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标准体系策划准备阶段详解

企业标准体系策划准备阶段详解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年标准化目标展开实施表4.3.1.3调查分析1.企业需求调查分析企业产品及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情况,研究各方面对标准的需求。在企业标准体系中,领导人员具有最重要的地位。

企业标准体系策划准备阶段详解

4.3.1.1 落实组织机构和人员,规定职责

1.成立领导小组和/或工作小组

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标准化管理部门,成立以最高管理者(或管理者代表)为首,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或建立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担任主任,并任命一位管理者为标准化管理者代表;委员会下设专职办事机构,如秘书处或办公室;或将专职落实到某一职能部门。

工作小组是建立、健全企业标准化体系的具体工作机构,一般由企业管理部门牵头,也可以由标准化部门牵头。它的任务是编制工作计划和开展具体的工作,包括:协调企业标准化工作;编制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写具体标准,包括各种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由于企业的规模不同,基础不同,所以不同企业工作小组的具体工作内容也不完全相同。例如许多企业由各职能部门编写各类标准,工作小组仅做一些协调工作和标准的最后把关。同时,应注意对企业现有机构的协调或调整。比如有些企业由技术部门负责技术标准体系标准;综合管理部门(如总经办、企管办)负责管理标准体系标准;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工作标准体系标准。

2.设专兼职人员

企业标准化工作应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授权的管理者统一管理。这是因为,第一,国家对标准化实行法制管理,一旦违法,应由企业法人承担责任。第二,企业标准化工作涉及生产、经营、管理各部门,需要协调的工作较多,没有高层次的统一管理,就难以统一指挥和协调。各职能部门和生产单位的主管应是标准化工作的责任人,并设兼职标准化员负责各部门的标准化工作。

企业标准化管理人员应具备与所从事标准化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标准化知识和工作技能,经过培训取得标准化管理的上岗资格;熟悉本企业生产、技术、经营及管理现状,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实践,及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熟悉并能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化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有关的标准和相关活动程序。

3.规定职责

企业应对各个部门和各类人员的标准化工作职责进行规定,尤其是最高管理者。包括:

(1)最高管理者的标准化职责;

(2)标准化专兼职机构的标准化职责;

(3)标准化专兼职人员的标准化职责;

(4)各职能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的标准化职责。

上述规定可以独立成文,也可以包括在企业标准化管理标准/规定中。其内容应满足GB/T15496—2003标准中7.1、7.2、7.3的要求。

“标准”不只是产品质量标准,还包括安全、卫生、环境……甚至还包括生产(服务)过程等方面的标准。因此,企业标准化工作,不能局限在企业的某个部门,而是在生产、经营、管理的各部门、各岗位都需要开展标准化工作。

4.3.1.2 制定标准化方针和目标

1.制定依据

企业最高管理者应依据企业总的经营方针和目标,确定与本企业方针、目标相适应的标准化工作任务和目标。

2.标准化方针

标准化方针是企业标准化发展的方向与蓝图,具有战略性、纲领性,为制定与评审标准化目标提供框架

3.标准化目标

标准化目标是实现标准化方针的具体工作与步骤,是方针的体现和具体化,是一定时期可测量的量化指标。

【例4.1】某企业的标准化方针与标准化目标。

××公司发布令

1.标准化方针

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实现科学规范管理。

2.标准化目标

(1)两年内企业标准化达到AAA级水平。

(2)两年内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两体系完全与标准体系融合。

(3)三年内主产品实现等同采用国际标准。

4.目标的展开

要按时间、按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和各生产单位。

【例4.2】某企业标准化目标的展开实施。

201×年标准化目标展开实施表

4.3.1.3 调查分析

1.企业需求

调查分析企业产品及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情况,研究各方面对标准的需求。必要时要进行专题调查,如新产品开发的标准化需求,推行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标准化调整的需求。

2.国内外有关标准状况

首先了解本企业已有的企业标准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二是了解掌握与本企业产品和生产过程、经营管理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三是了解与本企业产品和生产过程、经营管理有关的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特别要注意调查研究有关安全、卫生、环保方面的标准,以及与本企业有关的重要标准的相关信息。

