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欧阳修《秋声赋》:描绘秋天声音的美妙景象

欧阳修《秋声赋》:描绘秋天声音的美妙景象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人。其散文语言流畅自然,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欧阳文忠公集》。《秋声赋》作于嘉祐四年,欧阳修时年53岁,这是他继《醉翁亭记》后又一名篇。初淅沥以萧飒3,忽奔腾而砰湃4,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5,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6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欧阳修《秋声赋》:描绘秋天声音的美妙景象

【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人。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著名散文家。其散文语言流畅自然,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欧阳文忠公集》。《秋声赋》作于嘉祐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这是他继《醉翁亭记》后又一名篇。此文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讲究词采,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原文】

欧阳子1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2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3,忽奔腾而砰湃4,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imgimg铮铮5,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6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7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8也:其色惨淡9,烟霏10云敛11;其容清明,天高日晶12;其气栗冽13,砭14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15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16之余烈17。夫秋,刑官18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19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20然丹者为槁木,黟然21黑者为星星22。奈何以非金石之质23,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24,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钟基、李先银、王身钢,译注:《古文观止》,中华书局,2016,第828-832页。

【注释】

1.欧阳子:作者自称。

2.悚(sǒnɡ)然:惊惧的样子。

3.初淅沥以萧飒:起初是淅淅沥沥的细雨带着萧飒的风声。淅沥,形容轻微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落叶声等。以,表并列,而。萧飒,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4.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5.imgimg(cōnɡ)铮铮:金属相击的声音。

6.衔枚:古时行军或袭击敌军时,让士兵衔枚以防出声。枚,形似竹筷,衔于口中,两端有带,系于脖上。

7.明河:天河。

8.秋之为状:秋天所表现出来的意气容貌。状,情状,指下文所说的“其色”“其容”“其气”“其意”。

9.惨淡:黯然无色。

10.烟霏:烟气浓重。霏,飞散。

11.云敛:云雾密聚。敛,收,聚。

12.日晶:日光明亮。

13.栗冽:寒冷。

14.砭(biān):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引用为刺的意思。

15.绿缛(rù):碧绿繁茂。

16.一气:指构成天地万物的浑然之气。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一气”运行的结果。

17.余烈:余威。

18.刑官:执掌刑狱的官。《周礼》把官职与天、地、春、夏、秋、冬相配,称为六官。秋天肃杀万物所以司寇为秋官,执掌刑法,称刑官。(www.xing528.com)

19.有时:有固定时限。

20.渥:红润的脸色。

21.黟(yī)然:形容黑的样子。

22.星星:鬓发花白的样子。

23.非金石之质:指人体不能像金石那样长久。

24.戕(qiānɡ)贼:残害。

【作品赏析】

本文是作者晚年所作。虽仕途已入顺境,但长期的政治斗争使他看到了世事的复杂,他逐渐看淡名利。秋在古代是肃杀的象征,一切生命都在秋天终止。作者的心情因为屡次遭贬而郁闷,但他借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反省。这一立意,抒发了作者难有所为的郁闷心情,以及自我超脱的愿望。

结构上,这篇赋以“有声之秋”与“无声之秋”的对比作为基本结构框架,精心布局,文势一气贯串而又曲折变化,作者从凄切悲凉的秋声起笔,为下文铺写“有声之秋”蓄势;然后由草木经秋而摧败零落,写到因人事忧劳而使身心受到戕残,由自然界转到社会人生,这是“无声之秋”;最后归结出全篇主旨:“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文章开头,作者简捷直入,描画了一幅生动的图景:欧阳修晚上正在读书,被一种奇特的声音所搅动。这简捷的开头,实际上并不简单,灯下夜读,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也可以说,作者正处于一种凝神的状态中。声音的出现是以动破静,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倾听它,同时,也就惹动了文思。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接下来,是作者对秋声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作者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

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首先,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然后,是对秋气的议论。“丰草”四句,作者把夏天和秋季的草木作对比,通过对比,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施加强大威力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议论又进一步展开。“夫秋,刑官也”到这一段结束,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

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鸣,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

欧阳修在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春天辞去开封府尹的职务,专心著述。这时的欧阳修,在政治上早已经历了多次贬官,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正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在《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入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还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在赏析该文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应该受古人消极情绪的影响。“悲秋”是历代文人骚客写作的主题,他们借对秋的悲,抒发对时政不满而产生的郁闷心情;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宦海沉浮,人生艰难的不幸遭遇。《秋声赋》在立意方面,虽然通过感伤秋之肃杀而烘托出感伤世事之肃杀,但仍然难免有很浓的悲伤情调。

文章第三段开头“嗟乎”二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悲伤的情感;而此段的最后“奈何”“念谁”两句更体现了作者凄苦愁闷的心情。

古代的封建文人墨客,受时代的局限和传统人生观世界观的束缚,从而产生因秋而生悲的伤感情绪。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而指责他们的消极情绪。建议大家在欣赏《秋声赋》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时不妨读一读现代作家峻青的散文《秋色赋》。

【朗读指导】

《秋声赋》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浑然天成。朗读时应从总体上把握两个重点:一是注意全文一气贯串而又曲折变化的情感层次。文章情感节制而内敛,语气轻重和谐;二是全文句式骈散结合,语句圆融轻快,节奏有张有弛,富于韵律。

具体而言,第一段着重从声音上描绘秋声之萧飒悲凉,句式相对整饬,且以短句为主,应以急促、沉郁之语调朗读,表现出夜听秋声之凛冽,为下文的议论抒情蓄势。第二段以“噫嘻悲哉”开头,奠定了整段“悲”的情感基调。作者先描述“无声之秋”摧残草木之肃杀,转而探寻秋声之所以形成的缘由,含有对生命由盛转衰的悲叹与感伤。整段宜配以低沉、感伤的语调朗读。句式整散错落,情感迂徐有致,节奏和谐。读长句宜舒缓,读四字短句宜稍快。

第三段“嗟乎”二字将听秋声之悲慨继续推进,作者触物伤情,有感而发。借无情草木抒发自己的百般忧思。本段长句为主,宜放慢语速,将内心的苦闷悲凉与无奈缓缓道出。末段,蓄积已久的深沉苦闷无人理解,“童子莫对,垂头而睡”唯有四壁的虫鸣与“我”一同叹息。情感回落,悲愤郁结,无可奈何,语调趋向平稳深沉,读出徒然叹息之无奈。

【拓展阅读】

《古文观止》。该书选录自春秋战国至明末三千多年间的名作222篇,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与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散文所取得的光辉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