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亚与中国服饰在龟兹石窟壁画中的呈现

中亚与中国服饰在龟兹石窟壁画中的呈现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Donor Figure of Kucha Murals and Costume of Central Asian and Chinese in 6th Century龟兹石窟壁画的供养图,是为了纪念出资修建石窟的信徒而绘制的。第8窟的供养人只翻开领子的一侧。2世纪的纪帕提亚国王像(图6)穿着圆领的长袍。8世纪来到中国的中亚人也穿这种衣服。壁画中出现了很多人物。战争场面中,盗贼和军官穿的都是胡服,只有官军的指挥官和制裁盗贼的裁判官穿着汉服。着汉服表示有身份、地位高的人,着胡服表示地位低。

中亚与中国服饰在龟兹石窟壁画中的呈现

Donor Figure of Kucha Murals and Costume of Central Asian and Chinese in 6th Century

龟兹石窟壁画的供养图,是为了纪念出资修建石窟的信徒而绘制的。供养人图和其他佛教绘画不一样,是表现当时现实的龟兹风情的艺术作品。通过仔细观察这些壁画,可以了解当时丝绸之路上的服装文化

第8窟的供养人,是龟兹供养人图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图1)。图中的人都穿着长袍。

图1 克孜尔第8窟供养人

这是第189窟的供养人(图2),供养人两侧的领子都翻开。第8窟的供养人只翻开领子的一侧。

这是第184窟的供养人(图3),上面有两个人领子翻开,下面四个人领子束紧。这种服装在西域是常见的衣服,在中亚的壁画中有许多例子。

图2 克孜尔第189窟供养人

图3 克孜尔第184窟供养人

这是巴米扬西大佛龛供养人(图4),他两侧的领子也是翻开的。

塔吉克斯坦·片治肯特住宅遗址壁画(图5)中,有三个人的领子也翻开。古代伊朗的传统衣服也是长袍。

2世纪的纪帕提亚国王像(图6)穿着圆领的长袍。8世纪来到中国的中亚人也穿这种衣服。不仅是胡人汉人也穿这种衣服,说明这是当时国际上的流行服饰。

图4 巴米扬西大佛龛供养人

图5 塔吉克斯坦·片治肯特住宅遗址壁画

西域长袍中最经典的是克孜尔第224窟涅槃图里的哀悼者所穿的长袍。壁画上描绘了世界民众一起哀悼的场面。这里用服装样式的不同来表示各个民族的区别。壁画中间的几个人是佛教绘画里常见的仙人(图7),其他的几个人是凡人,穿着当时人们的实用服装。

图8壁画中的服装领子的一侧是翻开的。这件衣服的最大特点是领子和后背带有飘带。这个特点与前面的第8窟供养人一样。他们的领口束紧时,全部都用飘带在脖子上的一侧系紧。

图6 哈特拉出土纪帕提亚国王像(2世纪)

图7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衣服领子的样式,这是法雅兹泰珀寺院遗址壁画(图9),时期是4-5世纪。我们可以知道,这种领口有飘带的服装样式早在4-5世纪的吐火罗斯坦地区就有。

图8

图9 法雅兹泰珀(Faiyaz-tepe)寺院遗址壁画(4-5世纪)

图10里的人物服装领子一侧翻开,领尖部分是束紧领子用的扣子。

俄罗斯高加索地区出土的贵族衣(图11)的肩部是用扣子扣紧领口。日本正仓院也收集了很多8世纪同样样式的衣服(图12),也是用扣子扣紧领口。正仓院衣服和西域衣服领口交叉左右相反,领尖各有一个扣子,衣服里的侧面和肩膀一侧各有扣环一个。还有另外一个例子,肩膀的左右、里外侧各有一个扣环,领口束紧。上面的衣服领口只能翻开一侧,下面的衣服领子两侧都可以翻开。这样的领子样式叫作盘领。

图10

图11(www.xing528.com)

图12 正仓院衣裳·纐缬布袍

我们再看一下这个人物(图13)。他穿的是两侧盘领,但领间没有扣子和飘带,是不能束紧的样式,这种样式发现了真品。这是俄罗斯高加索古坟墓出土品(图14),但是领口的左右交叉方式不正确,应该是这种交叉方式,胸部有几个扣子,领子没有扣子。所以说领子敞开不束领长袍确实存在。原来长袍的领子应该束紧,并且是圆领的,但是中亚西域一带流行领子敞开不束紧,所以出现了这种样式的服装。

图13

图14

图15

下面我们看这两个人物(图15),他们的衣服样式不一样,没有领子。这种样式的衣服叫垂领,也可以叫交领。游牧民族这种衣服的样式比较多。这是北魏的鲜卑族供养人,他们穿的都是垂领长袍。外蒙出土的匈奴服装也是垂领的大长袍。斯基泰战士文壶——公元前4世纪的文物上,人物也着垂领服装。

