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效果的偏差及优化措施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效果的偏差及优化措施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制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往往并未经过大范围实际工作的检验,可能并不完善。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公众对标准的理解容易出现分歧。上述因素都会导致社会各界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产生负面的评价,从而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进程产生阻碍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效果的满意度可能逐渐下降。若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未能及时适应实际情况和公众需求的变化,就会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带来负面影响。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效果的偏差及优化措施

新制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往往并未经过大范围实际工作的检验,可能并不完善。在特定环境下,也许会出现按标准进行服务却未能达到最佳服务效果的情形。而且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存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这种情况就无法用标准进行统一规范,但服务的效果仍然会影响人们对标准化效果的评价。另外,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社会效益难以准确测度,由于目标、立场的不同,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容易出现不同的理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应该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能力和人民群众实际文化需求的结合。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公众对标准的理解容易出现分歧。公众可能会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过低,离心理预期还存在明星的差距;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组织则可能会觉得标准过高,超出了现有的服务提供能力,要执行标准可能会带来额外的工作压力。上述因素都会导致社会各界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产生负面的评价,从而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进程产生阻碍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若不能及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就会制约服务质量和公众满意度的提高,甚至发挥负面作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应该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能力和人民群众实际文化需求的结合。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这两个关键因素都处于持续动态变化之中。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一旦形成,客观上会形成一种惯性和阻力,想要改变就比较困难,这样会导致标准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一般标准的修订时间为五年,五年的时间内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公众对文化权利保障的需求都会有较大变化,原有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目标、方法、规范等可能就不再适应实际情况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效果的满意度可能逐渐下降。当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所做的规定不符合实际、不符合客观规律时,就必然会产生负面作用。若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未能及时适应实际情况和公众需求的变化,就会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带来负面影响。

政府、文化产业、社会需求和科学技术是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四个动力来源,上述四者的合力需要克服来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内部阻力和标准实施过程中效果偏差带来的外部阻力。当阻力大于动力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工作难以开展;当阻力与动力相平衡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工作就会僵持,停滞不前;动力大于阻力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工作才能得以顺利推动(见图7-2)。(www.xing528.com)

图7-2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的驱动模型

(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