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课堂效果:酌情选择教学内容

提高课堂效果:酌情选择教学内容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堂教学时间是既定的,更是珍贵的。在教学内容上,我力主在“思维”这一焦点上汇聚力量,安置内容,设计教学。但是如果要以破坏思维的完整性去成就“扎扎实实”,这是得不偿失的。为了聚焦思维,我的课堂环节相对大,相对简单,那样才能有助于集中精力,才有可能凸显思维,成为课堂学习的主旋律。要知道本课隶属于习作单元,教学的目的就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物写清楚的”。

提高课堂效果:酌情选择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时间是既定的,更是珍贵的。好不容易参与集体学习,就要做一些有利于学习进步的事。在教学内容上,我力主在“思维”这一焦点上汇聚力量,安置内容,设计教学。

所以,观课的老师觉得我的课上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思想碰撞得很激烈。

在内容的选择上,我的课堂很少让学生做这五件事:

1.很少让学生“找这个,找那个,找来找去”。

2.很少让学生“你来读,他来读,一个一个往下读”。

3.很少破坏教学的完整,时不时停下来教一个生字。

4.很少遇到什么教什么,一会儿讲多音字,一会儿讲形近字,一会儿让学生记一记,抄一抄,写一写。

5.很少纠结着某句话,某一类修辞,例如碰到比喻句就分析,就欣赏,然后“美美地读一读”。

这些事情在别的课堂上是常见的,而且也是被赋予“扎扎实实”的美名的。而我更注重学生在预习中完成对基础内容的学习。进入课堂,师生都要有所准备。教师进课堂前要备课,学生进课堂学习前,也要——备学。什么都不准备,什么都落在课堂,什么都交给40分钟,那就有可能压垮教学,排挤真正有价值的学习。

不过,我也知道这些事确实要做,别的不说,这些是要考的。例如:生字词的识记,多音字、形近字的辨析等。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分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集中保障教学,让思维成为学生参与学习的“王牌体验”;第二课时,补缺补漏,做到之前说的“扎扎实实”——扎扎实实写字词,扎扎实实默段落,扎扎实实学语文。毕竟“扎扎实实”四个字,谁都逃不掉。但是如果要以破坏思维的完整性去成就“扎扎实实”,这是得不偿失的。

过去我们说学生是容器,只会不断接受;其实如今的容器只不过安装了“机器”,会动而已,所谓的“动”,没什么头脑,就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找这个,找那个,读这个,读那个”……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这些大家常做的事,我恰好少做,所以我的课堂显得比较紧凑;因为紧凑,所以更为集中;集中后,就做一件事——让学习聚焦在思维上。为了聚焦思维,我的课堂环节相对大,相对简单,那样才能有助于集中精力,才有可能凸显思维,成为课堂学习的主旋律。一旦让思维主导教学,学习又变得不简单,整节课的学习,学生参与的是挑战,获得的是迎难而上的快感。有挑战,有攻关,有生长,才有学习的意义。或许,这就是美妙的学习体验吧。

美国学者罗伯特·马扎诺博士在《高度参与的课堂——提高学生专注力的沉浸式教学》一书中,提及他与雅娜·马扎诺对人类思维的研究结果也说明了这个观点。马扎诺博士说:人类的思维是由一系列目标组成的。较低层次的目标是解决基本的生存需要,如食物、住所和舒适感。在这些目标之上的是短期目标,如在测验中取得好成绩。在短期目标之上是长期目标,如组建一个运动队,完成高质量论文。高层次的目标是较长期目标,最顶端的就是终生目标。当学生以更高层次的目标去工作时,他会更投入。

教学,要让学生投入,就不应该停止在低阶思维层面,不能总是让学生“找这个,找那个,读这个,读那个”,其实这不是你要的“语文味”,这是真正的“乏味”。教学,就是要朝着更高层次的目标前进,投入更大、更多的精力去获得提升。

这样的提升,我们给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认知挑战。也就是说,每次参与学习,都是对已有旧的认知的一种挑战,都期待跃到全新的认知层级中,都在原有认知层次上发生改变,哪怕只有一点点。而这样的改变,是要付出努力的,要迎接未知的挑战。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2004年提出一个有意思的概念——心流。指人们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艺术家在创作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通常在此状态时,不愿被打扰,抗拒中断,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研究发现:心流体验“发生在我们积极参与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这些任务能拓展我们的身体或心智能力”。可见,认知挑战下的学习,更能让真正爱学习的学生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

