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晋剧唱腔旋律研究》-打散

《晋剧唱腔旋律研究》-打散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比之后不难看出,第1、第2、第3分句打散、变奏后,衍化为第1、第2、第3分句,完成了上句帽子节奏和旋律的散化衍展;的第4、第6分句分别打散、变奏为的第4、第5分句。

《晋剧唱腔旋律研究》-打散

3.打散

把【夹板】唱腔旋律的节拍去掉,进行节奏较为自由的演唱,就可以形成晋剧另外的板式:【介板】、【滚白】以及【流水】散唱部分。

①【夹板】→【介板】

【介板】是晋剧中散打散唱板式。散打,指的是演员在演唱时,梆子随着剧情进行自由的击打伴奏。由梆子单击伴奏唱腔,这恐怕是晋剧的重要特色,也是梆子腔的象征。

例3-1-34:  【夹板】上句帽子+上句本句子

例3-1-35:  【介板】上句帽子+上句本句子

由于【介板】为散唱板式,演唱时不受节奏、速度和乐队伴奏的约束,或者说约束较少,所以,演唱发挥余地比较大,这样带来的结果是,在大致框格内,演员可以根据剧情、个人偏爱、流派特点等较自由地演唱。如此,旋律的衍展、音符的扩充等也不尽相同。大致框格,是指【介板】各分句的落音相对稳定,中间的旋律构成相对自由。

我们通过这一组谱例一起来分析。在这一组谱例中,【夹板】的第1分句“5”字,在【介板】中被充分衍展,尽情发挥,衍变成了音符丰富的第1分句;【夹板】第2分句只有三个音符,但在【介板】第2分句中被衍化为丰繁复杂的旋律;【夹板】第3分句与【介板】第3分句对照,同样体现旋律内在的联系性及简与繁的对比性。在上句本句子中,【夹板】的第4分句衍展为【介板】的第4分句,【夹板】的第6分句衍展为【介板】的第5分句。

从落音规律上讲,此例【介板】上句帽子为:

上句本句子为:

此框格落音为最常见的格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例3-1-36:  【夹板】上句帽子+上句本句子

例3-1-37:  【介板】上句帽子+本句子

这是一组小生唱段。对比之后不难看出,【夹板】第1、第2、第3分句打散、变奏后,衍化为【介板】第1、第2、第3分句,完成了上句帽子节奏和旋律的散化衍展;【夹板】的第4、第6分句分别打散、变奏为【介板】的第4、第5分句。

上例小生【介板】落音框格:

上句帽子:

上句本句子:

需要说明的是,【介板】上句帽子的唱词的字数,与【夹板】等上板演唱板式的字数不相同。上板演唱板式的上句帽子大多以三个字最为常见,七字句时也有两个字的情况,而【介板】上句帽子的字数往往多于上板的板式。以例3-1-35为例,在这个十字句【介板】中,上句帽子为六个字,上句本句子为四个字,合计十个字;在例3-1-37中,上句帽子为四个字,上句本子为三个字,合计七个字。若要总结的话,那就是【介板】上句帽子大于上句本句子。其字数布局大约有下面几种情形:

十字句: 6+4或者 7+3

七字句: 4+3

九字句: 6+3

八字句: 5+3

以上讲述的是属于单句【介板】的形式,即只唱一句【介板】,第二句(下句子)即转入【四股眼】等板式之中演唱。这种单句【介板】形式一般用于大型唱段的开头部分,起导入的作用,所以,京剧中称之为【导板】。

【介板】作为独立板式使用时,往往是上下句整句演唱的。我们一起来看:

例3-1-38:  【介板】整句上下句

(摘自《晋剧名家唱段集萃》第106页)

这是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丁果仙、牛桂英演唱的《走雪山》中的唱腔旋律。两位艺术家根据逃难路上凄凄哀哀、悲悲切切的剧情要求,采用低腔演唱,造就了经典剧中的经典唱段。

类似这样的【介板】唱段,与【夹板】有没有关系呢?我们来看【夹板】旋律:

例3-1-39:  【夹板】上句帽子+上句本句子

例3-1-40:  【夹板】下句子

通过对比,两者确有紧密联系:【夹板】上句子的第1、第2分句分别打散,衍化为例3-1-38【介板】上句子的第1、第2分句;【夹板】下句子的第1、第2分句分别打散,衍化为例3-1-38【介板】下句子的第3、第4分句。

