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晋剧变异规律及唱腔旋律研究

晋剧变异规律及唱腔旋律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变异,既是指“眼起板落”的演唱规律变化为“板起板落”的演唱规律,也是指唱腔旋律从引伸出之后,产生部分异化,形成了唱腔旋律。它是晋剧中唯一具有这种功能的板式。过门相似,演唱旋律相似,速度相似,“起始和引导”的作用相同。把定义为变异,也就是指它的构成方式是别样的,是非同寻常的。

晋剧变异规律及唱腔旋律研究

4.变异

从【夹板】唱腔旋律发展为【导板】唱腔旋律,我们在这里定义为变异。变异,既是指【夹板】“眼起板落”的演唱规律变化为【导板】“板起板落”的演唱规律,也是指唱腔旋律从【夹板】引伸出之后,产生部分异化,形成了【导板】唱腔旋律。

【导板】是晋剧唯一的“板起板落”的板式,是晋剧唯一的只有上句子而无下句子的板式。【导板】的作用有二:一是导入,二是过渡。导入,是指【导板】作为起始板式,可以引导出一个大段唱腔。【导板】之称谓即由此而来。过渡,特指从快板转入慢板时的过渡。它是晋剧中唯一具有这种功能的板式。例如【二性】或【二流水】转入【四股眼】时,按传统演唱必须经过【导板】转接。【导板】的唱腔旋律结构也具有特殊性。总之,【导板】是非常具有个性的一种板式。

我们先看一下晋剧须生常用的【导板】唱腔:

例3-1-56:                                   【导板】须生唱腔

若从这个旋律构成上来分析,它与【夹板】唱腔旋律之间很难找到对应的部分,那么,是不是两者之间没有关系呢?我想,应该是有关系的。首先,我们需要将【导板】唱腔还原到较早时期的形态,看看其初始状态是怎样的。晋剧的上溯剧种是蒲剧,我们先来看蒲剧。

蒲剧中关于【导板】的概念有两种,一种是【导板】,一种是【导爻板】。关于【导板】,张烽、康希圣两位老师编写的《蒲剧音乐》第283页这样表述:“导板不是一个独立的板体,是一种转板形式,但也可以起板。”书中的谱例是:

例3-1-57:  《藏舟》小生唱腔

慢起导板序

从蒲剧的这个【导板】看,无论是旋律构成还是使用的地方,均与晋剧【导板】有很大出入。可以判定,它与晋剧【导板】没有关系。

【导爻板】,又叫一导一爻。“它是一种桥梁过渡性的板式,由快转慢时多用它转接”。即由快板转入慢板时,使用【导爻板】中转接入。从它的使用上看,它与晋剧【导板】的中转作用是完全相同的。那么,两者的旋律构成是否相近呢?一起来看该书中的谱例:

例3-1-58:                               《三对面》大花脸唱腔

[流水]

从这个谱例中“一导一爻”的情形来看,与晋剧中【流水】自咬【导板】非常相似,体现了【流水】到【介板】的中转作用。然而,晋剧【导板】作为起始板式作用的旋律和唱法在蒲剧中没有找到。那么,晋剧【导板】源自何方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查阅了《同州梆子音乐》,并在该书中寻得了相关的表述:“【二导板】,唱句为‘板起板落’。它仅为唱腔中的一个上句,是过渡、引导性板式。”看到这段文字,笔者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不难看出,同州梆子的【二导板】与晋剧【导板】的作用完全相同。结合我对同州梆子的了解,我们完全可以断定,同州梆子的【二导板】就是晋剧【导板】的前身。我们终于找到“根”了。

翻开《同州梆子音乐》第一组唱腔谱例的第一段唱腔,便看到了全书的第一个板式——【欢音二导板】,谱例如下:

例3-1-59:  《辕门斩子》杨延景、佘太君唱段(www.xing528.com)

王谋儿 演唱 黄炳⬆ 记录

【欢音二导板】每分钟84拍

很显然,同州梆子的【欢音二导板】就是晋剧【导板】的前身。过门相似,演唱旋律相似,速度相似,“起始和引导”的作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二导板】须生腔落音为“2”,晋剧【导板】须生腔落音为“6”,但这无关紧要,晋剧在传承过程中丢弃一些旧东西的情况也是有的,不足为奇。

前面已经讲过,晋剧的【夹板】中找不到【导板】的旋律,两者无法建立联系。那么,同州梆子的【导板】可否在同州梆子的【原板】中找到答案呢?通过查找,笔者还真就找到了。

例3-1-60:  同州梆子《五典坡》

薛平贵唱

【欢音二六板】

(《同州梆子音乐》上册第27页)

例3-1-61:  同州梆子《忠报国》

杨波唱

【二六板】

(《同州梆子音乐》上册第48页)

以上列举了两个【二六板】(即【原板】)上句子的旋律,一个落音为“1”,一个落音为“2”。把这两个上句子进行简化、揉合,并把例3-1-60的“眼起板落”改为“板起板落”之后,便可构成同州梆子【二导板】的旋律。

我想,创新一种板式,特别是只有上句子的板式,恐怕也只能在【原板】的上句子里做文章了。把【导板】定义为变异,也就是指它的构成方式是别样的,是非同寻常的。假如说,如此解释尚能行得通的话,那么,晋剧的【导板】也就好解读了,我们只需用一样的公式引入晋剧之中,便可寻得答案。这里就略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