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晋剧唱腔旋律研究成果

晋剧唱腔旋律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晋剧各板式唱腔旋律的内在联系大凡研究者,均不可或缺两个思维点,那就是“源”与“流”。一个剧种的内部唱腔板式亦有“源流”之分。可以想象,后者之称谓只注重了板式的节奏或速度形态,而忽视了“原”的重要性和涵义。作为晋剧的被我们认知后,我们不妨就以它为核心对晋剧的所有板式和唱腔进行研究。

晋剧唱腔旋律研究成果

(一)晋剧各板式唱腔旋律的内在联系

大凡研究者,均不可或缺两个思维点,那就是“源”与“流”。艺术研究如此,戏曲研究亦如此;剧种研究如此,板式研究亦如此。源者,水泉原也,指水源,源泉,源头,来源,起源,本源,源由等。流者,支流也。把源流二字合并,指水的本源和支流,可引伸为源头、流变之解,即研究者从事物的源头,流变入手,对其进行发生、发展过程的研究。

一个剧种的产生,谓之“源”,随着这个剧种的演出、传播,随着其本土化的衍变渐进而产生出许多“音随地转”的新剧种,这便是“流”。原有的声腔谓之“源”,与当地的方言、民间音乐结合之后产生的新腔,谓之“流”。一个剧种的内部唱腔板式亦有“源流”之分。最初产生的板式谓之“源”,据此进行衍展、紧缩、打散、变异之后繁衍出的板式谓之“流”。“源”同“原”,故而,最初的板式便谓之【原板】。【原板】称谓,最早见于同州梆子。由于同州梆子是产生最早(明末清初)而且是文献记载最早的梆子剧种,所以,笔者认为同州梆子是全国所有梆子剧种的鼻祖(见拙文《中国戏曲史上应勘正的一段历史》,发表于中国戏曲学院学报《戏曲艺术》2010第2期)。由杨君民、杨辉等编写的《同州梆子音乐》是同州梆子现有的、唯一完整记录同州梆子音乐和唱腔的资料。该书在表述同州梆子的六种板式时曾写道:“【二六板】亦称【原板】,……即长于抒情,也长于叙事,是同州梆子之基础板式。”由最早的剧种到该剧种唱腔板式的【原板】,可以说,我们找到了“源头”。至少可以这样说,其【原板】的产生,意义重大,奠定了一个剧种的唱腔风格、调式特征、旋律特征,使我们找到了板式和唱腔的核心,并可使我们能站在这个核心位置上,顺着紧、慢、整、散等不同的发展方向去梳理出一个剧种的其它板式。(www.xing528.com)

【原板】由同州梆子传承到蒲剧时,改称为【二性】,到晋剧时又被称作【夹板】。可以想象,后者之称谓只注重了板式的节奏或速度形态,而忽视了“原”的重要性和涵义。

【夹板】作为晋剧的【原板】被我们认知后,我们不妨就以它为核心对晋剧的所有板式和唱腔进行研究。准确地讲,除此之外,我们还找不到更好的视角对晋剧的板式和唱腔进行审视和解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