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焦虑型依恋与回避型依恋:一个吸引而有风险的组合

焦虑型依恋与回避型依恋:一个吸引而有风险的组合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具有一部分回避型依恋的特质,这形成于我的原生家庭。03回避型和焦虑型的相互惩罚因为回避型依恋者给不了焦虑型依恋者多少支持,而焦虑型依恋者又总在侵犯回避型依恋者脆弱的隐私。他每一次监控我的生活,登录我的社交账号,偷窥我的日记,就离引爆我心中的防备炸弹更进了一步,直至最后我对他冷若冰霜,开启了我的防御模式,他也开始了焦虑型依恋者的穷追不舍。

焦虑型依恋与回避型依恋:一个吸引而有风险的组合

心理学荣格有一个术语叫作“阴影”,即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会躲入阴影中,但它不会消失,而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的方式出现。有些人在童年时就承受了由原生家庭投下的“阴影”,并在阴影中变得更为阴郁不幸;而有些人则在亲密关系中被治愈,并有机会走出原生家庭制造的阴影。至于有无这种机会,很大程度在于亲密关系,故此,我想以我和初恋男友为例,来分析两人的依恋类型和亲密关系。

01 “追”是因为曾经总被冷落

我的初恋男友生于一个较为富庶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不出意外,往往搭配一对忙碌的父母。他曾对我提起小的时候大家都很忙碌,根本没人理睬他。父亲总是醉醺醺地回家,很晚才能和他说上几句话。

他还有一个相差七八岁的哥哥,他时常跟着哥哥等玩耍。为了融入这个群体,他就为他们跑腿、放风、报信,总是一副弟弟的卑微和怯懦的姿态,因为讨好他们能够交换来哥哥们对他的关照。他很小时就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来满足大孩子们的无理要求,可他的哥哥也没有加以阻拦,或者说根本没有注意到他的这些行为的动机。

父母、兄长、朋友时有时无的回应,使他变得患得患失,形成了一种焦虑型的依恋,他需要不断试探其他人对他的感情是否真实。上大学后,我们便开始面临恋爱的艰难命题——异地恋。

在我们恋爱的两年时间里,他的焦虑型依恋特征基本体现在“低自尊”“高控制欲”这两方面。因为距离带来的不可控性,他表现出了极高的控制欲。初期只是要求我事无巨细地汇报每一天的行程——包括穿了怎样长度的衣服、是否化妆、同行者有谁,拍照给他看上课座位旁是否有异性。第二个学期更是变本加厉,开始限制我参加各种社团和组织,逼着我推掉了一切课外事务,要求我删掉了通讯录中的异性,不许我与同性朋友一同聚餐,最后,他一再警告我不许去图书馆自习,“战争”一触即发。

他屡屡使我意识到他低自尊的可怕,每每在激烈的言语冲突之后,他会摇着头满是幽怨地说自己很可笑,会用自残来“让我等着瞧”。

他会舍弃自我需求来捆绑我,记得在一次分手过后,我们拉黑了彼此所有的联系方式。他不顾一切买了硬座火车票要来上海找我复合,我没有同意,并在他出发前一再重申让他不要来,我不愿再纠缠。可事与愿违,深夜他打电话来说他在上海举目无亲,我不忍心看他流落街头,谁能料想到我们就这样复合了。但在之后的每一次激烈争吵中,他都会搬出这样的说法——他为了我坐二十几个小时的硬座火车来上海求复合,多么难熬、多么遭罪受苦,而我现在还好意思和他吵架,我没有良心。

控制欲强的背后,一是对自身的不接纳,二是回避外界挑战与冲突,也就是控制者把自己内心回避的情感体验“扔”到了被控制者的身上,比如恐惧、弱小、无力、胆怯。异地代表着他远离我的现实生活,这期间可能有很多优秀的异性闯入我的视线,而他无法杜绝这一情况的发生。他可以选择信任我或者信任他自身的魅力,他也可以提升自我来抵御潜在的危险,但他选择了更简单粗暴的方式——监控我的生活,切断我的社交,让我和他始终处在相同维度,无疑这是最省力的应对办法。

02 “逃”是因为不敢去信任

如果说初恋男友是极端焦虑的,那么我就是助长他暴怒情绪的推手。我具有一部分回避型依恋的特质,这形成于我的原生家庭。

父母十几年在外务工,而我被寄养在外公外婆家。我很羞于谈起对于父母的感情。六七岁时,常常有人问我想不想在外务工的父母,从那时起,我就能面不改色地说出与内心截然相反的答案。每每父母过年前几天回家时,我会一个人怯怯地躲起来,任他们怎么找我也不出来。我羞于面对他们热切的感情,羞于表达,即使在外公外婆的大声招呼下我也不会主动叫爸爸妈妈。

