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毒物作用的相关因素探析

影响毒物作用的相关因素探析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低蛋白饮食时使大多数毒物毒性增加;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的缺乏,可影响机体对毒物的防护反应;肝疾病使解毒能力下降,肾疾患可影响毒物的排泄。当毒物经过肾时,可使肾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者可使肾小管上皮混浊肿胀、变性或坏死,进而发生急性肾衰竭的症状。

影响毒物作用的相关因素探析

(一)毒物因素

1.毒性

不同的毒物对机体的毒性差别很大。如A型葡萄球菌肠毒素摄入1μg即可引起中毒,而B型则需25μg;人经口中毒致死量,河豚毒素为0.5mg,甲藻毒素为0.54~0.90mg,维埃克斯为5mg,而有许多毒素的致死量达数克或数十克。毒物的毒性与其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等有关,如以下几种化学物质毒性大小排列顺序为四氯化碳、三氯甲烷二氯甲烷、氯甲烷。毒物溶解度越大,吸收率越高,毒性越大。可溶性钡盐如氯化钡,成年人经口服致死量为0.8~1.0g,属剧毒药。而不溶性钡盐,如硫酸钡却几乎无毒。分散度和挥发度越大,危险性越大,越容易中毒。

2.中毒途径

毒物侵入机体的途径不同,其毒物代谢动力学就会有不同,并影响其毒性效力。如吸入汞蒸气和经口或经皮肤中毒有明显不同。

3.毒物浓度

毒物侵入剂量与在机体内作用时间成正比。

4.毒物的联合作用

两种以上毒物中毒者,可出现增毒作用(如一氧化碳增加硫化氢的毒性,乙醇增加四氧化碳和苯的毒性),也可出现拮抗作用(如镉可使汞的毒性降低)。

(二)机体因素

1.机体营养和健康状况

可影响体内代谢水平和酶活性,从而改变毒物的吸收、转化和排泄,并造成毒性反应变化。低蛋白饮食时使大多数毒物毒性增加;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的缺乏,可影响机体对毒物的防护反应;肝疾病使解毒能力下降,肾疾患可影响毒物的排泄。

2.年龄及性别

对毒物的敏感性以幼年人最为敏感,其次为老年人,再次为成年人,但也有例外或相反情况。幼年人和老年人对毒物的代谢和清除能力较低,预后较差。老年人往往对许多药物比较敏感,可能与生物转化作用降低和肾排泄功能受损有关。

妇女因其生理特点等原因,影响对毒物的生物转化能力,对毒物(如苯、磷化锌等)一般较为敏感。怀孕可增加对某些毒物(如农药)的敏感性。哺乳期对重金属的毒性反应增强。

3.遗传因素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是人类最常见的遗传缺陷。其红细胞缺少还原型谷胱甘肽,人体接触苯、腓、伯氨喹、奎宁、乙醚、水杨酸、对乙酰氨基酚、磺胺及蚕豆等物质时易导致溶血性贫血或变性血红蛋白血症。遗传性血浆胆碱酯酶活性降低的特异患者,对琥珀胆碱高度敏感,易发生中毒。慢乙酰化者则易发生异烟腓中毒。

(三)环境因素(www.xing528.com)

1.温度

高温环境中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吸收加快,加速毒物从皮肤和呼吸道吸收。有人比较了58种化合物在36℃、26℃及8℃下的毒性,结果55种在36℃时毒性最大,26℃时最小。但引起代谢增高的毒物,如五氯酚钠,在8℃下毒性最小。

2.湿度

潮湿环境促进一些毒物经皮肤吸收。例如,芥子气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毒性明显增强。

3.其他

噪声等环境因素也可影响某些毒物的作用。

(四)毒物排泄的途径

1.肾

肾是排泄毒物的主要脏器,一切非挥发性或挥发性低的毒物,绝大多数经肾排泄,有时在体内转化后由肾随尿排出。当毒物经过肾时,可使肾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者可使肾小管上皮混浊肿胀、变性或坏死,进而发生急性肾衰竭的症状。

2.肠道

金属毒物如铅、汞、锰、砷等,极少数生物碱如依米丁、吗啡等,能从肠道排出体外。

3.呼吸道

具有挥发性的毒物如汽油、乙醚、氯仿、苯等从肺部吸收后,大部分还是经肺呼出。

4.皮肤、汗腺、唾液腺乳腺、胆道等

由这些部位也能排出少量毒物,有些药物如吗啡、砷、催眠药等都可随乳汁分泌而引起婴儿中毒。

5.胃

吗啡在注射或口服吸收后,又可排泄到胃肠道;因吸入砷化氢中毒死亡者的胃内也可发现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