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阵列涡流检测的原理及应用介绍

阵列涡流检测的原理及应用介绍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4.1-75是一种称为X-型的、采用内穿过方式进行管壁质量检测的阵列涡流探头。B1线圈作为激励线圈,在管壁中感应产生涡流,涡流的再生磁场被B3线圈接收;同样,B2线圈产生的涡流场被B4线圈接收,C1线圈产生的涡流场被C3线圈接收,C2线圈产生的涡流场被C4线圈接收,依此类推,又形成了32个沿管材周向的检测通道。

阵列涡流检测的原理及应用介绍

阵列涡流(Arrays Eddy Current)技术是近10年内出现的一项新的涡流检测技术,它是通过涡流检测线圈结构的特殊设计,并借助于计算化的涡流仪强大的分析、计算及处理功能,实现对材料和零件的快速、有效地检测。其主要优点表现为:①检测线圈尺寸较大,扫查覆盖区域大,因此检测效率一般是常规涡流检测方法的10~100倍;②一个完整的检测线圈由多个独立的线圈排列而成,对于不同方向的线性缺陷具有一致的检测灵敏度;③根据被检测零件的尺寸和型面进行探头外形设计,可直接与被检测零件形成良好的电磁耦合,不需要设计、制作复杂的机械扫查装置。阵列涡流技术与传统的涡流检测技术相比,主要不同点在于前者的探头是由多个独立工作的线圈构成,这些线圈按照特殊的方式排布,且激励(又称发射)与检测(又称接收)线圈之间形成两种方向相互垂直的电磁场传递方式,如图4.1-74所示。线圈的这种排布方式,有利于发现取向不同的线型缺陷。

978-7-111-35953-1-Part04-111.jpg

图4.1-74 阵列涡流探头中线圈的排布与电磁场的分布

978-7-111-35953-1-Part04-112.jpg

图4.1-75 X-型阵列线圈的结构

为提高检测效率,阵列涡流探头中包含有几个或几十个线圈,不论是激励线圈,还是检测线圈,相互之间距离都非常近,保证各个激励线圈的激励磁场之间、检测线圈的感应磁场之间不相互干扰,是阵列涡流技术的关键。由于该技术为专利技术,尚未见文献公开介绍有关的干扰屏蔽技术。(www.xing528.com)

图4.1-75是一种称为X-型的、采用内穿过方式进行管壁质量检测的阵列涡流探头。它由一个与管截面为同心圆的常规线圈和48个轴线方向为被检管材直径方向的阵列线圈组成。

如图4.1-75所示,阵列探头由环绕探头骨架轴线(即被检测管材的轴线)3组小的线圈构成,每组线圈的数量均为16个。线圈从管材内部穿过时,是如何完成对管壁质量的检测呢?为便于叙述和理解,将这三组线圈分为A组(A1,A2,A3,…,A16)、B组(B1,B2,B3,…,B16)、C组(C1,C2,C3,…,C16),如图4.1-76所示。A组线圈为检测线圈(即接收线圈),相对于A组线圈而言,C组线圈为激励线圈,如图中C1线圈产生的磁场在管壁中激励产生涡流,该涡流在再生磁场被A1和A2线圈所感应接收;以这种方式电磁耦合形成的涡流适于发现管材轴线方向的缺陷。同样,C2线圈作用于A2和A3线圈,C3线圈作用于A3和A4线圈厂依此类推,形成32个沿管材轴线方向的检测通道。

B1线圈作为激励线圈,在管壁中感应产生涡流,涡流的再生磁场被B3线圈接收;同样,B2线圈产生的涡流场被B4线圈接收,C1线圈产生的涡流场被C3线圈接收,C2线圈产生的涡流场被C4线圈接收,依此类推,又形成了32个沿管材周向的检测通道。以这种方式电磁耦合形成的涡流适于发现管材周向的缺陷。

978-7-111-35953-1-Part04-113.jpg

图4.1-76 X型阵列线圈的电磁耦合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