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与艺术反思的优化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与艺术反思的优化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阿多诺在《再论文化工业》这篇文章中,详细地论述了文化工业的诸多特点:第一,系统性。文化工业自上而下有意识地整合它的消费主体,将高雅艺术与低俗艺术强行结合。根据阿多诺的艺术观,艺术对待现实应该持批判的态度。在文化工业的控制下,艺术丧失自主性,沦为了商品。阿多诺指出,艺术在现代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与艺术反思的优化

第三种是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文化批评范式,对文化的管理维度的深刻洞察,是阿多诺文化批评的出发点,在他看来,文化同时具有自由精神与管理的特质,后者对前者的遮蔽导致艺术的堕落、群体间的疏离、创造力的消失。他通过“文化工业”概念,对20世纪中期美国资本主义文化生产的运作模式进行揭露,文化工业意味着文化的大批量生产,它具有三大特点:系统性、控制性、标准化或伪个性化。阿多诺指出,在工业化生产模式下,大批量、平庸化的文化产品被制造和消费,从而将大众控制在一种越来越盲目的状态之中,随之而来的是,艺术的堕落与大众审美能力的退化。

阿多诺既是一位训练有素的作曲家,又撰写了大量了音乐批评作品,同时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中的核心成员,他在20世纪中叶同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辩证法》多次再版,且在中国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阿多诺在进行文化批评时,经常使用“同一性”“垄断”这样的概念,在他看来,文化一次本身便具有内在的矛盾,它既捍卫自由、传播自由,又一步步让世界走向宰制,因此阿多诺的文化批评有着内在的张力,它不是文化外部寻找其败落的原因,而是洞察到文化内部具有的管理统治的向度,他表面上批评艺术的堕落等文化现象,实则是对现象背后的管理机制进行揭露。因此,阿多诺的文化批评是一种意识形态批评,致力于拯救被极权所管控的大众文化

“文化工业”一语,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关键词,最早出现于霍克海默的《现代艺术与大众文化》(1941),在此文中他表示,艺术与“文化工业”的操纵者所生产出来的东西无甚瓜葛。“文化工业”正式被提出并且与“大众文化”(Massenkultur)相对举见于《启蒙辩证法》(1947)一书,阿多诺在《再论文化工业》的开篇就解释说,为了避免“大众文化”仿佛是从大众自身中自发成长起来的文化、是大众艺术的当代形态这种望文生义的诠释,力主用“文化工业”替代“大众文化”。阿多诺、霍克海默对文化工业的敌视,源自对20世纪中期德国法西斯国家社会主义和美国资本主义的亲历,离开这两个典型语境一切批判都要重新思忖。当我们用“文化工业”概念来剖析中国大都市的大众文化现象时,自然不能将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所批判的“现实”与中国的现状一一对号入座,但文化工业理论对大众文化同一化、伪个性化等一系列的质疑,可视为对大众文化的产物——艺术与时尚日渐弥合现象的一种警示。

在现代都市中,人们会注意到艺术和时尚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开始服务于同一个目标。同一套运作模式,即“文化工业”模式。何谓“文化工业”?《启蒙辩证法》中有一章为“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通篇仅有关于文化工业的片段性描述而没有确切的定义,可将其总结为:一种用带有娱乐成分的文化产品对大众进行控制和迷惑的生产机制。文化工业与文化的大批量生产紧密相关,文化工业实际上是一个带有讽刺意味的概念,它意指工业化、批量化的精神活动,在工业化生产模式下,大批量、伪个性的文化产品被制造和消费,从而将大众控制在一种越来越盲目的状态之中。

阿多诺在《再论文化工业》这篇文章中,详细地论述了文化工业的诸多特点:第一,系统性。文化工业的所有部门都是为大众而量身定做的,而各个部门之间相互适应,构成一个几乎没有缺陷的系统。这一方面得益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得益于经济和行政上管理的集中。第二,控制性。文化工业自上而下有意识地整合它的消费主体,将高雅艺术与低俗艺术强行结合。大众是被算计的对象,是机器的附属物,其影响通过“大众传媒”的确立来确立,大众传媒强化他们被给予的、被假定的心理,广告就是控制人最好的媒介。第三,标准化或伪个性化。“工业”这个词本身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规格”和“标准”,阿多诺举例说,经常看电影的人会发现,电影的制作过程即是传播技术合理化的过程。每一个文化工业产品都好像是有个性的,但个性本身却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文化工业所使用的传播技术和机械复制技术,总是外在于它的对象并且已被标准化,因此,在文化工业中,个性就是一种幻象。(www.xing528.com)

文化工业是怎么样控制人的呢?首先,文化工业的产品预先规定了消费者的每一个反应,“这种规定不是通过自然结构,而是通过符号做出的,因为一旦人们进行了反思,这种结构就瓦解掉了”[5]。其次,文化工业借助广告,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某一产品的“需求”,阿多诺犀利地指出,人们很容易陶醉于“文化工业”的欺骗,只因为它所给予的瞬间的满足,即便是认清了它的圈套,也故意视而不见,因为这意味着生活将变得再也无法忍受。最后,文化工业中,消费者的大脑被灌输了各式各样有关品牌符号的记忆,他们在购买商品之前已预先做出了选择。

阿多诺从一开始就对艺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艺术应具有超越现实的要素,为人们提供现实当中无法安放灵魂的家园。他评价勋伯格的《月光下的皮埃罗》(1922)是“为我们灵魂的无家可归的状态而吟唱”。当他身处美国爵士乐氛围时,内心中却对古典音乐的缅怀油然而生。然而,在文化工业的主宰之下,艺术不仅与真理无涉,甚至成为商业用来哗众取宠的工具,由此,阿多诺站在批判现实的立场上,持一种非同一的、在风格上实现一种自我否定的艺术观:“所有伟大的艺术作品都会在风格上实现一种自我否定,而拙劣的艺术作品则常常要依赖于与其他作品的相似性,依赖于一种具有替代性特征的一致性。”[6]阿多诺在《美学理论》中更是主张,艺术作品是靠否定其起源而称为艺术的,这意味着艺术的本意在革新,一种立足于自身的革新;艺术不是靠一种永恒不变的概念范畴被一次性界定的,每件艺术作品都是艺术观念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瞬间,而艺术有史以来如同瞬息万变的星座。总之,在阿多诺看来,艺术在现存社会中应具有自律的、否定的特性,真正的艺术既抗拒现存的秩序,同时又提供一种新形态的超越现实的因素,艺术的使命在于破除那些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和日常经验。根据阿多诺的艺术观,艺术对待现实应该持批判的态度。艺术引人思索,激发人的创造,它既产生于现实又拒绝以同一的姿态去肯定现实,它追求非现实之物,因而具有异在性、超前性、否定性、超越性。

在文化工业的控制下,艺术丧失自主性,沦为了商品。阿多诺指出,艺术在现代社会已经完全将自己与需求等同起来,它与一般的商品无异,以欺骗为手段,让人无法摆脱一切以效用为准的原则[7]。他在《论音乐的拜物教性质和听觉的堕落》中批评流行音乐导致音乐感知能力的退化,他敏锐地感知到,流行音乐被无可救药地标准化了,它们的曲调基本如出一辙,为的是迎合听众早已形成的习惯。文化工业将流行音乐陈腐的因子巧妙隐藏,用虚假的创新和个性加以包装,艺术本应具有的自律性和否定性,成了来自审美乌托邦遥远的回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