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晋剧唱腔过门形态研究

晋剧唱腔过门形态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里列举其它剧种的过门,旨在使我们共同辨析和感知两者的异同,进而加深对晋剧特点的了解。此例中的两个过门均为板起板落。这也是豫剧中较为多见的过门特点。在早期豫剧唱腔中,其过门形态也是,“原字原补+固定格式”的。

晋剧唱腔过门形态研究

5.其它剧种的过门形态

对比,是认识同类事物和认知自我的最好方法,是令人“有效感知”两者异同的捷径。在这里列举其它剧种的过门,旨在使我们共同辨析和感知两者的异同,进而加深对晋剧特点的了解。

遗传学的角度看,梆子系统各剧种的音乐和唱腔应有共同的基因,这是我们比对研究的基础。然而,由于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同时受到包括审美取向、人文地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它们又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这是我们比对研究的目的。从亲缘关系上讲,蒲剧是晋剧的前身剧种,我们先从蒲剧开始。

①蒲剧过门

例3-3-49:  蒲剧《白玉楼》旦角唱腔

【二性】2/4

蒲剧的【二性】类似晋剧的【夹板】。

从上例中的过门形态看,旋律上众多的“4”和“7”显现出了明显的“苦音”特征(关于“苦音”,第四章中有专门论述);结构上与晋剧相似,有着“原字原补”的意义。不同之处是:①蒲剧过门均略去了眼上起奏的一拍,改为板上直接起奏,②上句本句子过门的后半部分,增加一个落于“1”字上的补充过门,这个补充过门可有可无,根据剧情而定。

蒲剧唱腔中的上句子形态与晋剧相近,下句子情况则不同,晋剧的下句子唱腔多落音为“5”字,少数落音为“1”字,而蒲剧【二性】垛板下句子落于“4”字、“7”字、“2”字的情况时有出现。当然,蒲剧下句子过门也随着唱腔落音的不同而做了相应的调整,彰显出了其下句子过门的特殊性。

豫剧过门

豫剧是很有特色的一个剧种。说它有特色是因为同属一个梆子系统,而它的旋法特征却显得鹤立鸡群,唱腔旋律也更多偏重于宫调式的色彩。按照范立方先生的观点,“豫东调的基本调式为bB宫;豫西调的基本调式则是bE宫和bB徵”。(《豫剧音乐通论》114页,范立方编著,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我们来看豫剧的过门。

例3-3-50:  豫剧《南阳关》伍云召唱段

【二八板】

可以看出,豫剧的过门不仅体现了“原字原补”的意义,更为突出地体现了“原唱原补”的特点。此例中的两个过门均为板起板落。这也是豫剧中较为多见的过门特点。

在早期豫剧唱腔中,其过门形态也是,“原字原补+固定格式”的。但由于过门太多太长,容易使剧情造成拖沓,所以,后期逐渐被简化掉了,只保留了现在“原字原补”(或“原唱原补”)的部分。

例3-3-51:  早期豫东(祥符调)《南阳关》唱段

赵义亭演唱

【二八板】

(摘自《豫剧音乐通论》153-154页,范立方编著)

在这个早期祥符调的过门中,前半部分为“原字原补”,后半部分为打击乐形态的“固定格式”。可以看出,打击乐部分既单调、乏味,又机械、缺乏生机,所以,被淘汰也是在理之中的事情。

我们再来看豫剧【慢板】的过门:

上句过门:原字原补+固定格式

例3-3-52:  豫剧《三上轿》崔金定唱段

陈素真演唱

(摘自《豫剧音乐通论》306页,范立方编著)

上例中第1分句是对唱腔尾部音符的变奏模仿,体现了“原字原补”的程式和意义;第2分句是对第1分句的变奏模仿;第3分句是第1和第2分句的简约形式。接下来的“固定格式”则把旋律导入了落于“1”字的程式化过门之中,完成了两部分的衔接。

我们再来看一个下句子过门的谱例。

例3-3-53:  豫剧《三上轿》崔金定唱段

陈素真演唱

(摘自《豫剧音乐通论》306页,范立方编著)

此例情况与前例基本相同,第1分句是对唱腔尾部旋律的变化再现;第2分句和第3分句以完全重复的手法,对第1分句进一步做出肯定;第4分句出现“#4”到“5”的旋律走向,呈现出豫剧特色音级;其后,通过个别音符调整,导入了“固定格式”,最后落于“1”字上。

