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同州梆子欢音、苦音音阶对晋剧唱腔旋律的研究

同州梆子欢音、苦音音阶对晋剧唱腔旋律的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该说,同州梆子唱腔和音乐中的欢音、苦音旋律,是以欢音音阶和苦音音阶为前提下的适度宽松的旋律。即便如此,同州梆子首创了欢音、苦音两大体系,仍然对其后的所有梆子剧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州梆子欢音、苦音音阶对晋剧唱腔旋律的研究

1.欢音、苦音概述

(1)同州梆子创造了欢音、苦音两大唱腔、音乐体系

同州梆子的出现,既打破了昆曲一统天下的局面,也带来了戏曲音乐全新的样式,其中,欢音、苦音的演唱演奏方法,就是一项革命性的创举。

人间的喜怒哀乐,本是人类情感的渲泄方式,是人类生活的真实写照,同州梆子人却创造性地将这种真实写照反映在了戏曲舞台上,这与古希腊先哲们创造悲喜剧原理不谋而合。同州梆子人把人类情感归结为两个基本大类,即喜与悲,同时按照或喜或悲的原则将唱腔、音乐分别划归于这两大类之中,并经过多年的实践与锤炼,建立了两大体系的唱腔与音乐,铸就了欢音与苦音两大体系的旋律及运作方法。

两大体系的划分方法:在七个基本音级中取徵调式主音5、属音2和下属音1为公共音级,将剩余的四个音级划分为两类,3、6为一类,归于欢音类;4、7为一类,归于苦音类。图示如下:

所有的唱腔和音乐,依此划分原则进行分化。凡属欢音,在欢音音阶的不同组合中完成;凡属苦音,在苦音音阶的不同组合中完成。纵有个别音符参与其中,均看作经过音处理。

例4-1-1:  同州梆子【欢音慢板】

(选自《同州梆子音乐》上集第25页,《五典坡》薛平贵唱段)

这个【欢音慢板】下句子的旋律片段,均由欢音音阶构成。带“▼”的音符可视作经过音。

例4-1-2:                             同州梆子【苦音二六板】

(选自《同州梆子音乐》上集第38页,《祭灵》刘备唱段)

这个【二六板】(亦称原板)下句子的旋律片段,均由苦音音阶构成。带“▼”的音符可视作经过音。

例4-1-3:  同州梆子【二六板】过门

欢音“5”字:

苦音“5”字

欢音“1”字:

苦音“1”字:

在这两组过门中,欢音与苦音的区别已标于“▼”处,形成了除“▼”处标志性的音符有所不同外,其它旋律基本一致的情况。可以看出,过门中的经过音用得比较多。(www.xing528.com)

欢音与苦音的使用非常灵活,有的唱段从头到尾全都是欢音或苦音处理;有的在【慢板】中是欢音,到【二六板】中则转为苦音;有的上句子是欢音,到下句子则转为苦音;有的过门前半是欢音,后半则转为苦音。总之,根据剧情和唱词的要求随时可以做出变化处理。

例4-1-4:  同州梆子【二六板】过门

“5”字苦转欢:

“5”字欢转苦:

两个过门只通过“3”和“4”的更替,便完成了欢与苦的转换,运用起来非常方便。苦转欢,意味着后面要转唱欢音唱腔;欢转苦,意味着后面要接唱苦音唱腔。

应该说,同州梆子唱腔和音乐中的欢音、苦音旋律,是以欢音音阶和苦音音阶为前提下的适度宽松的旋律。我们在同州梆子唱腔和音乐中很少发现没有经过音的纯欢音音阶或纯苦音音阶构成的旋律。就其旋律构成的严格性来讲,秦腔和蒲剧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便如此,同州梆子首创了欢音、苦音两大体系,仍然对其后的所有梆子剧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蒲剧承嗣了这种体系,但称谓上有变化

张烽、康希圣两位老师在其所编著的《蒲剧音乐》中,把欢音和苦音称为“徵调式”,“变徵调式”。

“徵调式”以“3、6”为色彩音,组成了自己的音阶,“变徵调式”以“4、7”为色彩音,组成自己的音阶:

我们引用《蒲州音乐》中的谱例如下:

例4-1-5:                               蒲剧徵调式唱腔(生角)

例4-1-6:  蒲剧变徵调式唱腔(旦角)

(摘自《蒲剧音乐》第10、11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从上两例可看出:徵调式中没有出现4、7两个音,变徵调式中,没有出现3、6两个音。这种情况较之同州梆子要严格了许多。

“过去有的把徵调式的各种变化腔调叫欢调……,而把变徵调式的各种变化腔调叫悲调。”(张烽、康希圣语)无论是同州梆子的欢音、苦音,还是蒲剧的徵调式、变徵调式抑或欢调、悲调,其实均为一回事。即把唱腔分为两大体系,依据剧情做出要么欢、要么悲的处理。欢者,唱腔和过门等一应曲调皆入欢音体系,组成欢音阵容;悲者,唱腔和过门等一应曲调皆入悲音体系,组成悲音阵容。唱欢则奏欢,唱苦则奏苦,唱随情变,音随唱变,变得那么自如,变得那么顺畅,浑然天成,神奇无比。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今人绞尽脑汁,恐亦无法复制!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关于“4”和“7”的游离性的问题。在欢音体系中,若出现“4”字,均演唱或演奏“↑4”,即高于“4”但不到升“4”;在苦音体系中,若出现“7”字,均演唱或演奏“↓7”,即低于“7”但不到降“7”。这两个游离性的音是最具特色的两个音,一般的谱面上虽未做出标记,但业内人士均按此方法去演唱或演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