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屯田与邨的关系及其在南朝的发展

屯田与邨的关系及其在南朝的发展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想要直接证明屯田与邨的关系并非易事。《后汉书》卷一六《邓训传》载:遂罢屯兵,各令归郡。因此,从内容来看,屯田与城郭、坞壁并无直接关系。但此处的“屯坞”一词,与下文引用史料中频繁出现的“邨坞”“村坞”等词基本相同。唐先生更进一步指出,在南朝“屯”一词专指山林开发的组织。

屯田与邨的关系及其在南朝的发展

宫崎市定先生认为村起源于屯田。其将村的正体字“邨”的偏旁解为屯田,进而将“邨”解为从屯田而产生邑。

但是,想要直接证明屯田与邨的关系并非易事。《后汉书》卷一六《邓训传》载:

遂罢屯兵,各令归郡。唯置弛刑徒二千余人,分以屯田,为贫人耕种,修理城郭、坞壁而已。

该史料记载了邓训在前线打败西羌后所采取的措施,即取缔正规的屯田兵,解放服刑人员令其屯田。不过,其屯田的目的或许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帮助一直生活在这一地区的贫民,邓训所做的仅是让他们修理城郭和坞壁而已。因此,从内容来看,屯田与城郭、坞壁并无直接关系。如果只是解放服刑人员令其屯田的话,想必这与暂时性的屯兵不同,他们长期定居进而形成聚落,或居住于城郭、坞壁之内。

但是,“屯”字并非仅指屯田。《汉书》卷三一陈胜传》载,“胜广皆为屯长”,颜师古注曰:“人所聚曰屯,为其长帅也。”即“屯”与“聚”意义基本相同。《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载:

南下河南、成皋以东十三县及诸屯聚,皆平之,降者十余万。

《后汉书》卷七七《酷吏·李章传》载:

时赵、魏豪右往往屯聚。清河大姓赵纲遂于县界起坞壁,缮甲兵,为在所害。

从上述两则史料来看,“屯聚”一词被频繁使用。正如李章传所述,乱世之中屯聚之所多为坞壁所包围之处。因此,《后汉书》卷八二下《方术·赵彦传》载:(www.xing528.com)

彦推遁甲,教以时进兵,一战破贼,燔烧屯坞。

《晋书》卷六二《祖逖传》载:

(王)含,遣桓宣领兵助逖。……宣遂留,助逖讨诸屯坞未附者。

上述史料中均用到“屯坞”这一词汇。但此处的“屯坞”一词,与下文引用史料中频繁出现的“邨坞”“村坞”等词基本相同。

综上所述,“邨”是在具有聚集之意的“屯”上附加含有聚落(邑)之意的“阝”的合成字。

唐长孺先生也指出:“屯的意义原本仅是屯聚之意,屯聚的军队即为屯兵,屯聚在一起进行耕种即为屯田。”唐先生更进一步指出,在南朝“屯”一词专指山林开发的组织。当然,其中聚集了大量的劳动力,其结果导致了长江流域豪族、贵族的别墅、庄园得以发展壮大(《南朝的屯、邸、别墅及山泽占领》)。宫崎先生也指出江南地区庄园发展壮大这一点。上述屯的功能差异,源于当时中国南北条件的差异,华北地区在遭受异民族入侵的过程中,从防御组织中诞生了村坞,而在江南地区,来自北方的大量豪族和劳动力加入正在开发的地区,屯便成为开发的据点。

从屯的意义来解释“邨”,仅是从语言和文字结构上加以分析,并不能反映“村”这一聚落的具体形成条件和过程。新形成的聚落并非最初就被称为邨或村。宫川、越智两位学者认为除了“聚”以外,“坞”亦是村的前身。下文将对这一点进行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