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澳大利亚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理——保罗基廷的奇幻崛起

澳大利亚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理——保罗基廷的奇幻崛起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0年12月,在工党内部,保罗基廷这位“澳大利亚最讨人憎恨的人”却击败了工党的“救世主”鲍勃霍克,成为澳大利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总理。据《堪培拉时报》报道,选民们最终还是选择了他们“熟悉的魔鬼”。1983年3月,工党大选获胜,鲍伯霍克当选为总理。基廷继任财政大臣,并兼任副总理。身为总理的霍克立即召集会议,严厉批评基廷这种明目张胆地攻击本党领袖的行为。事后,他提醒霍克他们订的“君子协定”:1990年由他任总理。

澳大利亚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理——保罗基廷的奇幻崛起

1990年12月,在工党内部,保罗•基廷这位“澳大利亚最讨人憎恨的人”却击败了工党的“救世主”鲍勃•霍克,成为澳大利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总理。二年之后,基廷又战胜了反对党领袖约翰•休森,卫冕成功。据《堪培拉时报》报道,选民们最终还是选择了他们“熟悉的魔鬼”。究其原因,澳洲人看中的正是基廷身上那股永不衰竭的闯劲。

磨炼成才

1944年1月18日,保罗•基廷生于悉尼市的一个工人家庭。父亲马修•基廷是一位锅炉制造工,收入仅够糊口。悉尼市高楼林立,风光旖旎,他家所在的工人区却乱七八糟,拥挤不堪。由于家境贫寒,基廷14岁就辍学,到市工会当了一名文书。此后,他刻苦自修大学课程,饱读经典名著,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不久,热血沸腾的基廷就不满足于那份收入稳定、一板一眼的文书工作。他和几个小伙伴办起了摇滚乐队,身任经理,为小酒吧奏乐助兴。在颠狂的节奏,优雅的环境,诱人的收入面前,小伙伴一个个乐不可支。可是,基廷每每看着自己的绿皮工党党证发愣。他15岁就加入工党,难道非要在小酒吧了却一生?读过名著的基廷深知人生的份量。他洗手不干了,他要去闯天下。

在以后的岁月里,基廷把自己的命运跟工党紧紧地拴在一起。由于他的出色工作,25岁时,他被选为国会议员,成为澳大利亚最年轻的议员。6年之后,基廷被委以重任,进入内阁,主管北澳洲事务。可是,上任不到1个月,自由党和民族党联合,工党竞选失利,基廷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部长办公室易手他人,心里不是滋味。

从1975年到1983年,工党在野8年。以一个年老的政治家来说,这是致命的。但是,基廷刚好30岁出头,他需要更多的学习和磨炼。在野党位子正好给他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在议会里,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向执政党发难。由于在野期间,基廷先后执管过农业能源和财政事务,他提出的问题往往切中要害。另外,他证据详实,气势逼人,语言尖刻,政敌们对他惧怕三分,称他为“当头棒喝者”。

1983年3月,工党大选获胜,鲍伯•霍克当选为总理。这位牛津毕业的总理对自学成才的基廷早已另眼相看,把政府的第二把交椅财政部长的位置授与了他。

39岁的基廷对“恩师”的提携哪能不效力以报?他一上台,就雷厉风行地整治了金融秩序,调节外汇市场。与此同时,他一反澳大利亚人依赖资源振兴经济的传统观点,大量吸引外资。工党执政不到半年,就有500多家国外企业来澳注册投资。澳大利亚经济顿时有了一股源头活水。

澳大利亚的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基廷的声誉也在不断上升。1984年,美国《欧洲货币》月刊评选基廷为“1984年世界最杰出的财政部长”。有人甚至称他为“经济整治冠军”。

柳暗花明

然而,基廷的面前并非全是坦途。他自己知道,在世界经济危机这块乌云的笼罩下,他的种种努力只会昙花一现。但他仍然知其不可而为之。他身上有着一股不可遏制的闯劲。

1985年,他制定了更为宏大的经济紧缩计划。让人意外的是,他绞尽脑汁想出的新招消费税方案却被霍克总理否决了。基廷有点摸不着头脑。祸不单行,随着国际保护主义的盛行,商品价格骤然下落,澳元的价值也直线下跌。因此,澳大利亚出口额不断增大,收入却反而锐减。基廷感到压力很大。

