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解析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解析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认为对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诠释。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代课堂教学有效性衡量,素质教育要求是对课堂有效教学的期望,多学科视角是课堂教学行为选择有效性的依据。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解析

对有效性的理解,主要是从效益、效率、效果等方面出发,把有效性规定为预期效果的实现程度,并融合效率、效果与效益三者之义。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要求,不仅要让学生拥有学习、发展的主动权,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而且要让教师的教学个性得以不断丰富与完善,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健康发展。我们认为对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诠释。

第一,课堂教学有效性既要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也要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的教学个性获得发展与逐步完善。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而且要注意让教师在课堂中拥有创造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

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既要考虑教师教的有效行为,又要考虑学生学的有效行为。教师教的有效教学行为表现为围绕学生“主动发展”的“导引行为”(含教导、指导、引导、辅导等多种导引)。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导行为是指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讲授与讲解,但这种讲授和讲解是在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对课程内容进行校本改造基础上的讲解,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在新时期下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指导行为是针对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课程改革要求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提出的,要求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旨在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和谐发展、有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引导行为主要是针对学生主动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管理而言,通过有效的导引行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辅导行为是教师针对教学结果的反馈,了解学生的所缺与所需,对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导,使学生获得进步与发展。学生有效学习的行为,因教师的导引行为而变化,从而使教与学的行为有机结合。(www.xing528.com)

第三,课堂中的教学行为选择与目标的确立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立足于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运用与及时反馈来促进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行为选择的有效性以符合素质教育按要求为判断标准,以教育心理学(关注有效学习心理)、教育社会学(关注师生文化整合与人文关怀)、教育文化学(关注师生交往与角色处理)、课程教学论(关注课程教学一体化思考)、教育时间学(关注教育的时间效率)以及教育管理学(关注课堂管理和谐)等多学科的成果作为促进的手段与依据,使课堂教学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通过及时反馈来衡量素质教育要求与预期师生发展的吻合度,确定效率、效果与效益,促进教育学行为的调整,确保课堂有效教学的长期性与发展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代课堂教学有效性衡量,素质教育要求是对课堂有效教学的期望,多学科视角是课堂教学行为选择有效性的依据。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受教学环境影响的,指向是使课堂教学行为(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的,即师生的共同发展(包括教师教学个性的发展和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如果最终的教学效果与素质教育期望的要求吻合程度高,说明课堂教学体现了效果、效益与效率,通过有效的教学评定来衡量反馈,增强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使素质教育的要求得以体现。[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