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度量切屑变形程度?

如何度量切屑变形程度?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切屑变形程度的度量通常用下述两个参数。相对滑移表示为由上式可见,增大前角γo和剪切角φ,则相对滑移ε减小,即切屑变形减小。它利用切屑外形尺寸的变化来衡量切屑变形程度。由此可见,剪切角增大,前角增大,则变形系数ξ减小。刀具前面的摩擦与积屑瘤是这一变形区的主要特征。切削速度主要是通过切削温度和摩擦系因影响积屑瘤。

如何度量切屑变形程度?

1.切屑的成形过程

如图3-1(a)所示,金属(塑性)受压缩时,随着外力增加,金属先后产生了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并使金属晶格产生滑移,而后断裂;如图3-1(b)所示,金属切削相当于局部压缩金属的压块(刀具),使切削层金属沿最大剪应力方向产生滑移。金属的三个变形区如图3-1(c)所示。

图3-1 金属的压缩与切削和三个变形区

图3-2所示为被切金属层内任一点的剪切滑移示意图。在刀具与工件开始接触的最初瞬间,工件内部产生弹性变形。随着切削运动的继续,切削刃对工件材料的挤压作用加强,使工件材料内部的应力和应变逐渐增大。

2.三个变形区

1)第Ⅰ变形区

图3-2 切屑的形成过程

当材料内部的应力达到屈服极限时,被切削的金属层开始沿着剪应力最大的方向滑移,产生塑性变形。图3-2中的OA面就代表始滑移面。以图中P点为例,当移动到1的位置时,由于OA面上的剪应力达到材料的屈服强度,所以点1在向前移动的同时也沿着OA面移动,合成运动将使点1流动到点2,2'2就是它的滑移量。之后同理继续滑移到了点3、点4处。离开点4的位置以后,其流动方向与刀具前面平行而不再沿OM面滑移,故称OM面为终滑移面。始滑移面OA面与终滑移面OM面之间的变形区称为剪切滑移变形区,又称第Ⅰ变形区,如图3-1(c)所示。第Ⅰ变形区宽度很窄,为0.02~0.2 mm。通常就用平面OM面来表示第Ⅰ变形区,OM面与切削速度方向的夹角称为剪切角φ(见图3-3(a))。切屑变形程度的度量通常用下述两个参数。

(1)相对滑移ε。

它用来衡量第Ⅰ变形区的滑移变形程度。

如图3-3(a)所示,切削层中m'n'线滑移至m"n"线位置时的瞬时位移为Δy,滑移量为Δs,实际上Δy很小,故滑移在剪切面上进行。滑移量Δs越大,说明变形越严重。相对滑移表示为

由上式可见,增大前角γo和剪切角φ,则相对滑移ε减小,即切屑变形减小。

(2)变形系数ξ。

它利用切屑外形尺寸的变化来衡量切屑变形程度。

切削层的金属经第Ⅰ变形区的剪切滑移变形后成为切屑,切屑层的外形尺寸与切削层的尺寸相比有了变化,如图3-3(b)所示,它的长度缩短,即LDh<LD,厚度增加,即hDh>hD,宽度不变,这称为切屑收缩。通常用变形系数ξ来表示切屑变形的程度,即

式中:LD、hD——切削层的长度和厚度;

LDh、hDh——切屑层的长度和厚度。

图3-3 变形程度的度量方法

由图3-3(a)还可推出剪切角φ与变形系数ξ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剪切角增大,前角增大,则变形系数ξ减小。

2)第Ⅱ变形区

切削层的金属经过第Ⅰ变形区后,切离工件基体形成切屑沿前面流出。切屑沿前面流出时,受到前面的挤压和摩擦。在前面摩擦阻力的作用下,靠近前面的切屑底层金属再次产生剪切变形,使切屑底层薄薄的一层金属流动滞缓,流动滞缓的一层金属称为滞流层。这一区域又称为第Ⅱ变形区,如图3-1(c)所示。它的变形程度比切屑上层要大几倍至几十倍。刀具前面的摩擦与积屑瘤是这一变形区的主要特征。

(1)前面的摩擦。

切屑在流经刀具前面时,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产生剧烈的摩擦,这种摩擦与一般金属接触面间的摩擦不同。如图3-4所示,切屑接触区分为黏结区和滑动区两个部分。黏结区的摩擦为内摩擦,这部分的切向应力等于被切材料的剪切屈服点τs。滑动区的摩擦为外摩擦,即滑动摩擦,这部分的切向应力随着远离切削刃由rs逐渐减小到零。切屑接触面上正应力分布为刃口处最大,远离刃口处变小,直至减小到零。可见,切向应力和正应力在切屑接触面上是不等的,所以前面上各点的摩擦是不同的,即前面上各点摩擦因数是变化的。由于一般材料的内摩擦因数都远远大于外摩擦因数,所以在研究前面摩擦时应以内摩擦为主。(www.xing528.com)

(2)积屑瘤。

由于刀屑接触面的黏结摩擦及滞流作用,在切削塑性金属时,在前面上的温度、压力适宜的时候,切屑底层金属黏结在刃口附近的前面上,形成一个硬度很高的楔块,这个楔块称为积屑瘤,或称刀瘤,如图3-5所示。

图3-4 切屑与前面的摩擦特性

图3-5 积屑瘤

积屑瘤在形成过程中是一层层增高的,到一定高度会脱落,即积屑瘤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生成、长大、脱落的周期性过程。