②【夹板】→【滚白】

【滚白】是悲情哭述时使用的板式,只用于苦戏之中。由于苦戏在许多场合是不能演的,所以,【滚白】这一板式的使用频率就远不如其它板式。

同州梆子将【滚白】分为【滚板】和【滚白】两种,“【滚板】唱词一般为上、下五字句;【滚白】一般为诉说或道白式的散句”(见《同州梆子音乐》第12页)。蒲剧也将【滚白】分为有韵【滚白】与无韵【滚白】两种,“有韵【滚白】是有韵辙、上下句整齐的对称句;无韵【滚白】的唱词无一定格律,字数可多可少,腔句可长可短”(见《蒲州梆子志》第154页)。晋剧的【滚白】其实也是由这两种情况构成的,只不过没有这样的称谓。

有韵【滚白】:

例3-1-41:  《断桥》白素贞唱段(www.xing528.com)

王爱爱演唱

有韵【滚白】以五字句为标准句式,因为五字句最适于行腔。这一段由王爱爱老师演唱的【滚白】可以说是晋剧有韵【滚白】的范本。

无韵【滚白】:

例3-1-42:  《明公断》秦香莲唱段

王爱爱演唱

上句子:

下句子:

上句子:

下句子:

在这个谱例中,唱词的字数有的多,有的少,仿佛边哭边述、夹叙夹泣,唱中有白,白中有唱。这正是无韵【滚白】的特点。

无论有韵【滚白】还是无韵【滚白】,从旋律特征看,均有【夹板】旋律的影子藏于其中。让我们对照如下:

例3-1-43:  【夹板】上句帽子+上句本句子

例3-1-44:  【滚白】上句子

上例【滚白】中的第1分句完全由【夹板】的第1分句打散、衍化而来;【滚白】的第2分句,是【夹板】第2、第3分句音符的浓缩形式。

例3-3-45:  【夹板】下句子

例3-1-46:                     【滚白】下句子

两个下句子对照之后,仍然可以看出其中的对应关系。

【夹板】上句帽子的旋律,还在【滚白】的叫板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例3-1-47:                    【夹板】上句帽子

例3-1-48:                      【滚白】叫板

③【夹板】→散唱【流水】

【流水】既可上节奏演唱,也可散唱。上节奏演唱时,叙事情节加强,情感渲泄淡化;反之,散唱时,抒情性增强,叙事节奏减缓。

关于【流水】散唱,晋剧前辈们把它称作“紧打慢唱”,其实这种总结是不准确的。散唱和慢唱的意义并不相同,散唱是把节拍、节奏打散并重新组织成较为自由的节奏来唱;慢唱是把速度整体放慢来唱。散唱是散拍子演唱,慢唱是受节拍约束的慢速度演唱。散唱和慢唱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板式。另外,“紧打”的表述也欠妥。我们知道【流水】的速度并不会因散唱而“紧打”,也不会因上节奏演唱而“慢打”,它往往是在一定的速度前提下完成的。由此,“紧打慢唱”应改称为“整打散唱”为宜。“整打”,体现着伴奏上的节拍约束的有序行为,“散唱”则体现着旋律构成的特性。

【夹板】与散唱【流水】之间的关系如何,散唱【流水】是否是从【夹板】脱胎而出的呢? 让我们来看下面的谱例。

例3-1-49:  【夹板】上句帽子 上句本句子

例3-1-50:  【流水】上句帽子上句本句子

这是一组小生的唱段旋律。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流水】的第1分句源自【夹板】第1分句,【流水】的第2分句源自【夹板】第2、第3分句,两者的源渊关系十分明了。

例3-1-51:  【夹板】上句帽子上句本句子

例3-1-52:            【流水】上句帽子上句本句子

例3-1-53:                        【流水】上句帽子上句本句子

(摘自《晋剧优秀唱段选》第597页)

这是一组须生唱段旋律。两例【流水】的第1分句是【夹板】第1分句打散、衍展的结果;两例【流水】第2分句是【夹板】第2、第3分句打散、简缩之后形成的旋律。

例3-1-54:  【夹板】下句子

例3-1-55:                                    【流水】下句子

勿须多说,这组须生唱段旋律同样很好地证明了【夹板】与散唱【流水】之间的密切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