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深层聆听:发展你的聆听能力

提升深层聆听:发展你的聆听能力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教练式沟通中,管理者如果想达到有效沟通,就需要充分发挥聆听能力,与员工建立深层次的聆听。同时,深度聆听能够“听”到话语中听不出来的内容,能了解到对方话语背后的动机,有利于消除误会、缓解矛盾。因此,管理者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在聆听的时候,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聆听,真切地感受对方说这番话的目的。

提升深层聆听:发展你的聆听能力

在教练式沟通中,管理者如果想达到有效沟通,就需要充分发挥聆听能力,与员工建立深层次的聆听。深层次的聆听就是站在员工的立场上,不仅打开耳朵去听,更要打开眼睛、心灵去聆听,聆听对方语言背后真实的心理动向和需求,听到对方的“言外之意、话外之音”。

聆听包含着对说话人的尊重与鼓励,能够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和理解,无形中会让对方表达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同时,深度聆听能够“听”到话语中听不出来的内容,能了解到对方话语背后的动机,有利于消除误会、缓解矛盾。除此之外,深度倾听还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发掘对方的潜能,让工作推进更为顺遂。那么,在与员工沟通的时候,管理者如何进行深层次的聆听?

教练式管理者在建立深层次的聆听时,需要建立3R模式。3R分别是单词接收(Receive)、反应(Reflect)、复述(Rephrase)三个单词首字母的缩写。

教练式管理者在深度倾听的时候,需要接收对方的表达并对对方的表达做出适度的反应,再通过复述的方式向对方表现出你聆听的程度。具体来说,要做好如下工作:

(1)Receive(接收)

管理者在聆听的时候,需要做到“听而有物”,明确知道对方正在表达什么和即将表达什么,而不是毫无准备,不知道对方在表达什么。

因此,管理者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在聆听的时候,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聆听,真切地感受对方说这番话的目的。管理者在接收时,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主动倾听。管理者在聆听的时候,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沟通的情境中。主动聆听是指管理者在听的过程中要运用已有的经验和认识,主动在员工的表达中寻找答案,而不是被动接收,不建立自己的思考。

二是建立察觉。管理者在倾听的时候,需要眼睛、耳朵、嘴巴、内心共同作用,建立察觉,察觉到员工的眼神、微表情、肢体动作等。例如,员工在表达的时候,眼神总是飘忽不定,并避开与管理者眼神接触,这时管理者就要察觉到该员工是不是有难言之隐,在察觉到有这种可能之后,就要给予员工充足的信任和安全感。

三是抛开判断。管理者在倾听的时候,需要抛开判断,避免先入为主的理念,保持客观中立,倾听对方的全部,以了解到更多的内容。这就需要管理者做到对事不对人,抱着真诚、支持的态度去聆听员工的表达,和员工形成积极、互助的而不是对立、冲突的关系。

四是换位思考。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沟通模式和思维方式,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聆听,共情地去聆听;保持专注和好奇心,鼓励对方表达出更多的内容,而不是表现出消极、敷衍、不耐烦等负面情绪。

管理者要把自己当成员工,站在员工的角度来理解客户为什么会说出这些话,基于怎样的目的和意图,感同身受地理解员工的表达,有意识地聆听关键信息。(www.xing528.com)

(2)Reflect(反应)

反应是指管理者在建立深度倾听时,不光会听,还会“反应”。通过语言、动作、眼神、表情等给出员工反应。

一是动作反应。管理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倾听姿态,如身体微微前倾、眼神专注、真诚地微笑等,避免做出抱着胳膊、跷着二郎腿、目空一切等动作;让员工知道你在倾听,觉得现在你是他最重要的人,你的时间和精力只为他一人而存在,让员工有足够的空间和心理准备去尽情表达。

二是语言反应。管理者还需要表现出简单回应,如“哦”“原来是这样……”“然后呢”“嗯,我明白”等,让员工知道你在认真倾听。

三是微表情、眼神反应。管理者要通过微表情、眼神等与员工“响应”,如不时地点头表示认同,让员工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正在感同身受、愿意倾听,从而鼓励对方表达出更多的内容。在倾听的时候,要给予员工足够的关注、耐心、尊重,而不是传递负面、对沟通没有帮助的信号

(3)Rephrase(复述)

在这一阶段,管理者需要将自己所理解的内容向员工进行确认,以确保自己正确地理解了员工的话语,与员工产生共鸣。确认是倾听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是确认自己是否真的意会了员工的表达。管理者需要向员工反映自己所听到的内容,在重要的信息上做好复述的工作。例如,管理者可以询问员工:“你刚刚表达的××,是不是想说明……这个意思”“你说的××,是为了实现××”等。

二是确认重要信息。管理者要就重要信息与员工确认,如工作进度、计划等,一方面双方能够达成共识,另一方面重要信息对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复述十分有必要。

三是复述让自己迷惑的信息。管理者要向员工确认让自己迷惑的信息,如“你刚刚说到的……,是这个……意思吗”“你刚刚说到的……能再说一遍吗”。如果管理者没能理解员工的意思而不懂装懂,会给员工错误的指示。

四是确认要抓住时机。管理者在确认的时候,也需要抓住时机,不能贸然打断员工的表达,而要有技巧性地插话,要注重员工表达间的空隙。例如,员工刚结束上一段表达,即将开启下一段叙述时的空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