积屑瘤的存在可代替切削刃进行切削,对切削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还可增大刀具实际前角,对粗加工的切削过程有利;但是积屑瘤的顶端从刀尖伸向工件内层,使实际背吃刀量和切削厚度发生变化,将影响工件的尺寸精度,由于积屑瘤的高度变化使已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值变大,并易引起振动,所以在精加工应避免产生积屑瘤。

影响积屑瘤的主要因素有工件材料、切削速度、刀具前角及切削液等。塑性大的工件材料,刀屑之间的摩擦因数和接触长度大,生成积屑瘤的可能性就大。脆性金属材料一般不产生积屑瘤。切削速度对积屑瘤有很大的影响,切削速度很低(vc<8 m/min)或很高(vc>80 m/min)都很少产生积屑瘤,在中等切削速度范围内(加工普通钢vc≈20 m/min)最容易产生积屑瘤,此时,积屑瘤的高度也最大,如图3-6所示。切削速度主要是通过切削温度和摩擦系因影响积屑瘤。刀具前角增大可以减小切屑变形和作用在刀具前面上的正压力,从而可以抑制积屑瘤的生成或减小积屑瘤的高度,故精加工时一般都采取较大的前角。当前角γo>35°时,一般不会产生积屑瘤。使用润滑性能好的切削液可减小摩擦,有效地抑制或减小积屑瘤。

3)第Ⅲ变形区

工件的已加工表面受到切削刃钝圆半径和刀具后面的挤压和摩擦,产生塑性变形。工件已加工表面与刀具后面的接触区域称为第Ⅲ变形区,如图3-1(c)所示。

刀具的刃口实际上无法磨得绝对锋利,如图3-7所示,刃口圆弧半径rβ>0时,刃口对切削层既有切削作用,又有挤压作用,使刃前区的金属内部产生复杂的塑性变形。通常假设在切削层的O点上方作用着正压力和摩擦力的合力F,以O点为分界点,O点以上金属晶体向上滑移形成切屑;O点以下ΔhD厚度的金属层,晶体向下滑移,绕过刃口形成已加工表面。另外,近圆弧刃口处的后面上小棱面CE面与已加工表面接触产生摩擦;由已加工表面弹性变形引起的弹性恢复层Δh与后面上ED面部分接触产生挤压摩擦。上述的滑移变形和挤压摩擦变形构成了已加工表面上的第Ⅲ变形区,该变形区中变形层厚度达十分之几毫米。

图3-6 切削速度对积屑瘤的影响

图3-7 已加工表面变形

经切削产生的变形使得已加工表面层的金属晶格产生扭曲、挤紧和碎裂,造成已加工表面的硬度增高,这种现象称为加工硬化,亦称冷硬。加工硬化程度严重的材料使得切削变得困难,加工硬化还使得已加工表面出现显微裂纹和残余应力等,从而降低加工表面的质量和材料的疲劳强度。因此,在切削加工中应尽量设法减轻或避免已加工表面的加工硬化。

鳞刺是已加工表面上一种鳞片状毛刺,它对表面粗糙度有严重的影响。通常低速度对塑性金属进行车削加工、刨削加工、钻削加工、拉螺纹加工和齿轮加工,都可能出现鳞刺。采用减小切削厚度和使用润滑性能好的极压切削油或极压乳化液高速切削、加热切削等措施,都可抑制鳞刺。

三个变形区各有特点,又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对工件表面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3.影响切屑变形的主要因素

影响切屑变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工件材料

工件材料的强度、硬度越高,刀屑之间的摩擦因数就越小,所以切屑变形就越小;另一方面,材料的性能通过对积屑瘤的影响而影响切屑变形,塑性大的材料在切削过程中易产生积屑瘤,从而增大了刀具的工作前角,减少了切屑变形。

2)刀具的角度

(1)前角的影响:刀具的前角越大,切削刃越锋利,刀具前面对切削层的挤压作用越小,切屑变形就越小。

(2)刀尖圆弧半径的影响:当刀尖圆弧半径增大时,切削刃上参加切削的曲线刃的长度增加,使平均切削厚度减小,变形增大;另外,圆弧切削刃上切屑流出方向的不同,且相互干涉,使切屑变形增大。

3)切削用量

(1)切削速度的影响。切削速度对切屑变形的影响如图3-8所示,在有积屑瘤生成的切削速度范围(vc≤40 m/min)内,主要是通过积屑瘤形成实际前角的变化来影响切屑变形。在切削速度较低的范围(0~20 m/min)内,随着切削速度的提高,积屑瘤逐渐长大,使得刀具实际前角增大,所以切屑变形减小。当积屑瘤的高度达到最大值时,刀具的实际前角最大,变形系数最小。当切削速度继续提高时,积屑瘤高度逐渐减小,刀具实际前角也逐渐减小,变形系数相应增大。当积屑瘤消失时,刀具实际前角最小,此时切削温度较高,摩擦因数较大,变形系数达到最大值。在切削速度较高的范围(vc>40 m/min)内,变形系数随切削速度的增加而减小。这主要是因为随切削速度增加,切削温度升高,摩擦因数减小。

图3-8 切削速度对切屑变形的影响

(2)进给量的影响。进给量增加使切削厚度增加,但切屑底层(靠近前面)发生剧烈变形的金属层厚度增加不多,也就是说,变形较大的金属层在切屑总体积中所占的比例下降了,所以切屑的平均变形程度变小,变形系数变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