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唱腔音乐及其结构形态探析

唱腔音乐及其结构形态探析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锣戏的唱腔结构属于以曲牌体结构形式为基础、兼含板式变化因素的形式。根据使用频率的不同进行划分,其中类曲牌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类,该剧种大部分剧目的唱腔音乐均由这一曲牌通过反复及变化发展而成。它们在丰富锣戏的音乐结构形式、旋律形态以及体现戏曲的戏剧性因素方面均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以下,笔者将根据锣戏在河南省内形成的三个地域性流派为例,具体呈现锣戏唱腔音乐的形态特征。

唱腔音乐及其结构形态探析

戏曲的唱腔根据组织形式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曲牌体和板腔体。前者是指特定剧种的唱腔以若干支长短句组成的曲牌为结构基础,并以多种不同曲牌的连缀作为表情达意的基本手段。后者是以整齐对称的上下句为结构基础,以各种板式的对比、变化作为抒情和叙事的基本手段。

锣戏的唱腔结构属于以曲牌体结构形式为基础、兼含板式变化因素的形式。根据使用频率的不同进行划分,其中【耍孩儿】类曲牌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类,该剧种大部分剧目的唱腔音乐均由这一曲牌通过反复及变化发展而成。其他曲牌则是此类曲牌的有益补充,其中既有长短句式的【山坡羊】【清江引】【西江月】等,也有整齐句式的、具有鲜明板腔体音乐特征的【调子】【山坡羊】【赞子】【哭捻】【西江月】【高腔】【干板令】【呱嗒嘴】【扑灯蛾】等。它们在丰富锣戏的音乐结构形式、旋律形态以及体现戏曲的戏剧性因素方面均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

【耍孩儿】是在中国传统音乐中被广泛采用的一支曲牌。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它最早出现于宋代诸宫调之中,此后始终没有淡出传统音乐发展的“苑囿”。通过长期的发展,该曲牌共形成北曲类型【耍孩儿】、南曲类型【耍孩儿】及俗曲类型【耍孩儿】三种。其中前两者主要由昆曲传承和保存,第三种类型的【耍孩儿】广泛存现于明清以来的民间歌曲、歌舞曲艺、戏曲及器乐等多种民间音乐体裁,尤其在曲艺、戏曲中的使用率很高。在上述民间音乐体裁中,俗曲类型的【耍孩儿】又常被称为【娃娃】【娃子】等。锣戏使用的正是俗曲类型的【耍孩儿】。河南省境内的锣戏对于该曲牌的称谓存在着地区差异。黄河以北习称其为【娃娃】,而黄河以南称其为【耍孩儿】。(www.xing528.com)

俗曲类型【耍孩儿】的基本且最稳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唱词格律方面。其唱词定格为八句,前两个六字句必须是“三字+三字”的词格,第三至第六句,是四个“四字+三字”词格的七字句,而最后的两个七字句则必是“三字+四字”的词格程式。此八句唱词分为三组,其中第一组包含前三句,为“两上一下”句式;第二组亦包含三句,为“一上两下”句式;最后一组包含两句,由一个上下对仗句构成。此外,第四句和第七句尾字必须跳韵,亦称为翘辙。同一剧种或不同剧种的俗曲类型【耍孩儿】曲牌在速度、板式、旋法方面也会有较大的差异,但其词格的稳定性却是突出的,这是该曲牌区别于其他曲牌的重要特征。以下,笔者将根据锣戏在河南省内形成的三个地域性流派为例,具体呈现锣戏唱腔音乐的形态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