3.国家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法律、法规和规章

研究分析国家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发布的安全、卫生、环保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及相应的国际通行惯例。这是调查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4.企业标准化工作现状

分析本企业标准化工作现状,对照标准GB/T15496要求,找出差距,在现有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完善企业标准体系。

4.3.1.4 确定企业标准体系方案

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研究企业标准体系,首先要对企业标准体系进行分解,即研究企业标准体系应该由哪些子系统组成或者说应该分成几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又如何分成若干个更小的系统,直至分解到若干单项标准。

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需要大量的标准、程序、规范、制度来指导各个环节的活动,它们之间关系如何,怎么归类、协调、统一,是否适用?对已实施的标准心中要有数;对零散的、各自为政的、不够协调的标准要加以改造和整合。理顺标准的关系,应运用系统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对标准识别,找到在体系中的位置,有助于多种标准的实施和协调。同时,要运用标准化原理(简化、统一、协调、优化),以最少的标准去覆盖最大的范围,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多样化。

标准覆盖要全面,即覆盖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标准体系内应相互兼容、协调、统一。核心是产品标准,其外围是技术标准,配套的是管理标准,保证实施的是工作标准;另外,与其他管理体系相互协调,避免重复。

1.领导作用

“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ISO9000:2008

领导是具有一定权力、负责指挥和控制企业或下属的人员。在企业标准体系中,领导人员具有最重要的地位。最高管理者是指“在最高层指挥和控制组织的一个人或一组人。

在标准化管理中,领导的作用主要是创造全员参与,实现企业目标的环境。这里的“环境”,不是指自然环境,也不仅仅是指一般的工作环境,而主要是指人文环境,是企业内部的情况和条件。(www.xing528.com)

应考虑包括顾客、所有者、员工、供方和社会等所有受益者的需求,了解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并对此做出响应。

将标准化方针和目标与企业内部环境统一起来。方针和目标既要适合企业的现状,又要对现状有改进或促进作用。要让全体员工都知道、了解和理解标准化方针和目标,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以形成良好的标准化风气。凡是违背标准化方针、目标的行为,以及不遵守标准的现象,都能受到员工自觉的抵制。

(1)确保获得必要资源。

企业标准体系要建立和运行,都应有必要的资源和相关条件,如人员、设施、工作环境、信息、自然资源以及财务等资源。资源投入不足或资源本身质量欠佳,都难以使体系取得预期的效果。

(2)确保建立、实施和保持一个有效的企业标准化体系以实现标准化目标。

领导的最主要职责是制定标准化方针,确定标准化目标,推动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2.过程方法

“将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过程加以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ISO9000:2008

系统地识别和管理企业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过程方法”。

过程是理解过程方法的基础。过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产品是“过程的结果”。任何将所接收的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都可视为过程。过程(活动)输入需要使用资源。资源可以包括人员、设施、工作环境和信息等。

过程具有分合性。任何一个过程,都可以分为若干个更小的过程;而若干个性质相似的过程,又可以组成一个大过程。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会直接成为下一个过程的输入,形成过程链。

以过程为基础的企业标准体系模式如图4.1所示。

(1)企业标准体系是以过程为基础组成的体系。应对每一个过程规范其运行准则,并采用PDCA方法进行循环管理。

(2)企业通常建立具有职能的组织机构,但传统的管理强调纵向职能的管理,因此,当需要进行跨职能的活动时,就容易出现问题。“过程方法”强调简化和优化主要过程,强调横向管理的协调性,以提高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

(3)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标准化要求是企业整个标准化过程的输入,其中相关方包括政府、社会公众等。没有这种输入或企业在确定输入时对它们的要求识别错误,就会使企业的标准化过程失去意义或出现大问题。因此,识别这种输入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4)企业的输出结果的接受者是顾客和其他相关方。企业应对顾客和相关方的满意程度进行监视,以便评价和确认他们的要求是否得到满足。如果满足不够,则应进行改进。

