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业声音的描绘:左翼电影的声景构建

工业声音的描绘:左翼电影的声景构建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29年2月4日,上海的夏令配克影戏院第一次正式放映了完整的美国有声影片《飞行将军》,被观众称为“旷世奇观”。[9]从20世纪初上海声音景观的媒介流淌、交融和场域变化,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初声音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追逐的感性艺术和现代性体验,而有声电影形成的声音媒介体验和声音景观以一种对抗性构建着20世纪初上海的都市文化。中国音乐面对文化殖民和对资本的追求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有声电影的声画结合上。

工业声音的描绘:左翼电影的声景构建

如同视觉景观,声音景观应该既是一个物理环境,又是感知该环境的方式和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建构。声音景观的物理层面,不仅包括声音本身和穿透空气的声波能量,而且包括那些使声音得以产生或被消除的物质。声音景观的文化层面,包括科学的和审美的听觉方式、聆听者与其所在环境的关系,以及支配了什么样的人所能听到什么样的声音的社会环境。声音景观就像视觉景观一样,归根结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要更甚于其与自然的关系。正因为如此,它总是不断被建构,并时刻经历着变革。[5]左翼电影声音建构的声音景观,也是左翼电影提倡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建构。声音景观和声音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1908年,法国人乐滨生(E.Labansat)在上海成立东方百代唱片公司,同年录制的《秦琼卖马》成为中国的第一张唱片。留声机既是进入现代的机械型符号,也是音乐从公众集会的地点变成个人私有消费品的首要发动机[6]接着在1927—1928年间,上海相继出现了标志着新的听觉文化时代到来的事件:第一家中国舞厅开业、第一所音乐学院成立、第一家中国广播电台建立和美国有声电影首演。从1927年至1937年这十年中,无论是唱片业、广播还是电影,在上海都获得了空前繁荣,这些新兴的媒介培养出大批的忠实听众,成为都市流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7]可以说,声音在都市流行文化的形成中发挥了媒介体验革新和感官体验场域变化的作用。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全球化文化交汇的境遇中,音乐作为一种感性艺术,留声机将感官体验从集体转向私有发展,但有声电影的出现重新塑造了现代城市公共空间领域的集体感官体验。有声电影的声音景观更丰富,尤其在左翼电影中贴近时代发展的潮流与社会底色。1929年2月4日,上海的夏令配克影戏院第一次正式放映了完整的美国有声影片《飞行将军》,被观众称为“旷世奇观”。大量中国观众听不懂英语,但对有声电影趋之若鹜。有声电影作为一种消费主义文化,成为时尚的追求。早期电影作为物质现实的复原,在声音的帮助,第一次真正成为一种身体感官的体验媒介,因为视觉是缺乏声音的身体感官接触性的,声音是和身体感官直接碰撞的。有声片出现之后,引起了电影届的广泛探讨,普遍认为:有声片是无声片的自然进步,有声片不是无声片的革命。[8]即强调发挥有声片独特的媒介特性。(www.xing528.com)

在媒介考古学的视野中,不存在固定的电影形态或任一种媒介形态,只有媒介间的交融、流淌、变化。[9]从20世纪初上海声音景观的媒介流淌、交融和场域变化,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初声音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追逐的感性艺术和现代性体验,而有声电影形成的声音媒介体验和声音景观以一种对抗性构建着20世纪初上海的都市文化。音乐正由于可以同时跨足多样媒介,唱片、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多处表演场所,如音乐厅、舞厅、体育场。外国唱片公司在上海售卖异于传统歌曲的唱片,西方音乐的节奏感、力量感成为一种理性体验和感性启蒙。20世纪初,上海的都市文化中音乐以西方乐器、西方音乐形态为时尚的标志,西方音乐如同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一样,天然具有一种摩登的现代魅力。中国音乐面对文化殖民和对资本的追求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有声电影的声画结合上。从家庭音乐聚会到有声电影的观看公共场域,有声电影的集体观赏机制完型了都市发展中的集体意识,构建了公共场域的集体感官。左翼文化工作者关心的,就是留声机文化本身内具的封建和殖民本质了。[10]因此,有声电影以对抗文化殖民、构建公共场域集体感官的姿态,成为都市文化中一种独特的声音媒介形态。而左翼电影在有声电影的发展初期,以不同阶层的空间录音和群众集体歌声构建了自身声音景观的独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