美国德育学家弗雷德·纽曼发现:学生更专注于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纽曼将挑战学生复杂认知的课程定义为“需要深思熟虑”的课程,结合纽曼的观点,我们设计的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活动包括以下四个:(www.xing528.com)

其一,针对“牛鼻子”问题,进行持续关注,而不是表面理解。

其二,沿着思维路径,进行有连贯性、连续性的实质性发展。

其三,鼓励在过程中提出质疑,鼓励主动澄清或证明自己的观点。

其四,悦纳原创和创新的想法。

我在上课时,特别喜欢设计统领全文的“牛鼻子”问题。例如,统编四年级上册的《麻雀》,整课设计就围绕“屠格涅夫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这一问题展开穷追猛打。教学环节的设计,犹如剥洋葱一样逐层分解出“写清楚”的几个步骤,几个方法,针对“如何写清楚”进行连续的、一贯的关注与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对象多不怕,一个一个写才能写清楚;写的时候顾及全面,特别是自己看到的,尽量描绘清楚,才具有写清楚的基础;写的时候可以追加自己的联想,文字才更有画面感,读者就能看得清楚;写的时候还可以顾及一些细微之处,如细微的声响,细微的变化等,写出来,读者感受更加清楚。这样的步步为营,渐入佳境,让学生心里越来越明白,如何才能写清楚。要知道本课隶属于习作单元,教学的目的就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物写清楚的”。

不仅如此,教学中也注重引入思辨。依然以《麻雀》一案为例。我们增补了该文选入教材前,被编者删除的最后三段话。这是三段具有抒情色彩的话,让学生补充阅读。为了说明问题,三段话展示如下:

于是,我怀着极恭敬的心情,走开了。

是啊,请不要见笑。我崇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我崇敬它那爱的冲动。

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

让学生补充阅读三段话,之后提出思辨性问题:这些话删掉了,可不可以?如果保留这些话,能不能更好地探索作者“写清楚”的密码?问题提出后,让学生主动发表观点,甚至组织一些争论,将学习和思维推向深度。这样的挑战也带来优质的效果,学生能发现:写清楚的真正核心力量是心里清楚,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要展示什么,要弘扬什么。

在思维的激烈交锋之后,课末我们让学生自己概括:自己写事件,要写清楚,能从这篇课文学到什么?获得什么启发?或者,有更好的方法,个性化的“妙招”吗?欢迎学生在结束前,分享个人的写作秘诀,欢迎课堂生成的创意得到重视与分享。

在和学生一起经历认知挑战的过程中,我们会注重促进学生将相对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之间进行联系,简单的方法是将认知学习的结果应用于现实,让学生看到学习的结果与生活的相关性。当学生被要求使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做决定、进行调查,并对现实问题做出假设时,他们会认为所学的东西很重要。

着力于让教学集中在思维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思维带动着整体的发展。思维的高度集中,势必带来言语表现力的生长,还会引燃创意,自然提升了教学效率。我连续十年左右主张“长文短教”,在第一课时教完最核心的部分,让思维剧烈碰撞,而在第二课时进行补缺补漏,这成了我的一种教学风格。

着力于思维,这样教也需要准备条件。例如结合学习任务,进行前期的信息采集;进行学情的预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同时,还要长期的准备,即教师本人的人生观、哲学观,至少要修养成中庸、豁达、宽容之气,同时保有童真。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充分发挥,而又不至于走偏;教师既有引导,又能够接纳学生各种各样的个性思想的存在。最后,还能保证学习目的的达成。

着力于思维,这样教也存在着问题。最明显的,就是后进生跟不上。整节课思维的跳跃性很强,容量很大,需要学生全神贯注倾听,需要专注力的配合。我们都知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够,长时间保持关注,确实很为难。然而,倾听与专注力,又是思维教学的必须保障,也是当代学生的一种突出缺陷。因此,如何顾及后进,面向全体,这是我们未来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