通过总结(图16)可知,壁画里有四种服装样式:(1)飘带束紧的一侧盘领;(2)扣子束紧的一侧盘领;(3)不能束紧而敞开的两侧盘领;(4)垂领。

飘带束紧的样式与4-5世纪吐火罗斯坦流行的服装相同,不能束紧的敞开样式与8-9世纪在高加索地区流行的服装相同。

领子的束紧方法也在不断地进化,最原始的方法是用飘带束紧,用扣子束紧是一个进化形式,领子敞开是受新的流行影响,从中可以看出西域服装的历史变迁。

领子敞开的流行是如何开始的?请看下面的示例。撒马尔罕阿夫拉西阿卜遗址壁画中描写了粟特王公的婚礼场面。壁画中出现了很多人物。大部分人穿盘领长袍,其中所有粟特贵族的领子都是束紧的,有几个敞开领子的,他们都是突厥人。这个时代的中亚大部分绿洲地区都被突厥人控制,一般的游牧民族特点被当地文化所融合。突厥人的衣服本来是垂领,后来由于受到了粟特人的影响,穿了盘领长袍,因为不适应脖子被束紧而将领子敞开。这种穿法逐渐在突厥人中开始流行,慢慢扩展到西域绿洲,这是我的看法。游牧民族在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上有很大的贡献,中国盘领长袍的流行也是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图16

我们来看中国的敦煌壁画,敦煌壁画上最早出现盘领长袍的例子是西魏的第285窟。以前中国美术描绘的游牧民族都穿垂领长袍,叫作胡服。西魏时期开始出现了盘领长袍,从此以后盘领胡服渐渐成为主流。这时期的胡服有两种,285窟壁画中有几种垂领的胡服(图17)。盘领长袍从西魏到北周已经完全普及,在汉人中也开始普及使用。

下面比较两个时代的壁画。图18是西魏第285窟的故事壁画“五百强盗归佛因缘”,官军打败了山里的盗贼,盗贼受罚,被挖去眼珠,流放到山里,在他们失望痛苦时,释迦牟尼给盗贼们宣讲佛法,他们听法之后改邪归正,眼睛恢复正常。战争场面中,盗贼和军官穿的都是胡服,只有官军的指挥官和制裁盗贼的裁判官穿着汉服。但是在盗贼改邪归正的场面中,所有人都穿汉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服与胡服有身份上的差别。着汉服表示有身份、地位高的人,着胡服表示地位低。

图17 敦煌第285 窟·沙弥守戒自杀因缘

图18 敦煌第285 窟北壁五百强盗归佛因缘

然而,这种歧视到了北周就消失了。这是北周296窟壁画(图19),也是“五百强盗归佛因缘”。无论是在战争场面还是在改邪归正的场面中,盗贼、指挥官、裁判官都身着胡服,已经没有身份上的差别,汉服人物和胡服人物完全平等。国王在宫殿时穿汉服,出去打猎就穿胡服,对胡服的偏见完全消失,可以看出汉人已经完全认可接受了胡服。这些盘领长袍规定为宫廷衣服,也就是隋唐的常服。

图19 敦煌第285 窟北辟五百强盗归佛因缘

北周时期偏见消失是因为受到了突厥影响。552年,突厥打败柔然,成为草原霸主,和西魏的关系就非常紧密良好,特别是军事关系紧密,联手攻击青海的吐谷浑(图20)。557年,西魏王朝演变为北周,北周建国后,与突厥的关系也一直稳定良好。当时的历史背景是西魏和东魏对立,北齐和北周对立,都需要借助突厥的力量抗衡对方。所以北齐也想要和突厥联姻,搅乱北周和突厥的婚约。结果没有成功,最后北周和突厥联合攻击北齐。在这期间,突厥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地位越来越高,所以汉人对胡服的偏见渐渐消失,汉服与胡服的边界也渐渐消失,胡服融入了汉人的生活中。

可是,敦煌285窟是在突厥强大之前建窟,中国最早的盘领长袍不能说是受突厥影响,那么是受哪个民族影响呢?

第285窟的壁画描绘的是盗贼被绑起来受罚的场面(图21),地面上衣服散乱。这些服装的领尖有飘带,领口束紧,这样就和前面看的一样,可以说是4-5世纪吐火罗斯坦流行的服装。敦煌285窟供养人题记里有几个“滑”姓的家族,“滑”姓是代表厌达人的姓氏,他们是5-6世纪控制中亚绿洲的游牧民族,562年被突厥打败。吐火罗斯坦是厌达人的根据地,所以最早传到中国的盘领长袍是原始的盘领束紧的款式,可能是厌达人从龟兹传到吐火罗斯坦的服装。6世纪后半期由突厥传到粟特人的衣服,应该是扣子束紧的长袍。唐朝石雕的突厥人穿的也是扣子束紧的长袍。

图20

图21

我们所关心的中亚和中国服装样式的演变,都可以在龟兹壁画上得到确认,可以说龟兹壁画确实是体现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世界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