为了抵住经济下滑的逆流,基廷又想出一招。他要求税务部门行动起来,严厉打击偷税漏税,弄虚作假行为。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场运动的矛头直指他而来。

原来,在野的自由党发现,基廷明明住在首都堪培拉,却向政府申请了只有家住外地的人才能享受的车旅费,共计17,000澳元。在议会里,自由党抓住把柄不放,想趁机搞垮基廷,气氛顿时紧张起来。面对责难,基廷声称,他家在悉尼有住宅,堪培拉的房子是租的。自由党领袖豪沃德不肯就此罢休。他说,基廷在扯谎。双方唇枪舌剑,骂声不绝。最后,豪沃德被驱逐出议会,这在半个世纪以来还是第一次。尽管如此,工党还是受到重创,多数选民觉得基廷有点虚伪。(www.xing528.com)

事隔不久,在野党又将了基廷一军。他们从基廷的回执中查出,基廷两年来没有报个人所得税的余额。此事一经揭露,很多人干脆称基廷为“骗子基廷”。

反对党的凌厉攻势严重地损害了基廷的公众形象,基廷自己也意识到他成了“澳大利亚最讨人憎恨的人”。但是,他还是执着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干下去。

1988年8月,工党执政以来的第六个经济预算出炉了。这一次,基廷不失时机地向公众总结了工党执政以来的经济实绩。他说,这个财政年度没有公众借贷,政府借贷也从过去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下降到零,财政赤字削减了40亿。在这些具体的统计数字面前,澳大利亚人看到基廷这位财神爷没有辜负众望,戏谑地称他为“圣保罗”。

当仁不让

1990年3月24日,工党在大选中再次获胜。基廷继任财政大臣,并兼任副总理。这次大选中,由于自由党和民族党组织欠妥,工党才得以险胜。基廷最清楚,这将意味着作为“接班人”的他前途凶多吉少。只要霍克总理不下台,他必将始终为人作嫁,难圆总理梦。

同时,他知道为人作嫁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工党执政7年以来,预算常常靠各种势力的妥协才得以通过。现在,工党再度当政,这些势力自然要求政府报答他们的“牺牲”。商会领袖要求政府保持反通货膨胀的政策,而工会头领则开始大声叫嚷,工人们到了松一松裤腰带的时候了。基廷这次不得不拿出对策。

党内的矛盾更让基廷头痛。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基廷觉得政府必须“放血”——国有企业私有化。工党右翼双手赞成,左翼则认为基廷想出卖“事业”。内阁成了战场,左翼态度坚决,决不让步。最后,基廷的方案只好搁浅。

处处碰壁的基廷愈挫愈勇。在堪培拉的一次记者宴会上,基廷直言不讳地指出,他的计划屡屡受挫,只是因为党的领袖太弱,急需加强。这是他的心里话,但他却闯下了大祸。

身为总理的霍克立即召集会议,严厉批评基廷这种明目张胆地攻击本党领袖的行为。会议持续了3小时,基廷不得不向霍克道歉。但是,基廷决不是胆小鬼。事后,他提醒霍克他们订的“君子协定”:1990年由他任总理。霍克当即表示,确有此事,但你公开“造反”,过去的协定一笔勾销。

基廷别无选择。他只好辞去职务,退出内阁,静等时机。

事有凑巧,基廷辞去财政部长的职务不到半年,澳大利亚的经济急骤滑坡。霍克慌了阵脚,几次调换财政部长,仍无济于事。迫于党内压力,霍克不得不同意党内改选。这时,基廷跃马上阵,向他昔日的“恩师”、今日的“对头”挑战。1990年12月20日,选举揭晓,基廷以5票的微弱多数险胜霍克,终于登上了总理的宝座。

1993年,基廷和他的竞选对手反对党领袖约翰•休森展开了一场恶战。虽然他以15票的优势挫败休森,但他能否像他倡导的那样“融入亚洲”,开拓亚洲市场,为澳洲经济闯出一条生路,澳大利亚人正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