与晋剧不同的是,豫剧过门的“固定格式”落于“1”字上,与唱腔落音不一致,而晋剧的“固定格式”的落音与唱腔的落音是一致的。

京剧过门

京剧是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合并而成的剧种。据考证,其西皮声腔属于梆子系统,故带有高亢激越、色彩明亮的梆子特点。二黄声腔则相对暗淡、低沉。

京剧的过门结构与晋剧相同,也是“原字原补+固定格式”的模式。

例3-3-54:  京剧【西皮原板】上句“2”字过门

例3-3-55:  京剧【西皮原板】上句“3”字过门

(以上两例摘自《京剧唱腔句法与作品分析》522页,费玉平编著,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以上两例中的第1分句,都是对唱腔的变化重复和补充,其后的“固定格式”部分则完全一样。我们接着再看二黄的过门:

例3-3-56:  京剧【二黄原板】上句“6”过门

例3-3-57:  京剧【二黄原板】上句“3”过门

(以上两例摘自《京剧唱腔句法与作品分析》517页,费玉平编著,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www.xing528.com)

【二黄原板】的上句过门增加了一个旋律过渡段,其它结构则与【西皮原板】相同。

京剧过门与晋剧过门相比,结构相同,只是“固定格式”的落音不同。晋剧过门须“唱什么字,落什么音”。京剧为“固定”落音:西皮“固定格式”落音为“1”,二黄“固定格式”落音为“5”。此“格式”与唱腔落音无关。

秦腔过门

秦腔【二六板】是其母体板式,我们先以【二六板】为例看看其过门形态。

例3-3-58:  秦腔苦音腔上句过门

【二六板】“1”字

【二六板】“2”字

【二六板】“4”字

【二六板】“5”字

【二六板】“7”字

例3-3-59:  秦腔欢音腔上句过门

【二六板】“1”字

【二六板】“2”字

【二六板】“3”字

【二六板】“5”字

【二六板】“6”字

【二六板】“7”字

秦腔的唱腔(含起板、过门)和音乐曲牌分为两大腔系,即欢音腔和苦音腔。上两例中同样是“1”字过门,由于分属两个腔系,所以,旋律并不相同,这是秦腔音乐的艺术特色。虽然分属两大腔系,但其结构是相同的:第1分句均为“原字原补”性质的旋律,第2分句均为第1分句的变化重复,两个分句落音相同。由于其第2分句没有与第1分句相对或绝对分离,所以,它不具备固定格式的性质。

秦腔【二六板】下句子必须落“5”音上,所以,下句子过门只有一种形态。

例3-3-60:  秦腔欢音腔下句字过门

【二六板】“5”字

例3-3-61:  秦腔苦音腔下句子过门

【二六板】“5”字

秦腔下句子过门的结构与上句子相同。可以看出,秦腔【二六板】过门中的旋律为变化重复式的,所以,其旋律略显单一。我们再看看秦腔【慢板】过门。

例3-3-62:  秦腔欢音腔上句子过门

【慢板】“1”字

【慢板】“2”字

【慢板】“6”字

例3-3-63:  秦腔苦音腔上句子过门

【慢板】“1”字

【慢板】“2”字

【慢板】“4”字

(以上所有秦腔过门谱例均摘自《秦腔音乐概论》,王正强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4月版)

秦腔的【慢板】过门,与晋剧非常相似,也是由过门第1分句构成“原字原补”旋律,其后紧跟“固定格式”,落音相同。

通过对以上几个剧种过门的对比分析,我们现在总结其过门规律如下:

晋剧:原字原补(眼起板落)+固定格式(相对分离,落音相同)

蒲剧:原字原补(板起板落)+固定格式(绝对分离,落音相同)

豫剧:原字原补(板起板落)+固定格式(慢板使用,绝对分离,落音不同)

京剧:原字原补(板起板落)+固定格式(绝对分离,落音不同)

秦腔:原字原补(唱起板落)+固定格式(相对分离,落音相同)

很明显,“原字原补”成为每个剧种必有的过门旋律,这说明戏曲过门是唱腔旋律和唱腔情感的延续,说明过门已不仅仅限于演唱者的间歇功能,而是升华到了推动剧情、塑造人物形象及情景延伸的高度。“固定格式”在每个剧种中的表现不尽相同,有的与“原字原补”的旋律完全不同,落音也不同,形成绝对的隔离状况;有的则似离非离,落音相同而又相对独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