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文化能力量表优化研发

跨文化能力量表优化研发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跨文化能力模型和量表从研究方法上可以分为两类:自上而下构建的理论模型和自下而上构建的测量量表。这两个量表被广泛应用于测量个体的跨文化认知能力。Arasaratnam根据这一发现,通过对312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样本数据分析,构建了一个三维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量表,包括10个题项,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3个维度。

跨文化能力量表优化研发

文化能力模型和量表从研究方法上可以分为两类:自上而下构建的理论模型和自下而上构建的测量量表。按照跨文化研究的分支领域划分,主要有跨文化交际行为模型及量表(BASIC),跨文化敏感量表(ICSI),跨文化敏感发展模型及量表(IDI),跨文化敏感量表(ISI),跨文化能力量表(AIC),跨文化适应模型及量表(CCAI)(见表1-2)。

表1-2 主要跨文化能力量表

资料来源:根据文献整理

其中主要量表介绍如下:

(一)跨文化交际行为模型及量表(BASIC)

Ruben(1976)[33]从行为视角探讨了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概念和测评体系。他认为行为是个体跨文化认知的体现,因此比跨文化目的、知识、态度和愿望更能有效反映能力水平,通过观察个体跨文化情景下的行为,可以有效预测其未来的跨文化绩效,提出了一个跨文化交际行为模型,包括尊重和关注他人、交往方式、知识导向、文化共鸣、自我角色、互动管理、对模糊的容忍度等7个维度。在此基础上,Ruben(1979)[34],Koester(1988)[35]等人先后开发了一个跨文化行为能力量表,指标包括尊重他人、沟通体态、知识导向、情感共鸣、任务角色、关系角色、交往管理、不确定性容忍8个维度,用来评估个体与不同文化背景人士进行交际时的行为适切度。

(二)跨文化适应模型及量表(CCAI)(www.xing528.com)

Kelley和Meyers(1995b)[36]通过对653名来自不同文化和职业背景人士的访谈,围绕新任务和新文化适应、差异和挫败容忍、工作和领导风格适应开发了一套跨文化适应指标,主要用于跨文化培训方案的设计,并为个体提供未来跨文化适应潜能的有关信息。量表包括个体跨文化适应的四个维度:情感抵触、灵活开放、知觉敏锐、自主能力。情感抵触反映个体是否以积极态度和谋略应对压力和模糊程度、是否能从错误和突发事件中恢复的能力;灵活开放指个体接纳他人以及对待陌生环境的灵活程度。知觉敏锐评估个体的交际行为和直觉,强调个体对沟通信号(语言、非语言信号)的跨文化理解能力。自主行为评估个体的身份意识和对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尊重程度。量表包含50个题项,按里克特6级量表评分,旨在测量个体对于不同文化的生活适应能力及与不同文化背景人士有效交往的能力。

(三)跨文化敏感发展模型及量表

Bennett(1993)[37]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发了跨文化敏感发展模型,从动态角度解释个体在不同阶段对文化差异的反应。个体在不同阶段对待文化差异具有不同态度和特点,依次表现为否定、防御、差异最小化、接受、适应和融合六个阶段。模型认为个体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知有密切的联系,每一个阶段代表个体对文化差异的复杂知觉,这种知觉反过来作用于个体对文化差异的认知经验。个体复杂的文化分类知识越多,越能适应文化差异。Hammer(2003)[38]等人在发展模型的基础上开发了跨文化敏感发展模型及量表(IDI),涵盖5个主要发展阶段的50个指标,侧重评估个体对文化差异的认知敏感和态度。Chen和Starosta(2000)[39]也开发了一个跨文化敏感量表,旨在测量个体与不同文化背景人士交往时的情感。量表包括5个分量表24个题项,分别表现为交往兴趣、尊重文化差异、交往自信、交往愉悦和交往礼貌,包括“我喜欢与不同文化背景人士交往”,“我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我对待不同文化背景人士没有偏见”等。这两个量表被广泛应用于测量个体的跨文化认知能力。

(四)跨文化交际模型及量表(ICC)

Arasaratnam等人(2005)[40]认为此前的跨文化能力模型是自上而下构建的,其科学性受到个体原有文化和测评指标的影响。他们认为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构建跨文化能力模型反映的能力更真实,通过访谈37名来自不同国家、跨文化能力水平高的国际学生,对访谈记录进行语义分析,发现了10个描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语簇,包括异质化、传播、以他人为中心、善于观察、动机、敏感、尊重、关系投资、适切。分析发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人具有5个共同特点:善于换位思考、具有跨文化经历或跨文化培训经历、有较强的跨文化动机、具有全球态度、善于倾听等。Arasaratnam根据这一发现,通过对312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样本数据分析,构建了一个三维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量表,包括10个题项,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3个维度。该量表旨在测评个体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潜能。

(五)国内相关指标和量表研究

国内学者高嘉勇等(2007)[41]根据国外跨文化能力量表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跨文化能力模型,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构建了中国外派人员跨文化能力指标体系,包括跨文化心理管理、认知、人际交往能力三个维度。李艳霞,杨永康(2008)[42]通过文献回顾,将跨文化能力的形成过程总结为个体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及领悟、产生跨文化适应行为的动力、采取有效的跨文化适应行为三个阶段,从而将跨文化能力界定为文化认知能力、跨文化适应动力及跨文化适应行为三个基本要素。一个人跨文化能力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三者的共同作用,任何一方面因素的不足,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跨文化能力的水平和作用程度。王大超、孙莉莉(2008)[43]运用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对辽宁省24家企业的29位职业经理人进行访谈,提取了15项国际职业经理人的胜任力特征,包括鉴别性特征和基准性特征,按照重要程度划分依次为可靠性、责任感、正直诚信、执行力、项目管理、忠诚等,最后通过小组焦点访谈验证了调查结果,补充了跨文化敏感和文化适应两项胜任力特征,整合后得到了国际型职业经理人胜任特征26个特征指标。李宜菁等人(2010)[44]采取行为事件访谈法,为国内某电站设备制造商构建了一个基于个体特征的跨文化能力模型,包括认知、情感、交际行为三个维度。徐慧玲(2010)[45]针对国际项目经理进行的能力研究由个人特质、管理技能、人际关系、基本知识四个维度构成,对能力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人际关系、基本知识、个人特质、管理技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