(5)企业内部四大“板块”过程。“管理职责”从顾客和其他相关方那里获得“需求和期望”,根据这些“需求和期望”制定标准化方针,确定标准化目标,进行策划,建立组织机构,明确职责权限。“管理职责”的输出是“资源管理”,包括人员、设施、工作环境、信息和财务等。各种资源经过相互作用形成“标准化过程”,“标准化过程”的结果一方面输出到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另一方面又输出到“评价和改进”。通过“评价和改进”的输出,改进“标准化过程”过程。这样,标准化体系就能获得不断完善。

图4.1 以过程为基础的企业标准体系模式

理解了过程模式图,才能真正理解过程方法,并自觉运用这种方法去进行标准化管理。

深刻理解“过程—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三者之间的异同及关系,有助于体系的建设、实施、评价、改进。

3.系统方法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ISO9000:2008

系统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思想,已广泛渗透到哲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中。系统论要求将任何一件事或任何一个要素,都看作是一个系统的组成部分。

在标准化管理中运用管理的系统方法就要:

(1)确定标准化方针目标。组织的标准化管理要执行什么样的方针,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是企业标准体系的基础,也是系统目的性的要求所在。

(2)通过识别或展开影响既定目标的过程来定义体系。理解体系的各个过程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这就是前面讲的过程方法,也反映了系统的整体性要求。

(3)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标准化管理的组织体系。企业所有的机构都不能游离于企业外。标准化管理的职责也要形成系统,涵盖所有的过程,不能形成空白点。

(4)确立关于资源的约束条件。从系统论的角度,统筹安排有限资源。

(5)理解企业标准体系的系统性。任何一个过程,任何一个员工,甚至任何一项资源都是系统的一部分,其作用虽有主次之分,但都是不可或缺的。系统的功能发挥如何,有赖于其组成部分功能的发挥。应围绕企业的方针目标,建立起以技术标准体系为主体,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相配套,包括企业标准化工作管理要求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

(6)对企业标准体系进行系统管理。系统的功能不是其组成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有时可能是1+1>2,也可能是1+1<2,进行系统管理,就是追求1+1>2的目标。发现问题,切忌片面判断,也应放到系统中来认识,包括认识其危险和原因,从而采取系统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7)通过测量和评价持续地改进体系。企业应不断考虑新的目标或新的发展战略,并以此对企业标准体系进行改进或创新。应对体系进行评价,以发现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修正,包括重新设计。评价和确认是推动标准体系运行和保持体系有效性的动力所在。

4.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ISO9000:2008

持续改进是指“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也就是循序渐进的改进,它是以产品、体系或过程为对象,以提高过程的效率和有效性为目标的活动。持续改进过程一般包括以下活动:

(1)分析和评价现状,识别改进范围。

(2)设定改进目标。

(3)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以实现这些目标。

(4)评价解决办法并做出选择。

(5)实施选定的解决办法。

(6)测量、验证、分析和评价实施的结果,以确定这些目标已经满足。

(7)将更改纳入文件。

必要时,对结果进行评审,以确定进一步改进的机会。从这种意义上说,制定改进目标和寻求改进机会的过程是一个持续过程,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反馈,数据分析以及企业标准体系的自我评价和社会确认也可用于识别改进的机会。

4.3.1.5 组织标准化培训

企业应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对各类人员进行标准化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和考核。包括:

(1)国家系列标准培训。

(2)本企业标准体系文件的宣贯。

(3)有关标准的培训。

企业领导应学习GB/T15496《企业标准体系 要求》,了解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内容、目的及意义,了解企业领导在建立标准体系中的作用等。

各级管理者应熟悉有关标准化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了解标准化的基本知识;熟悉并掌握管辖范围内的各类标准,并能贯彻和运用。

专兼职标准化人员应达到上岗要求。其他各类人员应熟悉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要具备标准化意识、标准化法律法规和标准化基本知识。

培训可以有多种形式:高等院校相关专科进修,参加相关系统组织的专业培训班,本企业组织的专题培训,组织专题研讨、交流活动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