2-18 欧洲式切磨

图2-19 美国式切磨与欧洲式切磨在原石利用上的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