我还因会为被人发现了我的心思而恼火,极其害怕他人侵入我的隐私。弟弟有次无意发现了我写给母亲的信,当着我的面大声念了出来,那是我唯一一次动情地倾诉对母亲强烈的想念,那是我在日记里才敢展露的一面。我因此而气急败坏,为此和他大打出手,并哭着把日记烧掉了。

我的性格隐秘而复杂。一是没有父母的陪伴,尽管外婆外公对我极其宠溺,但我却始终有种被抛弃的感觉,所以很回避亲密关系里的那种突然的亲昵。每次过年相见,父母急切地拥我入怀都会令我感到极其不适;二是心理学常说的“假性独立”,即孩子对父母发出了爱的呼唤,却没有得到父母爱的回应。在经历了等待、失望和最后的绝望后,会不自觉地认为打扰了父母就会伤害到父母。(www.xing528.com)

鲍比的依恋理论也提到:如果照料者对儿童的需求表现出冷漠和拒绝,那么个体就会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且他人是不可靠的。

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习惯了掩藏我的真实情绪,这样才能不暴露真实的自我——真实的自我渴望亲密,但每当我稍微主动而对方兴致不高、反应平平时,我会迅速陷入自我怀疑,是不是我表现不够好?是不是我令对方感到厌恶?是不是对方看出了我的缺点?所以用沉默、远离、逃避的举动来处理,久而久之,我在亲密关系中就变得疏离而淡漠。

03 回避型和焦虑型的相互惩罚

因为回避型依恋者给不了焦虑型依恋者多少支持,而焦虑型依恋者又总在侵犯回避型依恋者脆弱的隐私。他每一次监控我的生活,登录我的社交账号,偷窥我的日记,就离引爆我心中的防备炸弹更进了一步,直至最后我对他冷若冰霜,开启了我的防御模式,他也开始了焦虑型依恋者的穷追不舍。

他追,我便逃;他打电话,我不接;他强迫我表态,我选择沉默;他不许我做的事情,我一定要去做……我们都在惩罚对方。

04 各自需求的差异——恋母情结与对父亲的渴望

在分手阶段他曾向我坦言,他一直到初中,只要有机会都是和妈妈一起睡的,我听到后感到难以置信,但是好像又一下子找到了他对我的极度依赖的原因。想起很多时候他像婴儿一样把头埋在我的胸口,或者像四五岁的幼儿般撒娇,他童年的俄狄浦斯(恋母)情结,经成年后的恋爱转嫁到了我的身上。我符合他择偶的标准:一方面我的软弱与没有原则的妥协,恰如他的母亲对他的百依百顺;另一方面我时而的冷淡与他母亲的表现相对应,对他产生了像磁铁一样的致命吸引,我越逃避越抗拒,他就越想把这种情结施加在我身上。

我童年缺少父爱,直到十七八岁我和父亲都对彼此感到疏远和陌生。小时候,我常常受到他隐晦的批评。我十岁时把第一部手机的密码设置成某个号码,爸爸无意听到后说我像个农村土孩子。在我内心渴望男友给我足够空间的同时,还期待对方能给予我从未在父亲身上得到过的纵容和依靠,从而维护我的脆弱与敏感。

某种程度来说,这已经预示了我们的爱情走向,我在恋人身上继续追寻那种只有父亲才能提供的“可依靠感”,他试图在我身上建立起类似与母亲的联系。他做事生涩、全无经验,我的寻求未果;同样,我冷漠、疏离,也无法让他实现“母亲”般的那种“有求必应”。

05 总结

我的焦虑型依恋特质其实也是在某种程度上的自我保护,经过科学的梳理和回顾,我也终于能正视我的不安全依恋,能够不再畏惧我性格中的阴暗面,并且不会再盲目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对于已经形成的依恋类型,我并不全盘否定,因为这种行为模式在过去帮助了我,使我有了安全感,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但我会逐步改进在亲密关系中令双方不适的细节,以更好的心态走到阳光之下。

点 评

作者的男朋友在恋爱两年期间有很多焦虑的表现,体现在低自尊、高控制欲等方面,而作者由于从小的生活经历,内心隐隐有一种被抛弃感,回避亲密关系中的亲昵,极其害怕别人侵入她的隐私。所以这一段恋情呈现出典型的“他追、我逃”的模式。作者在经历了这次初恋以后,能够有所总结和反思,而且对自己也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相信她在未来生活经历中会有更多新的体验和感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