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服饰在敦煌壁画中的呈现

唐代服饰在敦煌壁画中的呈现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敦煌壁画及彩塑像的内容丰富、形制逼真、文饰多样、色彩华丽,也成为研究我国古代衣冠服饰的珍贵形象资料。第339窟、第45窟等窟中的壁画上的男子,身穿窄袖长袍,戴幞头,乌靴,革带。图83敦煌莫高窟第130窟北壁《男供养人》圆领短袖,是唐初新妆,与西域有密切的关系。

唐代服饰在敦煌壁画中的呈现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境内的一朵艺术奇葩,它至今保留了从十六国到元代共10个朝代的洞窟490多个,其中大量的壁画与彩塑像,成为研究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珍贵资料。由于敦煌壁画及彩塑像的内容丰富、形制逼真、文饰多样、色彩华丽,也成为研究我国古代衣冠服饰的珍贵形象资料。

图82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帝王图》

深衣袍是隋唐官吏朝服的一种。第220窟《帝王图》中的帝王,戴冕旒,穿深衣,青衣朱裳,曲领,白纱中单,蔽膝,大带,大绶。衣服上有日月山川的图案纹样,大绶上画有异龙之象,这就是帝王服饰上所谓的“十二章纹”,以表示帝王是万民至高无上的统御者,让百姓望而生畏。《帝王图》中的大臣,多穿曲裾单衣,方心曲领,头戴委貌冠或进贤冠,笏头履。

幞头靴袍则是吸收了胡服特点而在百官中流行的常服。第339窟、第45窟等窟中的壁画上的男子,身穿窄袖长袍,戴幞头,乌靴,革带。这种服饰到盛唐时期被“襕衫”所取代。所谓襕衫,是一种裳下摆接一横襕的男子长衫。《新唐书·车服志》里说:“中书令马周上议,《礼》无服衫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请加襕、袖、褾、襈,为士人上服。”盛唐以后官吏多穿襕衫。

图83 敦煌莫高窟第130窟北壁《男供养人》

圆领短袖,是唐初新妆,与西域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胡舞”“胡乐”“胡饭”“胡服”极为流行,宫廷仕女、贵族妇女模仿胡人的装扮成了一时的风气,民间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旧唐书·舆服志》里说:“士女皆竞衣胡服。”如329窟女供养人的服饰就是典型的例证,圆领露胸,袖长至腕,长裙裹脚,这种装束借鉴了胡服的特点。

唐初女子有“蔽面”习俗,妇女外出多戴幂篱。幂篱是一种始于西域地区少数民族的蔽面之巾,通常以黑色纱罗为之,戴时上覆于顶,下垂于背,近脸面处开有小孔,以便露出眼鼻。后来改戴“拖裙至颈”的帷帽。帷帽式样为一种高顶宽檐笠帽,在帽檐一周戴上薄而透的面纱。《旧唐书·舆服志》里说:“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著幂篱,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王公之家亦同此制。永徽之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寻下敕禁断。……则天之后,帷帽大行,幂篱渐息。”幂篱帷帽是障蔽风尘的远行服饰,这种服装与西北地区多风沙有关。(www.xing528.com)

图84 敦煌莫高窟第329窟《女供养人像》圆领短袖

第103窟《化城喻品》中的骑骡马的妇女,着长袍,戴笠帽,下垂裙,前拥项下,后披肩背,仅露面部,这是从幂篱转变到帷帽的中间形式。

而妇女穿丈夫的衣冠也是唐初兴起的一种新风气。《新唐书·舆服志》里说:“开元中,奴婢服襕衫,而仕女衣胡服……有衣男子之衣而靴,如奚、契丹之服。”敦煌盛唐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中的侍女亦着此装,盘领襕衫,腰束革带,头顶作高髻,裹着薄如蝉翼的皂罗幞头,双脚垂至肩背。

图85 幂篱帷帽

图86 敦煌莫高窟第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